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新型油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8484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油冷却器,由于结构缺陷存在焊缝多,易变形,故障率高,发生漏油时难于修复,影响行车安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发明专利技术的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新型油冷却器,它是由进出油管、进出油道,进出油腔,冷却芯子和上下支承板组成,区别于已有技术:其冷却芯子为短扁形,各冷却芯子间为并列布置,进出油道与进出油腔均采用带支承筋的圆弧形铝板罩和圆弧形铝板焊接而成,在进出油腔与冷却芯子间焊有分流板,进出油管与进出油道间焊有锥形护套,较已有技术结构简单、焊缝少、强度和刚度大大提高,冷却效果优良,方便维修(*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专利技术的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新型油冷却器属于换热
,油冷却器用于冷却主变压器工作油,以保护主变压器的正常工作。在已有技术中,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油冷却器如附图1、2、3、4、5所示。它由进出油管(3,1)、冷却芯子(10)、进出油道(5,4)、排油管(6)、回油腔(11)、外罩(16)及上下支承板(13,12)组成,其冷却芯子(10)为长方形。主变压器热的工作油从油箱抽出,进入进油管(3),经进油道(5)、冷却芯子(10),冷却后汇集于回油腔(11),然后分别经位于冷却器两侧的排油管(6),至出油道(4)、出油管(1)、返回变压器油箱。工作油的热量由冷却芯子(10)中的油侧翅片(8)、隔板(9)经风侧翅片(7)散于大气而冷却,这种结构的油冷却器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不少问题。1.位于油冷却器两侧的排油管(6),每侧分别由8根长达1米的铝管组成,它们与出油道(4)、回油腔(11)间共有32个连接焊缝,运用中经常因焊缝质量问题而产生漏油,导致机车故障;2.出油道(4)的顶板(2)因脉动的油压作用产生变形(如图3所示,A为出油道(4)的顶板(2)在油压作用前的正常状态,B为出油道(4)的顶板(2)在油压作用后变形状态),为防止变形,需加装加固装置(18),使冷却器结构复杂,重量增加;3.由于冷却芯子(10)采用长方形结构,各冷却芯子(10)在冷却器内的如附图(5)所示。这种布置,使各冷却芯子(10)的内侧油封条(14),在发生开焊漏油时,装置无法修复,只能报废。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油冷却器常常因焊缝多、易变形,而发生漏油,故障率高、维修困难,影响行车安全。本技术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油的冷却提供一种新型的油冷却器,它通过改变冷却芯子的形状和布置方式,改变进出油道、油腔的结构和布置,达到减少焊缝、降低漏油产生的机理,改善冷却芯子进油均匀度,从而降低故障率,方便维修,保证运用安全可靠。本技术专利技术的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新型油冷却器,它是由进出油管、进出油道、进出油腔、冷却芯子和上下支承板组成。其冷却芯子为短扁形,各冷却芯子间为并列布置;进出油道和进出油腔均由带支承筋的园弧形铝板罩和园弧形铝板组焊而成;进出油腔分别置于冷却芯子端部的两侧,并焊于冷却芯子裙部上;进出油道将进出油管和进出油腔连接起来,并通过油道底板焊于冷却芯子的侧护板上;在进出油道和进出油腔的中间支承筋上开有很多油孔;在进油腔与冷却芯子间焊有分流板;分流板为等腰梯形;在进出油管与进出油道连接处焊有锥形护套。本技术专利技术的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新型油冷却器创造性地进行了结构和布置的改进,因而可以取得很好的实际效果。1.由于进出油道和进出油腔采用一个带中间支承筋的园弧形铝板罩和一个园弧形铝板组焊后,分别与冷却芯子的侧护板和裙部焊成一体,从而形成一个闭合力流结构,大大地加强了油道和油腔的刚度和强度,有利于承受脉冲油压,取代了已有技术中的16根排油管和32个连接焊缝,降低了开焊漏油的可能性;又克服了已有技术中进油道顶板变形的缺点,大大提高了冷却器运用可靠性;2.由于冷却芯子采用短扁形,使冷却器内各冷却芯子可以并列布置,这样各冷却芯子间油封条的焊缝均位于冷却器的表面。一旦发生开焊漏油时,极易发现和方便地进行修复。3.在进油腔与冷却芯子间焊有等腰梯形的分流板,可以改善进油均匀度,从而提高冷却能力。4.在进出油管和进出油道连接处加焊锥形护套可以加强它们之间的连接强度,克服机车运行振动带来的影响。总之本技术专利技术的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新型油冷却器,较已有技术具有结构简单、焊缝少、结构强度和刚度大大提高,冷却效果优良,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油冷却器运用可靠性和耐久性,又方便维修,适于实用,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附图1.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油冷却器顶视图2.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油冷却器侧视图3.