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3156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20: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包括两个吸能盒总成和横梁本体总成,横梁本体总成整体上为向上拱曲的拱形件。横梁本体总成包括第一横梁体和连接在第一横梁体前侧的第二横梁体,第一横梁体包括后侧壁、自后侧壁的上边缘向前延伸的第一上侧壁以及自后侧壁的下边缘向前延伸的第一下侧壁,第二横梁体包括前侧壁、自前侧壁的上边缘向后延伸的第二上侧壁以及自前侧壁的下边缘向后延伸的第二下侧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所述的碰撞梁本体总成能够承受三点抗弯力1000Kg,减少了碰撞梁本体总成受雾灯布置、涂装电泳、后保造型等边界条件的影响,还能解决了冲压成型造成扭曲、回弹的问题,降低了制造难度,提升了制造精度。提升了制造精度。提升了制造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碰撞安全性能在车身设计各项指标中是至关重要的,汽车的后碰撞横梁总成在汽车发生追尾碰撞时,后碰撞横梁总成发生变形,吸收碰撞能量,降低碰撞对乘员舱的影响,保护驾乘人员安全。同时避免了碰撞能量过大对汽车主梁及尾裙板等部位造成的不可逆损坏,降低了事故维修费用。现有的后碰撞横梁总成的碰撞横梁本体一般采用等截面的单层零件,碰撞横梁本体能承受的三点抗弯力能达500

600Kg已经是极限,往往在后碰撞横梁总成吸能盒变形前就已经弯曲变形,导致碰撞时侵入量变大,对车辆其他部位造成更严重损坏,没有完全发挥吸能盒最大能力的收能效果。
[0003]公开号为CN102490671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后碰撞横梁焊接总成结构,其包括后碰撞横梁,后碰撞横梁前部左右两端设有左后碰撞横梁安装板和右后碰撞横梁安装板,所述的后碰撞横梁为圆弧形,后碰撞横梁上设有主定位孔和次定位孔,后碰撞横梁的裙边布置有倒车雷达线束安装孔。该专利技术中的后碰撞横梁可以采用辊压工艺来制作,经过辊压成型后的钢梁是直线型的,受雾灯等零部件的布置限制很大,且辊压本体截面较简单,要增加本体三点抗弯力需通过增加本体厚度和材料强度实现,且后期回弹和精度控制非常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以减轻或消除至少一个上述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包括两个吸能盒总成和横梁本体总成,一个所述吸能盒总成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梁本体总成的左端部的前侧,另一个所述吸能盒总成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梁本体总成的右端部的前侧,所述横梁本体总成整体上为向上拱曲的拱形件。
[0006]进一步,所述横梁本体总成整体上为向上拱曲且向后拱曲的拱形件。
[0007]进一步,所述横梁本体总成包括第一横梁体和位于所述第一横梁体前侧的第二横梁体,所述第一横梁体包括后侧壁、自所述后侧壁的上边缘向前延伸的第一上侧壁以及自所述后侧壁的下边缘向前延伸的第一下侧壁,所述第二横梁体包括前侧壁、自所述前侧壁的上边缘向后延伸的第二上侧壁以及自所述前侧壁的下边缘向后延伸的第二下侧壁,所述第一上侧壁和所述第二上侧壁叠置并搭接在一起,所述第一下侧壁和所述第二下侧壁叠置并搭接在一起,所述后侧壁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向前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前侧壁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向后凹陷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叠置并搭接在一起。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上侧壁、所述第二上侧壁、所述前侧壁的上部、所述后侧壁的上
部、所述第一凹槽的上槽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上槽壁围成上腔体,所述第一下侧壁、所述第二下侧壁、所述前侧壁的下部、所述后侧壁的下部、所述第一凹槽的下槽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下槽壁围成下腔体,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设有向后隆起的第一流水筋,所述第一流水筋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之间形成第一流水通道,所述第一流水通道连通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上侧壁位于所述第二上侧壁的上侧,所述第一上侧壁上设有多条向上隆起的第二流水筋,每条所述第二流水筋和所述第二上侧壁之间均形成连通所述上腔体和所述横梁本体总成的外部空间的第二流水通道。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下侧壁位于所述第二下侧壁的下侧,所述第一下侧壁上设有多条向下隆起的第三流水筋,每条所述第三流水筋和所述第二下侧壁之间均形成连通所述下腔体和所述横梁本体总成的外部空间的第三流水通道。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一凹槽的上槽壁之间的夹角为95
°
,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一凹槽的下槽壁之间的夹角为95
°

