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潜流人工湿地工艺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10708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潜流人工湿地工艺控制系统,包括布水渠、阀门井、第一阀管、布水区填料、第一生态填料层、防渗膜层、防渗膜保护层、基础夯实层、集水区填料、集水渠、可调出水管、水生植物、第二生态填料层、流量计、连通管、连通孔、测量管、测量杆,所述布水渠的一侧设置有阀门井,且阀门井的内部穿出有第一阀管,所述防渗膜保护层的另一端设置有集水区填料,且集水区填料的一侧设置有集水渠,并且集水渠的内部设置有可调出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连通管和连通孔可以使生物膜排出系统,定期或需要时排出湿地填料层中过多的生物膜,保证不会因微生物大量繁殖、生物膜过厚引起潜流人工湿地堵塞。湿地堵塞。湿地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潜流人工湿地工艺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潜流人工湿地
,具体的说是一种潜流人工湿地工艺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人工湿地是一种由人工构建并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它具有改善水质的功能,是一种工程化的湿地。人工湿地通常由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底面铺设防渗漏隔水层,充填一定深度的基质层,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按照污水流动方式,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通常被简称为潜流湿地,潜流湿地由于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0003]潜流湿地可以有效地去除污染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但潜流人工湿地在使用一定时间后,随着堵塞物质的积累量增多,往往会发生填料堵塞问题。潜流人工湿地填料堵塞会导致水力条件变差、处理效果变差,渗透系数降低,造成堵塞床体瘫痪,水体无法进入填料当中,无法发挥人工湿地净化水质的作用,这使人工湿地床体的有效利用率降低并且使用寿命缩短。
[0004]潜流人工湿地的堵塞问题主要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方面的作用而形成。物理方面主要是较大悬浮物颗粒物的沉积作用。化学方面主要是吸附和沉淀会造成人工湿地的堵塞。生物方面主要是当污水的有机负荷较高时,为微生物提供较丰富的营养,此时微生物大量繁殖,湿地中多数的微生物会分泌胞外多聚物。这种胞外多聚物会在基质的孔隙中形成一层抗渗层,严重时就会出现雍水。
[0005]为了预防和延缓潜流人工湿地的堵塞问题,加强人工湿地的运行管理是必要和有效的措施。基于以上原因,开发一套人工湿地的工艺控制系统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潜流人工湿地工艺控制系统。
[0007]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潜流人工湿地工艺控制系统,包括布水渠、阀门井、第一阀管、布水区填料、第一生态填料层、防渗膜层、防渗膜保护层、基础夯实层、集水区填料、集水渠、可调出水管、水生植物、第二生态填料层、流量计、连通管、连通孔、测量管、测量杆,所述布水渠的一侧设置有阀门井,且阀门井的内部穿出有第一阀管,所述第一阀管的末端设置有布水区填料,且布水区填料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生态填料层、防渗膜层、防渗膜保护层、基础夯实层、水生植物和第二生态填料层,所述防渗膜保护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生态填料层,且防渗膜保护层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生态填料层,并且第二生态填料层的另一侧设置有水生植物,所述第一生态填料层的另一侧设置有防渗膜层,且防渗膜层的另一侧设置有基础夯实层,所述防渗膜保护层的另一端设置有集水区填
料,且集水区填料的一侧设置有集水渠,并且集水渠的内部设置有可调出水管。
[0008]所述第一阀管和可调出水管的一侧均设置有流量计,且阀门井通过第一阀管与布水区填料之间相连相通,并且集水区填料通过可调出水管与集水渠之间相连相通。
[0009]所述连通管贯穿于第一生态填料层、防渗膜保护层和第二生态填料层的内部,且连通管的内部开设有等距均匀分布的连通孔。
[0010]所述连通管通过连通孔与第一生态填料层、防渗膜保护层和第二生态填料层之间均相互连通,且连通管设置有多组。
[0011]所述测量管贯穿于第一生态填料层、防渗膜保护层和第二生态填料层的内部,且测量管的内部设置有测量杆。