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油冷却器外形顶视图4.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油冷却器外形侧视图5.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油冷却器冷却芯子布置示意图6.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新型油冷却器顶视图7.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新型油冷却器侧视图8.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新型油冷却器G—G剖面图附图说明(1)出油管;(2)出油道顶板;(3)进油管;(4)出油道;(5)进油道;(6)排油管;(7)风侧翅片; (8)油侧翅片;(9)隔板; (10)冷却芯子;(11)回油腔; (12)下支承板;(13)上支承板;(14)油封条;(15)侧护板; (16)外罩;(17)框架;(18)加固装置;(19)锥形护套;(20)进油腔;(21)分流板; (22)出油腔;(23)带支承筋的园弧铝板罩;(24)园弧形铝板罩;(25)支承筋; (26)油道底板;(27)油孔;(28)裙部;(29)裙部筋条;A出油道顶板在油压试验前的正常状态;B出油道顶板在油压试验后的变形状态。本技术专利技术的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新型油冷却器的一个实施例如附图6、7、8所示。新型油冷却器它由进出油管(3,1)、进出油道(5,4)、进出油腔(20,22)、冷却芯子(10)和上下支承板(13,12)组成。其冷却芯子(10)为短扁形。冷却芯子(10)的数目,可根据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的容量大小决定,本实施例由4个冷却芯子(10)并列布置,与进出油方向垂直,并相互组焊成一体。这种布置使各冷却芯子(10)间油封条(14)均暴露在表面,可方便检查,而且一旦发生开焊时还便于维修。在进出油管(3,1)与进出油道(5,4)的连接处焊有锥形护套(19),可加强它们之间的焊接强度,能更好承受电力机车运行振动的影响。进出油道(5,4)在冷却器的端部,由带支承筋(25)的园弧形铝板罩(23)和园弧形铝板(24)组焊于油道底板(26)上,进出油道(5,4)的底板(26)固定焊于冷却芯子(10)的侧护板(15)上,进出油腔(20,22)位于冷却器两侧,也是由带支承筋(25)的园弧形铝板罩(23)和园弧形铝板(24)组焊而成。园弧形铝板罩(23)和园弧形铝板(24)端部焊于冷却芯子(10)的裙部(28)上,其支承筋(25)直接焊于冷却芯子(10)的裙部筋条(29)上。在进油腔(20)与冷却芯子(10)之间,为提高各冷却芯子(10)间进油均匀度,设有分流板(21)。分流板(21)为等腰梯形,它焊于冷却芯子(10)的裙部筋条(29)和裙部(28)上,分流板(21)的等腰梯形的底边靠进油道(5)侧,其中线与冷却芯子(10)的裙部筋条(29)中线同轴,并贯穿于全部冷却芯子(10)筋条(29)中线上,中线的长度根据冷却芯子(10)的长度而定。分流板(21)的作用是使进入各冷却芯子(10)的油量和进油速度均匀,以充分利用各冷却芯子(10)的冷却能力,从而提高整个冷却器的冷却效率。在进出油管(3,1)和进出油腔(20,22)的园弧形铝板罩(23)的支承筋(25)上开有很多油孔(27),油孔(27)的作用是保证被支承筋(25)分隔的两个园弧形油腔内油量均匀。整个新型油冷却器通过上下支承板(13,12)固定在框架(17)并安装在电力机车车体内。当电力机车主变压器工作时其工作油被加热,热的工作油从油箱抽出经进油管(3),通过进油道(5)、进油腔(20)流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新型油冷却器,它由进出油管(3,1)进出油道(5,4),进出油腔(20,22),冷却芯子(10)和上下支承板(13,12)组成,其特征在于:1.1冷却芯子(10)为短扁形,各冷却芯子(10)间为并列布置与进出油方向 垂直,相互组焊成一体。1.2进出油道(5,4)和进出油腔(20,22)均由带支承筋(25)的园弧形铝板罩(23)和园弧形铝板(24)焊接而成。1.3在进油腔(20)与冷却芯子(10)之间焊有分流板(21)。1.4在进出油管(3, 1)与进出油道(5,4)的连接处焊有锥形护套(1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新型油冷却器,它由进出油管(3,1)进出油道(5,4),进出油腔(20,22),冷却芯子(10)和上下支承板(13,12)组成,其特性在于1.1冷却芯子(10)为短扁形,各冷却芯子(10)间为并列布置与进出油方向垂直,相互组焊成一体。1.2进出油道(5,4)和进出油腔(20,22)均由带支承筋(25)的园弧形铝板罩(23)和园弧形铝板(24)焊接而成。1.3在进油腔(20)与冷却芯子(10)之间焊有分流板(21)。1.4在进出油管(3,1)与进出油道(5,4)的连接处焊有锥形护套(1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用新型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进出油腔(20,22)分别置于冷却器的两侧,并与进出油管(5,4)相通,其带支承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子兴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四铁新技术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