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生儿复苏辅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7974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6: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生儿复苏辅助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充气装置,所述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通过隔膜分开,所述充气装置通过注气口与所述第一、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前部形成用于支撑头部的斜坡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件中部形成用于支撑颈部的第一弧形凸起部,所述第一支撑件后部形成用于支撑肩部的弧形凹陷部;所述第二支撑件上端形成用于支撑腰背部的第二弧形凸起部,所述第二支撑件下端形成支撑空腔,所述第二弧形凸起部与第一弧形凸起部顺滑相接。通过设置支撑空腔,便于抢救者双手快速插入新生儿腰背部,为临床抢救患儿争取宝贵的时间。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广泛的临床意义。广泛的临床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生儿复苏辅助装置


[000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新生儿复苏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新生儿复苏时需采取仰卧位,颈部轻度仰伸至“鼻吸气位”,使咽喉壁、喉和气管形成一条直线,这样的体位可以使空气自由出入。此体位更是医护人员帮助新生儿清理气道、给予气囊面罩和气管插管进行辅助通气的最佳体位。当新生儿颈部过度后仰或屈曲不够时,都会阻止气体进入。
[0003]目前,临床上通常使用治疗巾折叠成一定厚度方块,直接垫于新生儿肩下,或者使用固定高度的软枕充当肩垫,将新生儿肩部置于软枕上。以上两种方式均想达到新生儿颈部能后仰的目的。可是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够完全满足所有体重新生儿的需求。遇到早产儿,可能这些“肩垫”就会过高,使新生儿头部出现过度后仰的情况;如遇巨大胎儿,这些“肩垫”又显得有些低矮,新生儿颈部依然屈曲,起不到使胎头后仰的作用。并且的这些“肩垫”不能左右固定新生儿头部,需要始终通过抢救者用手去固定胎头。长时间抢救时,由于需要给新生儿做很多操作,上述“肩垫”容易移位,因此,便达不到预期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新生儿复苏辅助装置,本技术通过给装置充气的方式,使患儿抬高,并且可以通过充气量的多少控制抬起的高度,以适应不同体重、大小的新生儿的临床需求。同时以适应人体脊柱的生理弯曲,能够使装置与患儿具有更好地贴合度,以解决移位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生儿复苏辅助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充气装置,所述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通过隔膜分开,所述第一支撑件侧面设有第一注气口,所述第二支撑件侧面设有第二注气口,所述充气装置连通所述第一注气口和第二注气口;所述第一支撑件前部形成用于支撑头部的斜坡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件中部形成用于支撑颈部的第一弧形凸起部,所述第一支撑件后部形成用于支撑肩部的弧形凹陷部;所述第二支撑件上端形成用于支撑腰背部的第二弧形凸起部,所述第二支撑件下端形成支撑空腔,所述第二弧形凸起部与第一弧形凸起部顺滑相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形凸起部两侧对称设有翘起的阻挡部。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件上端面设有防压力性损伤层。
[0009]进一步地,所述防压力性损伤层由多个充气柱顺序排列组成,多个所述充气柱之间留有空隙。
[0010]进一步地,所述防压力性损伤层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上端面通过按扣结构或者粘贴结构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充气装置包括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第三连通管、三通阀和充
气囊,所述充气囊通过第三连通管连通所述三通阀的进气端,所述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分别连通所述三通阀的两个出气端,所述第一连通管与第一注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与第二注气口连通。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注气口和所述第二注气口向内端口处设置单向阀,所述第一注气口和所述第二注气口上设置盖体。
[0013]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0014]一、通过第二支撑件下端形成支撑空腔,将患儿背部抬起,方便医护人员在临床进行抢救时可以快速将手放置于患儿背部实施胸外按压,无需抬动患儿,为临床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
[0015]二、通过设置斜坡支撑部、第一弧形凸起部、弧形凹陷和第二弧形凸起部,使得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在充气后近似于人体的脊柱形状,能够适应人体脊柱的生理弯曲,使装置与患儿具有更好地贴合度,减少移位问题,保护患儿的脊柱。
[0016]三、通过给装置充气的方式,使患儿肩部抬高,并且可以通过充气量的多少控制抬起的高度,以适应不同体重、不同大小患儿的临床需求,临床应用广泛。
[0017]四、通过在第一支撑件的颈部设计为翘起的阻挡部,可以有效固定患儿的头部和颈部,保持面部始终保持朝上、避免头部左右偏移。
[0018]五、本技术通过防压力性损伤层的设置,可以使患儿汗液及时排出,不易损伤皮肤。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20]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002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生儿复苏辅助装置的侧视图;
[0022]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立体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防压力性损伤层的立体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一弧形凸起部的局部示意图;
[0025]图中:1第一支撑件;11第一注气口;12斜坡支撑部;13第一弧形凸起部;131阻挡部;14弧形凹陷部;2第二支撑部;21第二注气口;22第二弧形凸起部;23支撑空腔;3充气装置;31第一连通管;32第二连通管;33第三连通管;34三通阀;35充气囊;4隔膜;5防压力性损伤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如图1

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生儿复苏辅助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和充气装置3,所述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通过隔膜4分开,所述第一支撑件1侧面设有第一注气口11,所述第二支撑件2侧面设有第二注气口21,所述充气装置3连通所述第一注气口11和第二注气口21;本技术所提供的辅助装置为充气设备,能够通过控制注入气体的多少来控制高度,以适应不同患儿的需求。设置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两个隔离的区域,可以根据临床需要选择给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或第二支撑件充气,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
[0028]所述第一支撑件1前部形成用于支撑头部的斜坡支撑部12,所述第一支撑件1中部形成用于支撑颈部的第一弧形凸起部13,所述第一支撑件1后部形成用于支撑肩部的弧形凹陷部14;所述第二支撑件2上端形成用于支撑腰背部的第二弧形凸起部22,所述第二支撑件2下端形成支撑空腔23,所述第二弧形凸起部22与第一弧形凸起部13顺滑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生儿复苏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和充气装置(3),所述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通过隔膜(4)分开,所述第一支撑件(1)侧面设有第一注气口(11),所述第二支撑件(2)侧面设有第二注气口(21),所述充气装置(3)连通所述第一注气口(11)和第二注气口(21);所述第一支撑件(1)前部形成用于支撑头部的斜坡支撑部(12),所述第一支撑件(1)中部形成用于支撑颈部的第一弧形凸起部(13),所述第一支撑件(1)后部形成用于支撑肩部的弧形凹陷部(14);所述第二支撑件(2)上端形成用于支撑腰背部的第二弧形凸起部(22),所述第二支撑件(2)下端形成支撑空腔(23),所述第二弧形凸起部(22)与第一弧形凸起部(13)顺滑相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生儿复苏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凸起部(13)两侧对称设有翘起的阻挡部(13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生儿复苏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2)上端面设有防压力性损伤层(5)。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婧李飞飞张书杰吴琼张利杨波李高飞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