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脑室额角穿刺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4791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2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侧脑室额角穿刺定位装置,属于侧脑室额角穿刺领域,包括刻有刻度的第一贴膜尺、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使用时,第一贴膜尺沿被穿刺对象的矢状窦方位从鼻根部贴至枕骨粗隆处紧密贴在头皮上;第一贴膜尺的原点位于鼻根部;在第一贴膜尺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两侧分别固定连接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分别贴至被穿刺对象的两外耳道;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的原点为与第一贴膜的连接处,在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的第二预设位置设置有穿刺点标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定位准确,而简单明了,固定方便,成本也低廉。成本也低廉。成本也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脑室额角穿刺定位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侧脑室额角穿刺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侧脑室额角穿刺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侧脑室额角穿刺术是神经外科常规、急诊手术之一,对于脑室系统积血、急性脑积水等神经外科急症通常实施侧脑室额角穿刺并置管进行治疗。通过穿刺侧脑室额角并置管,可释放脑脊液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同时可通过置入管道向脑室内注入药物。目前侧脑室额角穿刺术的穿刺点和穿刺方向均已十分明确。目前临床上侧脑室额角穿刺术多采用冠状缝前2cm,中线旁开2.5cm;或者眉弓上10cm,中线旁开2.5cm;穿刺方向为:穿刺管对准两侧外耳道假想连线中点穿刺。但在临床手术实践过程中,神经外科医师手术时只能徒手目测,根据个人经验进行侧脑室额角的定位和穿刺,而没有任何专用辅助器或装置,穿刺的定位和方向准确性严重依赖手术者的经验及熟练程度。一旦侧脑室额角穿刺的定位及穿刺角度无法准确把握,极易导致穿刺出现偏差,手术医生将被迫反复进行穿刺,这样的反复穿刺会显著增加手术风险,极易导致治疗效果欠佳,最终患者预后不良。
[0003]近年来国内外大型神经外科中心均利用神经导航技术进行定位,虽然精度较高,但设备价格昂贵,国内广泛推广实施存在一定困难。现有技术公开的侧脑室穿刺定位装置,均存在操作繁琐、定位原理复杂等缺点,均无法同时达到简便和准确定位的目的,而且多数定位装置作用和效果单一,并不能达到不同手术者在侧脑室穿刺手术效果同质化的目的,无法达到规范化侧脑室穿刺术准确定位的目的;而且由于不同患者的头部尺寸大小不一,其对外耳道的固定装置无法进行调节位置或高度,从而无法适应各类不同患者,同时穿刺定位装置往往与患者的头颅顶部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因此,在插入穿刺管时也容易发生偏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脑室额角穿刺定位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侧脑室额角穿刺定位装置无法兼容简便性和定位准确性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侧脑室额角穿刺定位装置,包括刻有刻度的第一贴膜尺、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使用时,第一贴膜尺沿被穿刺对象的矢状窦方位从鼻根部贴至枕骨粗隆处紧密贴在头皮上;第一贴膜尺的原点位于鼻根部;在第一贴膜尺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两侧分别固定连接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分别贴至被穿刺对象的两外耳道;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的原点为与第一贴膜的连接处,在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的第二预设位置设置有穿刺点标记。
[0006]优选地,被穿刺对象为人,刻度单位为厘米,第一预设位置为第一贴膜尺的10cm处,第二预设位置为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的2.5cm处。
[0007]优选地,第一贴膜尺的长为30cm,宽为0.5cm;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的长为
15cm,宽为0.5cm。
[0008]优选地,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通过铆钉与第一贴膜尺连接。
[0009]优选地,第一贴膜尺、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均包括粘性面聚氨酯薄膜、丙烯酸粘合剂和尺面;丙烯酸粘合剂位于尺面和粘性面聚氨酯薄膜之间。
