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泥综合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泥治理
,特别涉及一种油泥综合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油泥是一种由油脂、水和无机物组成的混合物,多产生于石油开采、石油加工、煤化工、化工生产等,属于一种危废,很难处理和利用。现有油泥治理和利用技术大多采用填埋法、微生物法、焚烧法和热解碳化法等,其中填埋法技术简单,但不能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越来越受到限制;微生物法则是通过微生物分解治理油泥,此法存在油资源无法回收、微生物培养周期长、且易受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等缺陷,难以推广应用;焚烧法或混烧法则实现油泥的能源化利用,但是由于油泥含水率高,焚烧效率相对较低,且易产生大气污染等问题;热解法属于油泥处理的前沿技术,具有投资较小,处理成本较低,二次污染较少等优点,成为新技术发展趋势。
[0003]公开号为CN 111704336 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含油污泥的分离、干化、热解协同零排放处理工艺”,该处理方法是将独立处理的油泥分离装置、油泥干化装置和油泥热解装置有机地形成系统集成,且在油泥干化装置中采用含油污泥真空圆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泥综合处理系统,包括油泥处理系统和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泥处理系统包括干燥热解设备(1),所述干燥热解设备(1)设置有油泥入口、热解渣出口、热解气出口和油泥蒸发水汽出口;入口与所述干燥热解设备(1)的热解渣出口连通的热塑化成型设备(2),所述热塑化成型设备(2)包括按照物料的进程依次连接的热塑化机(2
‑
1)、挤出机(2
‑
2)和冷却定型模具(2
‑
3);所述热塑化机(2
‑
1)设置有塑料入口;入口与所述干燥热解设备(1)的热解气出口连通的冷凝器(3),所述冷凝器(3)设置有热解油出口和不凝可燃气出口;入口与所述冷凝器(3)的不凝可燃气出口连通的尾气燃烧设备(4),所述尾气燃烧设备(4)包括依次连通的燃烧器(4
‑
1)、余热锅炉(4
‑
2)和尾气净化设备(4
‑
3);所述换热系统包括位于所述干燥热解设备(1)内的第一换热管路(I)和第二换热管路(II),所述第一换热管路(I)与第二换热管路(II)不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路(I)开设有第一蒸汽入口和蒸汽冷凝水出口;所述第二换热管路(II)开设有油泥蒸发水汽入口和油泥蒸发水汽冷凝水出口,所述油泥蒸发水汽入口与所述干燥热解设备(1)的油泥蒸发水汽出口连通;位于所述热塑化机(2
‑
1)内的第三换热管路(III),所述第三换热管路(III)设置有第二蒸汽入口和第一蒸汽出口;位于所述冷却定型模具(2
‑
3)内的第四换热管路(IV),所述第四换热管路(IV)设置有第一冷水入口和第一热水出口;位于所述冷凝器(3)内的第五换热管路(V),所述第五换热管路(V)设置有第二冷水入口和第二热水出口;位于所述余热锅炉(4
‑
2)内的第六换热管路(VI),所述第六换热管路(VI)设置有第一热水入口和第二蒸汽出口;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换热器(5),所述换热器(5)设置有第二热水入口、第三热水入口、油泥蒸发水汽冷凝水入口、循环冷却水入口、第一冷水出口和第三热水出口;所述第二热水入口与第四换热管路(IV)的第一热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三热水入口与所述第五换热管路(V)的第二热水出口连通;所述油泥蒸发水汽冷凝水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II)的油泥蒸发水汽冷凝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冷水出口与第四换热管路(IV)的第一冷水入口、第五换热管路(V)的第二冷水入口连通;所述第三热水出口与所述第六换热管路(VI)的第一热水入口连通;所述蒸汽冷凝水出口与余热锅炉(4
‑
2)的第一热水入口连通;所述第二蒸汽出口与第一蒸汽入口和第二蒸汽入口连通;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洪强,李世光,刘强,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无废城市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