[0012]所述测量管与测量杆之间为插接,且测量管设置有多组。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潜流人工湿地通常由多个并联运行的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的面积以1500m2为上限;通过设置的流量计和测量杆能够监测每个湿地单元格进水量的多少和床体水位的高低,两个数据可以判读湿地是否存在堵塞问题以及堵塞的严重程度;通过进水控制,可以实现湿地床体高负荷低负荷交替变化,防止长期高负荷造成有机物积累,引起潜流人工湿地堵塞;进水监测和出水监测可以及时了解人工湿地的负何情况和运行状况,及时调整运行参数。
[0015]本技术通过设置的测量管和测量杆能对水位的高低进行测量,同时水位高低的周期性变化可以实现床体充满水和充满空气的变替变化,实现湿地床体的自呼吸作用。
[0016]本技术通过设置的连通管和连通孔可以使,生物膜排出系统定期或需要时排出湿地填料层中过多的生物膜,保证不会因微生物大量繁殖、生物膜过厚引起潜流人工湿地堵塞;同时也可以进行反冲洗,可以在进水悬浮物过高造成湿地床前端堵塞时,通过人工清除和反冲洗相配合,来恢复被堵塞的床体。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第一阀管、可调出水管与流量计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连通管和测量管分布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布水渠;2、阀门井;3、第一阀管;4、布水区填料;5、第一生态填料层;6、防渗膜层;7、防渗膜保护层;8、基础夯实层;9、集水区填料;10、集水渠;11、可调出水管;12、水生植物;13、第二生态填料层;14、流量计;15、连通管;16、连通孔;17、测量管;18、测量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3,一种潜流人工湿地工艺控制系统,包括布水渠1、阀门井2、第一阀管3、布水区填料4、第一生态填料层5、防渗膜层6、防渗膜保护层7、基础夯实层8、集水区填料
9、集水渠10、可调出水管11、水生植物12、第二生态填料层13、流量计14、连通管15、连通孔16、测量管17、测量杆18,布水渠1的一侧设置有阀门井2,且阀门井2的内部穿出有第一阀管3,第一阀管3的末端设置有布水区填料4,且布水区填料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生态填料层5、防渗膜层6、防渗膜保护层7、基础夯实层8、水生植物12和第二生态填料层13,防渗膜保护层7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生态填料层5,且防渗膜保护层7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生态填料层13,并且第二生态填料层13的另一侧设置有水生植物12,第一生态填料层5的另一侧设置有防渗膜层6,且防渗膜层6的另一侧设置有基础夯实层8,防渗膜保护层7的另一端设置有集水区填料9,且集水区填料9的一侧设置有集水渠10,并且集水渠10的内部设置有可调出水管11。
[0023]本技术中,第一阀管3和可调出水管11的一侧均设置有流量计14,且阀门井2通过第一阀管3与布水区填料4之间相连相通,并且集水区填料9通过可调出水管11与集水渠10之间相连相通;通过设置的流量计14能够对每个湿地单元格,床体水位的高低和进水量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潜流人工湿地工艺控制系统,包括布水渠(1)、阀门井(2)、第一阀管(3)、布水区填料(4)、第一生态填料层(5)、防渗膜层(6)、防渗膜保护层(7)、基础夯实层(8)、集水区填料(9)、集水渠(10)、可调出水管(11)、水生植物(12)、第二生态填料层(13)、流量计(14)、连通管(15)、连通孔(16)、测量管(17)、测量杆(18),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渠(1)的一侧设置有阀门井(2),且阀门井(2)的内部穿出有第一阀管(3),所述第一阀管(3)的末端设置有布水区填料(4),且布水区填料(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生态填料层(5)、防渗膜层(6)、防渗膜保护层(7)、基础夯实层(8)、水生植物(12)和第二生态填料层(13),所述防渗膜保护层(7)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生态填料层(5),且防渗膜保护层(7)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生态填料层(13),并且第二生态填料层(13)的另一侧设置有水生植物(12),所述第一生态填料层(5)的另一侧设置有防渗膜层(6),且防渗膜层(6)的另一侧设置有基础夯实层(8),所述防渗膜保护层(7)的另一端设置有集水区填料(9),且集水区填料(9)的一侧设置有集水渠(10),并且集水渠(10)的内部设置有可调出水管(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建军陈苗孔令宏李秀芝陈兴旺鲍国柯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绿之行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