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湖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移液管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4531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2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移液管架。该移液管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分别安装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一横板位于所述第二横板的上方;所述第二横板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横板的厚度;所述第一横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顶端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底端的孔径,所述第一通孔内壁形成一与移液管的储液囊下端相配合的承载面,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容纳移液管的储液囊;所述第二横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多个所述第一凹槽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通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凹槽用于容纳移液管的进液端。该移液管架可提高移液管架的牢固性的同时实现移液管的稳固放置。管架的牢固性的同时实现移液管的稳固放置。管架的牢固性的同时实现移液管的稳固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液管架


[0001]本技术涉及实验室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液管架。

技术介绍

[0002]移液管是实验室中用来准确移取一定体积溶液的一种精密量器。移液管是一种量出式仪器,只用来测量它所放出溶液的体积。其中部有一膨大部分的细长玻璃管(储液囊)。其下端为尖嘴状,上端管颈处刻有一标线,是所取的准确体积的标志。由于移液管是玻璃材质量器,各部分均圆滑,当其平放至桌面上时常会四处滚动。因此当移液管闲置不使用时需要放在专门的管架上,避免损伤。移液管尖端部分极易受损,但是现有的移液管架太轻,结构不够牢靠,在取放过程中,移液管很容易倾斜倒塌,尖端部分也很容易撞到桌面而破损,而且移液管放置在移液管架上不牢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移液管架的牢固性的同时实现移液管的稳固放置。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移液管架。
[0005]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移液管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所述第一横板和所述第二横板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一横板位于所述第二横板的上方;所述第二横板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横板的厚度;
[0006]所述第一横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顶端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底端的孔径,所述第一通孔内壁形成一与移液管的储液囊下端相配合的承载面,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容纳移液管的储液囊;
[0007]所述第二横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多个所述第一凹槽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通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凹槽用于容纳移液管的进液端。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或者所述第二侧板为顶部为呈弧状的直角三角形板,所述第一侧板或者所述第二侧板的顶端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用于方便抓握所述第一侧板或者所述第二侧板。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板的厚度为3

6mm,所述第二横板的厚度为10

15mm。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多个一一对应的第二凹槽。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凹槽为U型凹槽。
[0012]进一步地,所述U型凹槽的开口方向倾斜向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横板内开设有多个引流通道,所述第二横板的底端开设有第三通孔,多个所述引流通道的顶端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凹槽一一连通,所述引流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下方,所述引流通道的底端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所述第三通孔用于将多个所述第一凹槽中的液体集中排出。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板或者所述第二横板为透明塑料板。
[0015]本技术与现有技术对比的有益效果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将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固定于两者之间,第一横板位于第二横板的上方,移液管倒置放置于移液管架上时,移液管的进液端从第一横板上的第一通孔插入进入至第二横板的第一凹槽内,第一凹槽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容纳移液管的进液端,所述第一通孔的顶端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底端的孔径,所述第一通孔内壁形成一与移液管的储液囊下端相配合的承载面,储液囊可部分容纳在第一通孔的腔体内,而且因为第一通孔的底端的孔径较小,确保储液囊不会从第一通孔穿出,只有移液管的进液端可从第一通孔穿出进入到第一凹槽内,第一通孔容纳部分储液囊,第一凹槽容纳部分进液端,从而可牢固地将移液管安放于移液管架上,不受移液管的出液端较长的影响,另外第二横板的厚度大于第一横板的厚度,除了有利于增加第二凹槽的厚度进而容纳更多的进料端部分有利于移液管稳固放置于移液管架上外,第二横板的重量也比第一横板重,第二横板位于第一横板的下方提高了移液管架的下部分的重力,进而提高了移液管架的牢固性,从而可提高移液管架的牢固性的同时实现移液管的稳固放置。
附图说明
[0016]通过参考附图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附图是示意性的而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进行任何限制,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移液管架的立体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第一横板的横截面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第二横板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侧板;11、第二凹槽;2、第二侧板;3、第一横板;31、第一通孔;311、第一通孔的顶端;312、第一通孔的底端;4、第二横板;41、第一凹槽;42、第三通孔;43、引流通道;5、第二通孔;6、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技术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2]实施例1
[0023]结合图1

3,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移液管架,包括: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一横板3和第二横板4;第一横板3和第二横板4分别安装于第一侧板1与第二侧板2之间;第一横板3位于第二横板4的上方;第二横板4的厚度大于第一横板3的厚度;
[0024]第一横板3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31,第一通孔的顶端311的孔径大于第一通孔的底端312的孔径,第一通孔31内壁形成一与移液管的储液囊下端相配合的承载面,第一通孔31用于容纳移液管的储液囊;第二横板4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41,多个第一凹槽41分别与多个第一通孔31一一对应,第一凹槽41用于容纳移液管的进液端。
[002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板3与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之间通过螺栓6连接,第二横板4与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之间也通过螺栓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通孔31的孔径大小可根据不同型号的移液管的储液囊的外径相应设置为不同孔径的第一通孔31;第一通孔31
的数量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设置7个第一通孔,其中四个大圆孔顶端的直径为1.7cm,便于放置大容量的移液管,例如100mL移液管。另外三个小圆孔顶端直径为1.4cm,便于放置小容量的移液管,例如10mL移液管。
[002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或者第二侧板2为顶部为呈弧状的直角三角形板,第一侧板1或者第二侧板2的顶端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5,第二通孔5用于方便抓握第一侧板1或者第二侧板2。顶部为弧状有利于手抓握第一侧板1或者第二侧板2,从而拿起整个移液管架,特别是第二通孔5的设置,手可以穿入第二通孔5握住第一侧板1或者第二侧板2,方便抓握第一侧板1或者第二侧板2。
[002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板3的厚度为3

6mm,第二横板4的厚度为10

15mm。
[002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上开设有多个一一对应的第二凹槽11。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上的第二凹槽11配合,可安置直径较小的型号的移液管,取用移液管方便且不会对移液管的尖端部分造成损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液管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所述第一横板和所述第二横板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一横板位于所述第二横板的上方;所述第二横板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横板的厚度;所述第一横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顶端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底端的孔径,所述第一通孔内壁形成一与移液管的储液囊下端相配合的承载面,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容纳移液管的储液囊;所述第二横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多个所述第一凹槽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通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凹槽用于容纳移液管的进液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或者所述第二侧板为顶部为呈弧状的直角三角形板,所述第一侧板或者所述第二侧板的顶端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用于方便抓握所述第一侧板或者所述第二侧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管架,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宇露陈红兵闻会李文杰黄紫凌张逸舟卢进登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