[0012]进一步,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上槽壁之间的夹角为95
°
,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下槽壁之间的夹角为95
°

[0013]进一步,所述第一上侧壁和所述第一下侧壁均垂直于所述后侧壁;所述第二上侧壁和所述第二下侧壁均垂直于所述前侧壁。
[0014]进一步,所述第一横梁体的左端部向左伸出于所述第二横梁体的左端,所述第一横梁体的右端部向右伸出于所述第二横梁体的右端,两个所述吸能盒总成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体的左端部上和所述第一横梁体的右端部上。
[0015]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横梁本体总成为向上拱曲的拱形件,在发生碰撞时,为后雾灯提供一个让位空间,从而避免了对后雾灯的损伤。这为前期雾灯的布置提供了好的条件,亦为造型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2)采用第一横梁体和第二横梁体扣合形成横梁本体总成的设计,且横梁本体总成截面成“工”字形,显著提高了三点抗弯力,能达到1000Kg,且可以使用冷冲压来实,不需辊压或热成型工艺,控制了工装和制造成本。(3)在横梁本体总成上侧、下侧和后侧设置流水筋,既控制了侧壁的扭曲、回弹,又解决了封闭腔体涂装电泳的问题,还保证了横梁本体总成的完整性,横梁本体总成所承受三点抗弯力的能力也没有降低。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的爆炸图;
[0018]图3为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的俯视图;
[0019]图4为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的后视图;
[0020]图5为图1中的B

B截面图;
[0021]图6为图1中的A

A截面图。
[0022]图中:1—吸能盒总成;2—第一横梁体;3—第二横梁体;4—工艺孔;5—定位孔;6—塞焊孔;21—第一上侧壁;22—后侧壁;23—第一上槽壁;24—第一槽底壁;25—第一下槽壁;26—第一下侧壁;27—第一流水筋;28—第二流水筋;29—第三流水筋;31—第二上侧
壁;32—前侧壁;33—第二上槽壁;34—第二槽底壁;35—第二下槽壁;36—第二下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4]如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包括两个吸能盒总成1和横梁本体总成,一个吸能盒总成1固定连接在横梁本体总成的左端部的前侧,另一个吸能盒总成1固定连接在横梁本体总成的右端部的前侧,横梁本体总成整体上为向上拱曲的拱形件,发生碰撞时,能够给后雾灯提供让位空间,避免后雾灯的损坏,向上拱曲的横梁本体总成为前期雾灯的布置降低了难度,有利于造型的设计。进一步,横梁本体总成整体上为向上拱曲且向后拱曲的拱形件,也就是说,从后往前看,横梁本体总成整体向上拱曲,横梁本体总成弯曲成中部高两端低的结构;从上往下看,横梁本体总成整体向后拱曲,横梁本体总成弯曲成中部相对于两端向后拱起的结构。
[0025]在本实施例中,横梁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吸能盒总成和横梁本体总成,一个所述吸能盒总成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梁本体总成的左端部的前侧,另一个所述吸能盒总成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梁本体总成的右端部的前侧,所述横梁本体总成整体上为向上拱曲的拱形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碰撞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总成整体上为向上拱曲且向后拱曲的拱形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碰撞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总成包括第一横梁体和位于所述第一横梁体前侧的第二横梁体,所述第一横梁体包括后侧壁、自所述后侧壁的上边缘向前延伸的第一上侧壁以及自所述后侧壁的下边缘向前延伸的第一下侧壁,所述第二横梁体包括前侧壁、自所述前侧壁的上边缘向后延伸的第二上侧壁以及自所述前侧壁的下边缘向后延伸的第二下侧壁,所述第一上侧壁和所述第二上侧壁叠置并搭接在一起,所述第一下侧壁和所述第二下侧壁叠置并搭接在一起,所述后侧壁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向前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前侧壁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向后凹陷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叠置并搭接在一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碰撞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侧壁、所述第二上侧壁、所述前侧壁的上部、所述后侧壁的上部、所述第一凹槽的上槽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上槽壁围成上腔体,所述第一下侧壁、所述第二下侧壁、所述前侧壁的下部、所述后侧壁的下部、所述第一凹槽的下槽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下槽壁围成下腔体,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设有向后隆起的第一流水筋,所述第一流水筋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之间形成第一流水通道,所述第一流水通道连通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泽东王建洪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