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污泥排放的翼式排泥装置及排泥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8463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6: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污泥排放的翼式排泥装置及排泥系统,包括设于水处理沉泥池下部的排泥管和喷气管路,喷气管路开有冲射沉泥池底部沉泥的射气孔,排泥管横平悬架于沉泥池底部,后端管口封闭,管壁两侧设置孔洞,孔洞上方覆盖有防气溢翼片,防气溢翼片通长,喷气管路设于防气溢翼片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开设孔洞的排泥管两侧设置通长翼片、并在翼片下端设置喷气管路实施喷射式气体扫洗池底积泥层,同时抽吸淤泥,吸距低,吸泥面大,气扫抽吸彻底,有效解决和消除水体异味污染问题。有效解决和消除水体异味污染问题。有效解决和消除水体异味污染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污泥排放的翼式排泥装置及排泥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环保给排水处理的反应池、沉淀池、沉沙池和水处理其它积泥段排泥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用于污泥排放的翼式排泥装置及排泥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排泥工艺是重要的水处理工艺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配合沉淀处理工艺运行,及时清除水处理构筑物底部积泥,避免池底积泥排除不及时造成水处理系统运行问题等。
[0003]传统的排泥管因吸泥面小、离池底积泥界面吸距高,故吸不净池底界面泥层或无法彻底吸干净池底泥层,导致淤泥堆积池底部,严重的会导致水处理工程设施因积泥而无法正常运行、甚至瘫痪;尤其是供水设施(特别是是自来水厂)等淤泥堆积,极易导致淤泥厌氧发臭而严重影响出水水质、水量和饮用水卫生与健康。公开号为CN 103977607 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气提排泥装置,在积泥层面上罩有一吸泥罩,吸泥罩上方设置提泥管,但该形式的排泥装置存在吸泥面窄,吸距高,吸点分散,部件多,安装复杂且造价高等弊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污泥排放的翼式排泥装置以及排泥系统,在开设孔洞的排泥管两侧设置通长翼片、并在两侧通长翼片下端设置喷气管路实施喷射式气体扫洗池底积泥层,同时抽吸淤泥,具有吸距低、吸泥面大、气扫抽吸彻底优势,能排净池底积泥,有效解决和消除水体异味污染问题,提高水质和饮用水口感及提升百姓饮用水安全与健康保障。
[000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污泥排放的翼式排泥装置,包括设于水处理沉泥池下部的排泥管和喷气管路,喷气管路开有冲射沉泥池底部沉泥的射气孔,排泥管横平悬架于沉泥池底部,后端管口封闭,管壁两侧设置孔洞,孔洞上方覆盖有防气溢翼片,防气溢翼片通长,喷气管路设于防气溢翼片下方。
[0006]优选的,两侧孔洞上方各设有一组防气溢翼片,每组防气溢翼片一侧与排泥管管壁连接,另一侧悬空,悬空侧向下倾斜,与排泥管竖轴夹角小于90
°

[0007]优选的,防气溢翼片沿排泥管两侧轴线对称设置。
[0008]优选的,喷气管路沿防气溢翼片轴向且贴于防气溢翼片下端面设置,射气孔沿喷气管路轴向分布,射气孔斜向下且朝向对称防气溢翼片形成的合拢空间。
[0009]优选的,孔洞的开孔率≤95%。
[0010]优选的,孔洞沿排泥管管壁轴向分布。
[0011]优选的,排泥管釆用可调节H型支架安装于池底,可调节H型支架包括调节夹、螺杆和螺母,调节夹套设于排泥管,螺杆一端与池底固定,另一端穿过调节夹穿孔并通过螺母固定。
[0012]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排泥系统,排泥管前端穿伸出池体墙外连接排泥阀,此时,排泥管中的污泥通过排泥阀排出。
[0013]或者,一种排泥系统,排泥管前端通过提泥管与输送槽连通,提泥管竖直放置,排泥管中的污泥依次经过提泥管、输送槽排出,此时,墙体不开孔。
