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桩间散体状岩土的基坑垂直桩间防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8432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6: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桩间散体状岩土的基坑垂直桩间防护结构,包括支护桩、桩间充填体和复合面层,支护桩设置在基坑土体的外部,复合面层固定在相邻的支护桩上,复合面层和相邻的支护桩之间填充桩间充填体,桩间填充体紧贴复合面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弥补了传统工艺的弱点,能够安全稳定地提高桩间土体防护,并为下一道工序提供平整度的要求。度的要求。度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桩间散体状岩土的基坑垂直桩间防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基坑防护领域,更具体地说一种适用于桩间散体状岩土的基坑垂直桩间防护结构涉及。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基坑垂直桩间防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坡面受桩间土压力和渗流水冲渗,以维护桩间防护土体的稳定性。砂卵石、砾石层一般较松散、富水性强,容易使得桩间土体流失,最终导致桩间防护失效,出现空洞,现有技术中的喷混圬工防护等传统工艺对桩间岩土起到了防护作用,但喷混圬工对桩间散体状岩土(砂卵石、砾石层)防护效果很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桩间散体状岩土的基坑垂直桩间防护结构。
[0004]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一种适用于桩间散体状岩土的基坑垂直桩间防护结构,包括支护桩、桩间充填体和复合面层,所述支护桩设置在基坑土体的外部,所述复合面层固定在相邻的所述支护桩上,所述复合面层和相邻的所述支护桩之间填充所述桩间充填体,所述桩间填充体紧贴所述复合面层。
[0006]优选地,所述桩间充填体为泡沫混凝土或轻质水泥基稻草纤维泡沫材料。
[0007]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地是,所述复合面层包括加筋层和防护层,所述加筋层与所述防护层通过热压成一体结构,所述加筋层的宽度小于所述防护层的宽度。
[0008]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地是,所述加筋层为高分子格栅。
[0009]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地是,所述加筋层包括第一纤维筋和第二纤维筋,所述第一纤维筋沿水平面纵向分布,所述第二纤维筋与所述第一纤维筋呈45
°
夹角交叉贴合形成一体。
[0010]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地是,所述第一纤维筋为高分子格栅、玻纤、聚酯和玄武纤维的任一种。
[0011]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地是,所述第二纤维筋为高分子格栅、玻纤、聚酯和玄武纤维的任一种。
[0012]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地是,所述复合面层通过膨胀螺钉或者射钉与所述支护桩固定。
[0013]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地是,所述复合面层与所述桩间填充体的表面之间还设有挡板机构,所述挡板机构包括活动挡板结构和填充层,所述活动挡板结构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调节结构和插头,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通过所述调节结构相连,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外部边缘上分别设有所述插头,所述支护桩上还设有插口,所述插头与所述插口的尺寸相匹配。
[0014]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地是,所述调节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蝶形螺栓,所述第一连接杆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贯穿的滑移槽,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上,所述第一连接杆的插入口出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二连接杆的插入端设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块卡设实现防止所述第二连接杆的脱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设有开槽,所述第二连接杆上紧密排列设有多个螺纹孔,所述开槽的位置和所述螺纹孔的位置相匹配设置,所述蝶形螺栓可拆卸地将所述开槽与所述螺纹孔实现相连。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桩间充填体将桩间土体流失处进行填平;
[0017]复合面层设置在桩间充填体的外层,实现进一步的对桩间土体的保护;
[0018]加筋层由编织高分子格栅、玻纤聚酯、玄武纤维中的任一材料构成,第一纤维筋和第二纤维筋联合形成加筋层,360
°
均衡受力;
[0019]第一挡板、第二挡板通过插头与支护桩上的插口相配,实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安装在支护桩上,可以实现插接安装方便的效果;
[0020]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蝶形螺栓实现了调整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之间的距离,以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一端插头插入插口后,调整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相对长度以使得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能覆盖在支护桩之间的桩间土体上,从而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另一端插头也插入插口实现固定。
[0021]本技术弥补了传统工艺的弱点,能够安全稳定地提高桩间土体防护,并为下一道工序提供平整度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实施例1中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实施例2中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复合面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加筋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是挡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是A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8]图7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8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
[0031]1、支护桩;2、桩间充填体;3、复合面层;4、挡板机构;5、基坑土体;
[0032]6、膨胀螺钉;7、纵向固定条;8、紧固螺母;9、垫片;10、第一挡板;
[0033]11、第二挡板;12、插头;13、第一连接杆;14、第二连接杆;
[0034]16、蝶形螺栓;17、第一限位块;18、第二限位块;19、开槽;20、滑移槽;
[0035]21、加筋层;22、防护层;23、第一纤维筋;24、第二纤维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7]如图1

6所示,1为支护桩;2为桩间充填体;3为复合面层;4为挡板机构;5为基坑土体;6为膨胀螺钉;7为纵向固定条;8为紧固螺母;9为垫片;10为第一挡板;11为第二挡板;12为插头;13为第一连接杆;14为第二连接杆;16为蝶形螺栓;17为第一限位块;18为第二限位块;19为开槽;20为滑移槽;21为加筋层;22为防护层;23为第一纤维筋;24为第二纤维筋。
[0038]实施例1
[0039]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于桩间散体状岩土的基坑垂直桩间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桩、桩间充填体和复合面层,所述支护桩设置在基坑土体的外部,所述复合面层固定在相邻的所述支护桩上,所述复合面层和相邻的所述支护桩之间填充所述桩间充填体,所述桩间填充体紧贴所述复合面层。
[0040]所述复合面层通过射钉与所述支护桩固定,射钉在桩上等间距设置,该间距为0.2

0.3m,穿过高分子格栅条,打入桩内。
[0041]如图3所示所述复合面层包括加筋层和防护层,所述加筋层与所述防护层通过热压成一体结构,所述加筋层的宽度小于所述防护层的宽度。
[0042]所述加筋层为高分子格栅;或者如图4所示所述加筋层包括第一纤维筋和第二纤维筋,所述第一纤维筋沿水平面纵向分布,所述第二纤维筋与所述第一纤维筋呈45
°
夹角交叉贴合形成一体。优选地,所述第一纤维筋为高分子格栅、玻纤、聚酯和玄武纤维的任一种;优选地,所述第二纤维筋为高分子格栅、玻纤、聚酯和玄武纤维的任一种。
[0043]所述防护层可以为防水膜、非机织涤纶土工布或热熔土工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桩间散体状岩土的基坑垂直桩间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桩、桩间充填体和复合面层,所述支护桩设置在基坑土体的外部,所述复合面层固定在相邻的所述支护桩上,所述复合面层和相邻的所述支护桩之间填充所述桩间充填体,所述桩间填充体紧贴所述复合面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桩间散体状岩土的基坑垂直桩间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桩间充填体为泡沫混凝土或轻质水泥基稻草纤维泡沫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桩间散体状岩土的基坑垂直桩间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面层包括加筋层和防护层,所述加筋层与所述防护层通过热压成一体结构,所述加筋层的宽度小于所述防护层的宽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桩间散体状岩土的基坑垂直桩间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筋层为高分子格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桩间散体状岩土的基坑垂直桩间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筋层包括第一纤维筋和第二纤维筋,所述第一纤维筋沿水平面纵向分布,所述第二纤维筋与所述第一纤维筋呈45
°
夹角交叉贴合形成一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桩间散体状岩土的基坑垂直桩间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纤维筋为高分子格栅、玻纤、聚酯和玄武纤维的任一种。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用于桩间散体状岩土的基坑垂直桩间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纤维筋为高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龙刘启峰朱宏海王书文
申请(专利权)人:瑞腾基础工程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