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北部湾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机械化播、抛秧的秧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7621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6: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稻种植工具技术领域。一种用于机械化播、抛秧的秧盘,包括长方形的盘体,所述盘体具有盘沿,所述盘沿上开设有用于对盘体进行固定的定位孔,所述盘沿的下端面设有用于机械手定位抓放的夹持部;所述盘体上设有均匀分布的秧孔,所述定位孔和秧孔均为通孔,所述秧孔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直径略大于秧孔的中端面直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秧盘结构稳固,使用周期长,能提高秧苗的成活率,适合用于高空播、抛秧机机械化播、抛秧使用。抛秧使用。抛秧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机械化播、抛秧的秧盘


[0001]本技术涉及水稻种植工具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机械化播、抛秧的秧盘。

技术介绍

[0002]我国的水稻种植农户主要以机械化插秧为主,机械化播秧、抛秧已成为必然趋势,人力插秧逐步被机械化播、抛秧而取代,现有大田水稻育苗不利于机械操作,而且育秧难管理难。现有苗盘育秧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气温偏低,发芽生长缓慢;2、田间杂草多;3、病虫害多;4、肥料流失大;5、起苗费工大。而现有的秧盘多为聚氯乙烯秧盘,该秧盘主要有圆顶形与方锥形两个规格,为了防止秧苗在转运过程中从盘体中脱落,这类秧盘都有盘体侧部和底部,秧苗只能从盘体拔出或者将秧盘锄断,这种方式在取苗时容易伤苗,秧盘容易损坏,且工作效率低,不适合用于水稻等种植密度高的作物。
[0003]从传统的手工插秧转变为人工抛秧,因为抛秧具有回青快、分裂多、长式好、产量高等优点。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技转变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我国在大力推广机动插秧机,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减轻了农户的劳动程度,但是机械插秧机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械插秧机在播种育苗过程中,存在劳动强大和用工多等问题,机械化程度是提高了,但是机插秧存在死苗多、回青慢等影响产量问题。为了解决人工抛秧难的问题,一些农机研发或生产企业正在从传统日韩式的机械插秧,朝着研发机械抛秧方向转变。
[0004]因此,急需设计一种用于机械化播、抛秧的秧盘,该秧盘是专门配套于国内外市场上高空播秧机育苗播秧使用的,而且客服了现有的秧盘播种密度高,塑料育秧盘易损、使用周期短,种植成活率低,不利于机械化播、抛秧使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机械化播、抛秧的秧盘,该秧盘结构稳固,使用周期长,能提高秧苗的成活率,适合用于高空播秧机机械化播、抛秧使用。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用于机械化播、抛秧的秧盘,包括长方形的盘体,所述盘体具有盘沿,所述盘沿上开设有用于对盘体进行固定的定位孔,所述盘沿的下端面设有用于机械手定位抓放的夹持部;所述盘体上设有均匀分布的秧孔,所述定位孔和秧孔均为通孔,所述秧孔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直径略大于秧孔的中端面直径。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孔包括若干个,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盘体相对两侧的盘沿上。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盘体采用硬质塑料制成。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持部包括若干个,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盘体相对两侧的盘沿上,所述夹持部为矩形的缺口,所述夹持部上设有防滑颗粒。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秧孔在盘体的长、宽方向上均等间距排列。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孔设置有4个,所述夹持部设置有4个。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盘体的厚度为1

5cm。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盘体孔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直径略大于孔的中端面直径。
[0015]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用于机械化播、抛秧的秧盘结构稳固,使用周期长,能提高秧苗的成活率,适合用于高空播秧机机械化播、抛秧使用。通过在盘沿上设有定位孔,便于在播、抛秧过程中定位,提升自动化作业;盘沿的下端设有夹持部,便于人工智能机械手抓放;秧孔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直径略大于秧孔的端中面直径,使秧苗在苗盘中不易掉落,通过将秧孔设计为通孔,便于将秧苗倒立捅插在秧苗的根部不受损;配合现有的移栽机械,将盘体倒立,捅苗杆将秧苗从秧孔的上端面顶出,自由下落至田间,实现高速无损播、抛秧。
[0017]2.本技术盘体采用硬质塑料制成,不易变形,使用寿命长,可防止在转运秧盘过程中弯曲,秧苗脱盘,便于自动化播、抛秧使用。
[0018]3.秧孔在盘体的长、宽方向上均等间距排列,适合机械化播秧的要求,可用于高空自动化播、抛秧。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机械化播、抛秧的秧盘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机械化播、抛秧的秧盘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附图中标记为:1

盘体;2

盘沿;3

定位孔;4

夹持部;5

秧孔;6

移栽机械;7

捅苗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请参阅图1,一种用于机械化播、抛秧的秧盘,包括矩形的盘体1,所述盘体1的厚度为1

5cm,所述盘体1具有盘沿2,所述盘沿2上开设有用于对盘体1进行固定的定位孔3,所述
盘沿2的下端面设有用于机械手定位抓放的夹持部4;所述盘体1上设有均匀分布的秧孔5,所述定位孔3和秧孔5均为通孔,所述秧孔5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直径略大于秧孔5的中端面直径。
[0025]本技术通过在盘沿2上设有定位孔3,便于在播种过程中定位,提升自动化作业;盘沿2的下端设有夹持部,便于人工智能机械手抓放;秧孔5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直径略大于秧孔5的中端面直径,使秧苗不易掉落,通过将秧孔5设计为通孔,便于将秧苗倒立捅插而秧苗的根部不受损;配合现有的移栽机械6,将盘体1倒立,捅苗杆7将秧苗从秧孔5的上端面顶出,自由下落至田间,实现高速无损播秧。
[0026]较优的,所述定位孔3包括若干个,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盘体1相对两侧的盘沿2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孔3设置有4个,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盘体1相对两侧的盘沿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机械化播、抛秧的秧盘,包括长方形的盘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1)具有盘沿(2),所述盘沿(2)上开设有用于对盘体(1)进行固定的定位孔(3),所述盘沿(2)的下端面设有用于机械手定位抓放的夹持部(4);所述盘体(1)上设有均匀分布的秧孔(5),所述定位孔(3)和秧孔(5)均为通孔,所述秧孔(5)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直径略大于秧孔(5)的中端面直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机械化播、抛秧的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3)包括若干个,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盘体(1)相对两侧的盘沿(2)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机械化播、抛秧的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1)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国禄冯国顺王焕斌
申请(专利权)人:北部湾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