[0010]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申请号为CN201922474757.5的专利和申请号为CN201920823064.X的专利均回避了如何确定冠状缝的具体位置,针对这一问题,本技术可以将穿刺点的位置准确定位,具体理由如下:侧脑室额角穿刺点有两种方式可以确定,一种是冠状缝前2cm,中线旁开2.5厘米;另外一种方式为眉弓上10厘米,中线旁开2.5厘米;本技术在第一贴膜尺的10厘米位置处设置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在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的2.5厘米处标记穿刺标记,因此,本技术采用了第二种方式,不仅定位准确,而且该方式简单明了,操作简单易行,成本也低廉。
[0012]申请号为CN201922474757.5的专利和申请号为CN201920823064.X的专利公开的侧脑室穿刺定位仪均使用了金属器件,存在一定的重量,其固定很不方便。针对这一问题,本技术提出第一贴膜尺、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均包括粘性面聚氨酯薄膜、丙烯酸粘合剂和尺面;具备较好的柔软性,可以直接贴至被穿刺对象的头部表层,避免了金属器件不方便固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脑室额角穿刺定位装置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部与侧脑室额角穿刺定位装置的相对位置侧视图;
[001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部与侧脑室额角穿刺定位装置的相对位置正视图;
[0016]附图中编号的物理含义为:1

鼻根部;2

枕骨粗隆处。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8]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侧脑室额角穿刺定位装置,包括刻有刻度的第一贴膜尺、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使用时,第一贴膜尺沿被穿刺对象的矢状窦方位从鼻根部1贴至枕骨粗隆处2紧密贴在头皮上;第一贴膜尺的原点位于鼻根部;在第一贴膜尺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两侧分别固定连接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分别贴至被穿刺对象的两外耳道;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的原点为与第一贴膜的连接处,在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的第二预设位置设置有穿刺点标记。
[0019]优选地,被穿刺对象为人,刻度单位为厘米,第一预设位置为第一贴膜尺的10cm处,第二预设位置为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的2.5cm处。
[0020]优选地,第一贴膜尺的长为30cm,宽为0.5cm;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的长为15cm,宽为0.5cm。
[0021]优选地,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通过铆钉与第一贴膜尺连接。
[0022]优选地,第一贴膜尺、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均包括粘性面聚氨酯薄膜、丙烯酸粘合剂和尺面;丙烯酸粘合剂位于尺面和粘性面聚氨酯薄膜之间。
[0023]实施例
[002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贴膜尺为长30厘米、宽0.5厘米的贴膜尺,尺面以厘米为单位刻有刻度,是由粘性面聚氨脂薄膜、丙烯酸粘合剂和尺面组成的三层结构;如图2所示,手术中沿矢状窦方位从鼻根部1贴至枕骨粗隆处2,紧密贴在头皮上,第一贴膜尺的0刻度在鼻根部;如图3和如图1所示,在第一贴膜尺的10厘米位置用铆钉固定两条长约15厘米、宽约0.5厘米的贴膜尺(分别为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可调整与第一贴膜尺的角度;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分别贴向两侧的外耳道;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的结构与第一贴膜尺的结构相同,且正面刻有以里面为单位的刻度;其中,固定铆钉固定的位置为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脑室额角穿刺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刻有刻度的第一贴膜尺、第二贴膜尺和第三贴膜尺;使用时,所述第一贴膜尺沿被穿刺对象的矢状窦方位从鼻根部贴至枕骨粗隆处紧密贴在头皮上;所述第一贴膜尺的原点位于鼻根部;在所述第一贴膜尺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贴膜尺和所述第三贴膜尺;所述第二贴膜尺和所述第三贴膜尺分别贴至被穿刺对象的两外耳道;所述第二贴膜尺和所述第三贴膜尺的原点为与第一贴膜的连接处,在所述第二贴膜尺和所述第三贴膜尺的第二预设位置设置有穿刺点标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脑室额角穿刺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穿刺对象为人,刻度单位为厘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志敏李俊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中心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