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志刚专利>正文

多组激磁线圈节能电磁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2093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组激磁线圈节能电磁铁,其特征是激磁线圈为2—6组,并通过切换开关中的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或形成串联形式,或形成并联形式。当电磁铁处于启动状态时,各组激磁线圈并联,从而获得较大的启动安匝,使衔铁迅速吸合,当衔铁吸合后,激磁线圈串联,从而以较小的电流保持衔铁的吸合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节能显著、体积小、重量轻、原材料消耗少、切换开关使用寿命长,适用范围广。(*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采用多组激磁线圈的节能电磁铁。专利申请号为88210557.4的专利申请中提出了一种双激磁线圈结构的电磁铁,所述的双激磁线圈是由启动线圈和工作线圈组成。首先,使启动线圈通电,从而产生较大的电流使衔铁迅速吸合,衔铁吸合后,通过切换开关使工作线圈通电,产生较小的电流保持衔铁长时间的吸合状态,达到节能的目的。这种电磁铁的缺点是1、两组线圈中总有一组线圈不参加启动或不参加启动或不参加吸持,电磁铁体积、重量、材料消耗指数等均未降低;2、用单个切换开关切换整个启动线圈,切换条件差,大大降低了切换开关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多组激磁线圈,通过组态变换及分组切换方式实现降低成本和节能目的的电磁铁。本技术的多组激磁线圈包括底座、壳体、激磁线圈、固定在激磁线圈端部的磁轭和装在线圈固定套中的衔铁以及固定在电磁铁上的切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激磁线圈为n组(2≤n≤6),每组线圈(第一组除外)的首端(带※号端)分别与切换开关中常闭触点Cb21、Cb22、……的一端相连,这些常闭触点的另一端均与电源a端相连,第一组线圈的首端(带※号端)也与电源a端相连,每组线圈(最末一组除外)的末端分别与切换开关中的常闭触点Cb11、Cb12、……的一端相连,这些常闭触点的另一端均与电源b端相连,最末一组线圈的末端也与电源b端相连,即切换开关中的常闭触点将各组线圈连成并联形式;同时,第一组线圈的末端和第二组线圈的首端(带※号端)、第二组线圈的末端和第三组线圈的首端(带※号端)、……,即第n-1组线圈的末端和第n组线圈的首端(带※号端)还分别与切换开关中的常开触点CK1、CK2…的两端相连,即切换开关中的常开触点将各组线圈连成串联状态。而各组线圈本身既可以是单个线圈,也可以由多个分线圈并联组成。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当Uab=0时,衔铁处于释放位置,此时切换开关中的常闭触点全部闭合,常开触点全部断开,所以当Uab=U额时,各组激磁线圈均与电源两端并联,从而获得很大的启动安匝,使衔铁迅速吸合。衔铁吸合时,衔铁前端的推杆推动切换开关的操作杆动作,使切换开关中的常闭触点全部断开,常开触点全部闭合,这样各组激磁线圈串联于电源两端,从而以较小的电流即可长时间地保持衔铁的吸合状态,只需消耗较小的功率。本技术的另一种型式是以二极管代替切换开关中的常开触点CK1、CK2、……,也就是说,第1组线圈末端和第2组线圈首端(带※号端)、第2组线圈末端和第3组线圈首端(带※号端)、……即第n-1组线圈末端和第n组线圈首端(带※号端)分别与各二极管两端相连,各二极管正极与前一线圈末端相连,其负极与后一线圈首端(带※号端)相连。此类型只适用于直流电源。本技术的优点是与双激磁线圈的电磁铁相比,可节约高强度聚酯漆包线40%,体积缩小25%,重量减轻20%,节约钢材15%,节约绝缘材料20%。改善了切换开关的切换条件,提高了切换开关的使用寿命,同时其适用范围广,是电磁铁更新换代的理想类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衔铁、2壳体、3激磁线圈、4铜套、5衔铁推杆、6磁轭、7切换开关操纵杆、8切换开关、10底座。图2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图中3激磁线圈。图3是本技术的另一种类型的电路原理图,图中3激磁线圈、9二极管。实施例一种直流螺管式电磁铁,行程δ=50mm,触点开距L≥5mm,牵引力F=196牛顿,通电持续率T=40%,线圈正常工作温升τ≤30℃,所述的电磁铁其衔铁1、壳体2、磁轭6和衔铁1前端的推杆5的材质均为A3钢,底座10材质为铸铁HT10-34,激磁线圈3为两组,第1组线圈由2个分线圈并联组成,两个分线圈的匝数分别为4600匝和4200匝,第2组线圈由3个分线圈并联组成,三个分线圈的匝数分别为4000匝、3600匝和3000匝。线圈3是由线径为0.44mm的高强度聚酯漆包线绕制成。切换开关8的常开触点数和常闭触点数均为2,其分断电流值为5安培。切换开关8固定在磁轭6上,其操作杆7插在磁轭6的孔内。激磁线圈3的第1组线圈的末端分别与切换开关8中的常开触点CK1的一端及常闭触点Cb11的一端相连,激磁线圈3第2组线圈的首端(带※号端)分别与切换开关8中的常闭触点Cb21的一端及常开触点CK1的另一端相连,第1组线圈的首端(带※号端)和常闭触点Cb21的另一端均与电源a端相连,第2组线圈的末端和常闭触点Cb11的另一端均与电源b端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组激磁线圈节能电磁铁,包括底座10、壳体2、激磁线圈3、固定在激磁线圈3端部的磁轭6和装在激磁线圈6的固定铜套4中的衔铁1以及固定在电磁铁上的切换开关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激磁线圈3为n组(2≤n≤6),每组线圈(第一组除外)的首端(带※号端)分别与切换开关8中的常闭触点cb21、cb22……的一端相连,这些常闭触点的另一端则均与电源a端相连,第一组线圈的首端(带※号端)也与电源a端相连;每组线圈(最末一组除外)的末端分别与切换开关8中的常闭触点cb11、cb12、……的一端相连,这些常闭触点的另一端均与电源b端相连,最末一组线圈的末端也与电源b端相连;第一组线圈的末端和第二组线圈的首端(带※号端)、第二组线圈的末端和第三组线圈的首端(带※号端)……,即;第n-1组线圈的末端和第n组线圈的首端(带※号端)还分别与切换开关8中的常开触点CK1、CK2、……、CKn-1的两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多组激磁线圈节能电磁铁,包括底座10、壳体2、激磁线圈3、固定在激磁线圈3端部的磁轭6和装在激磁线圈6的固定铜套4中的衔铁1以及固定在电磁铁上的切换开关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激磁线圈3为n组(2≤n≤6),每组线圈(第一组除外)的首端(带※号端)分别与切换开关8中的常闭触点cb21、cb22……的一端相连,这些常闭触点的另一端则均与电源a端相连,第一组线圈的首端(带※号端)也与电源a端相连;每组线圈(最末一组除外)的末端分别与切换开关8中的常闭触点cb11、cb12、……的一端相连,这些常闭触点的另一端均与电源b端相连,最末一组线圈的末端也与电源b端相连;第一组线圈的末端和第二组线圈的首端(带※号端)、第二组线圈的末端和第三组线圈的首端(带※号端)……,即;第n-1组线圈的末端和第n组线圈的首端(带※号端)还分别与切换开关8中的常开触点CK1、CK2、……、CKn-1的两端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组激磁圈节能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组激磁线圈3中的各组激磁线圈是由多个分线圈并联组成。3.一种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杨志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