[0014]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喷气管路喷射出的气体对沉泥层冲击搅拌,使沉泥层翻浮变得浠软易吸,同时利用压差使浠软易吸的污泥在气体冲拌的作用下自动从孔洞进入排泥管,最终通过墙外的排泥阀或提泥管进入输送槽排出。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将排泥管横平放置在沉泥池底部,以降低孔洞离池底泥界面的吸距,同时增大吸泥面积,从而能彻底排净池底积泥,在喷气管路上方设置防气溢翼片不仅防止气泡泛起对水处理池的悬浮物冲击上浮而破坏净水处理正常工作,而且具有导向作用,使气体在防气溢翼片下方空间流动,形成所需的压差。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排泥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排泥装置底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排泥管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0019]图4为排泥系统第一种实施例。
[0020]图5为排泥系统第二种实施例。
[0021]图中标识:沉泥池1,排泥管2,孔洞21,喷气管路3,射气孔31,防气溢翼片4,可调节H型支架5,调节夹51,螺杆52,螺母53,排泥阀6,提泥管7,输送槽8。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对本技术涉及的结构或这些所使用的技术术语做进一步的说明。这些说明仅仅是采用举例的方式进行说明本技术的方式是如何实现的,并不能对本技术构成任何的限制。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和“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成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属于“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的具体含义。
[0025]如图1

3所示,一种用于污泥排放的翼式排泥装置,包括设于水处理沉泥池1下部的排泥管2和喷气管路3,喷气管路3开有冲射沉泥池底部沉泥的射气孔31,排泥管2横平悬架于沉泥池1底部,后端管口封闭,管壁两侧设置孔洞21,孔洞21上方覆盖有防气溢翼片4,防气溢翼片4通长,喷气管路3设于防气溢翼片4下方。
[0026]给予喷气管路3输出喷射的气体有一定的气冲压力,巨大的冲击力对沉泥层搅拌
泛起,使污泥层变得浠软易吸,同时利用压差使浠软易吸的污泥在水深水头压力和气体冲击力的共同作用下,自动从孔洞21进入排泥管2,实现排泥目的。其中,气体可从水处理厂的压力气源接入或气泵供气。池内两侧具有斜坡,排泥管2位于两侧斜坡形成的凹口内,这样,污泥沿坡度下滑堆积至凹口内,容易集中吸泥。将排泥管2横平放置在沉泥池底部,以降低孔洞21离池底泥界面的吸距,同时增大吸泥面积,从而能彻底排净池底积泥。在喷气管路3上方设置防气溢翼片4不仅防止气泡泛起对水处理池的悬浮物冲击上浮而破坏净水处理正常工作,而且具有导向作用,使气体在防气溢翼片4下方空间流动,形成所需的压差。其中,防气溢翼片4通长是指翼片沿排泥管2轴向长度铺设。排泥管2与池底的距离,可根据排泥量的大小而定,但排泥管2应位于积泥界面上方,且靠近积泥界面,如此,使吸距达到最小,吸泥效率高,从而有效吸净污泥。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两侧孔洞21上方各设有一组防气溢翼片4,每组防气溢翼片4一侧与排泥管壁连接,另一侧悬空,悬空侧向下倾斜,与排泥管2竖轴夹角为45
°
。两组防气溢翼片4向下倾斜,形成合拢结构,有助于防止气体溢出。防气溢翼片4的材质不限,例如,金属、塑料等,若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污泥排放的翼式排泥装置,包括设于水处理沉泥池下部的排泥管和喷气管路,喷气管路开有冲射沉泥池底部沉泥的射气孔,其特征在于,排泥管横平悬架于沉泥池底部,后端管口封闭,管壁两侧设置孔洞,孔洞上方覆盖有防气溢翼片,防气溢翼片通长,喷气管路设于防气溢翼片下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泥排放的翼式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侧孔洞上方各设有一组防气溢翼片,每组防气溢翼片一侧与排泥管壁连接,另一侧悬空,悬空侧向下倾斜,与排泥管竖轴夹角小于90
°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泥排放的翼式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防气溢翼片沿排泥管两侧轴线对称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泥排放的翼式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喷气管路沿防气溢翼片轴向且贴于防气溢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国正陈国金永华孟祥焘诸葛芝池万青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联池水务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