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轴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0197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轴总成及车辆,包括轴杆、万向节组件、护套、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护套套设于万向节组件与轴杆的连接处,具有与轴杆连接的第一端部和与万向节组件连接的第二端部,至少其中一个护套的主体形成有沿护套的径向从内向外顺次连续设置的一个波谷和一个波峰;第一固定件设于第一端部,至少其中一个护套的第一端部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凸起,轴杆上开设有第一凹槽,以在轴杆的轴向上对第一端部和轴杆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第二固定件设于第二端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驱动轴总成及车辆提升周边零件的可操作空间,消除大摆角情况下护套侧壁相互摩擦发出的异响,保证与轴杆连接处的位置可靠性和连接密封性。与轴杆连接处的位置可靠性和连接密封性。与轴杆连接处的位置可靠性和连接密封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轴总成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驱动轴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驱动轴用于在差速器与驱动轮之间传递动力,是驱动机构中重要的零部件,主要由驱动轴杆和设于驱动轴杆两端的万向节组件组成,为了保证防尘、密封、维持润滑油脂等性能,往往在驱动轴杆和万向节组件的连接处罩设护套。现有的护套多采用沿护套径向凹凸的多层波峰波谷交替设置的结构,并采用橡塑或橡胶材质制成,为了满足大摆角要求及配合节型规格要求,护套的尺寸会设计的较大,对半轴安装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在很多SUV车型中,由于车辆离地间隙较大,行驶过程中会造成驱动轴产生较大的摆角,极限工况下,护套的各个波峰件紧密贴合,在扭矩的推动下产生摩擦异响,尤其在寒冷环境导致护套材质性能降低的情况下,这种摩擦异响更加明显,通过轮毂、减震器、车身传递到车内,影响驾乘的感受;另外,传统技术中,护套的两端分别通过卡箍结构贴合于轴杆和万向节组件,但是护套端部与轴杆之间的连接处可能会发生位移,对位置的可靠性和连接的密封性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轴总成及车辆,旨在实现降低驱动轴空间设计难度,提升周边零件操控空间,能满足大摆角伸缩性能的要求,避免产生摩擦异响,同时,保证护套和轴杆之间的密封连接可靠,避免发生位移。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驱动轴总成,包括:
[0006]轴杆;
[0007]两个万向节组件,分别设于所述轴杆的两端;
[0008]护套,套设于所述万向节组件与所述轴杆的连接处,所述护套具有与所述轴杆连接的第一端部,以及与所述万向节组件连接的第二端部,至少其中一个所述护套的主体形成有沿所述护套的径向从内向外顺次连续设置的一个波谷和一个波峰,所述波谷沿所述护套的轴向朝所述第二端部凹陷,所述波峰沿所述护套的轴向朝所述第一端部凸起;
[0009]第一固定件,设于所述第一端部,用于使所述第一端部紧密贴合于所述轴杆,至少其中一个所述护套的所述第一端部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凸起,所述轴杆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对应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配合,以在所述轴杆的轴向上对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轴杆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以及
[0010]第二固定件,设于所述第二端部,用于使所述第二端部紧密贴合于所述万向节组件。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用于与所述第一凸起的内环面密封抵接。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波谷的内缘形成延伸至所述第一端部的平直延伸段,所述平直延伸段与所述轴杆间隔设置。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平直延伸段与所述第一端部之间还设有第一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的内表面为向内凸出的圆滑曲面,且所述第一过渡段的内径沿预设方向逐渐增加,所述预设方向为从所述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
[00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轴杆上具有与所述平直延伸段对应的收缩段,所述收缩段与所述轴杆的主体之间通过与所述第一过渡段对应的第二过渡段过渡,所述第二过渡段的外表面为向外凸出的圆滑曲面,且所述第二过渡段的外径沿所述预设方向逐渐减小。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端部开设有多个沿所述护套的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二凹槽,所述万向节组件的外周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二凹槽对应的第三凸起,所述第三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配合,以在所述万向节组件的轴向上对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万向节组件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
[00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端部的外周面上设有第四凸起,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四凸起的外侧面抵接接触。
[00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端部的外周面设有两组沿所述护套的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一限位凸起,以在所述护套的轴向上对所述第一固定件进行限位;所述第二端部的外周面设有两组沿所述护套的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二限位凸起,以在所述护套的轴向上对所述第二固定件进行限位。
[00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万向节组件朝向所述轴杆的一端面与所述万向节组件的外周面之间通过圆角过渡。
[0019]本申请实施例中,护套具有沿自身径向从内向外依次设置的一个波谷和一个波峰,相比传统护套结构来讲,护套径向尺寸减小,提升了周边零件的可操作空间,降低设计难度,满足多连杆悬架设计及空间布置需求;在摆角较大的情况下,因波峰侧壁倾向内侧收缩,可满足大摆角的性能要求,同时不存在相邻的波峰之间相互挤压的情况,消除了大摆角情况下护套侧壁相互摩擦发出的异响,提升了驾乘感受;并且,由于设置了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对护套和轴杆的轴向位置进行限定,配合第一固定件的压紧作用,护套的第一端部与轴杆之间的位置稳定性好,不会发生沿轴杆轴向的位移,有效的保证了位置的可靠性和连接的密封性。
[0020]第二方面,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驱动轴总成。
[0021]本实用性提供的车辆的有益效果与上述驱动轴总成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驱动轴总成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图1中具有一个波峰和一个波谷的护套与轴杆和其中一个万向节组件的A向装配结构局部剖视图;
[0025]图4为图3的B部放大图;
[0026]图5为图3的C部放大图;
[00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驱动轴总成的爆炸分解图;
[0028]图7为图6中具有一个波峰和一个波谷的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8为图7中护套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9为图6中外球笼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1]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驱动轴总成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1、轴杆;101、第一凹槽;102、第二凸起;103、收缩段;104、第二过渡段;
[0034]2、万向节组件;201、第三凸起;202、圆角;203、保持架;204、钢球;205、轴杆卡簧;206、内星轮;207、外球笼;208、窗口;209、限位凸台;
[0035]3、护套;301、第一端部;302、第二端部;303、波谷;304、波峰;305、第一凸起;306、平直延伸段;307、第一过渡段;308、第二凹槽;309、第四凸起;310、第一限位凸起;311、第二限位凸起;
[0036]4、第一固定件;5、第二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8]需要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轴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杆;两个万向节组件,分别设于所述轴杆的两端;护套,套设于所述万向节组件与所述轴杆的连接处,所述护套具有与所述轴杆连接的第一端部,以及与所述万向节组件连接的第二端部,至少其中一个所述护套的主体形成有沿所述护套的径向从内向外顺次连续设置的一个波谷和一个波峰,所述波谷沿所述护套的轴向朝所述第二端部凹陷,所述波峰沿所述护套的轴向朝所述第一端部凸起;第一固定件,设于所述第一端部,用于使所述第一端部紧密贴合于所述轴杆,至少其中一个所述护套的所述第一端部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凸起,所述轴杆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对应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配合,以在所述轴杆的轴向上对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轴杆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以及第二固定件,设于所述第二端部,用于使所述第二端部紧密贴合于所述万向节组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用于与所述第一凸起的内环面密封抵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波谷的内缘形成延伸至所述第一端部的平直延伸段,所述平直延伸段与所述轴杆间隔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直延伸段与所述第一端部之间还设有第一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的内表面为向内凸出的圆滑曲面,且所述第一过渡段的内径沿预设方向逐渐增加,所述预设方向为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利宝庞作普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