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角度控持且组织损伤小的缝合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0021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角度控持且组织损伤小的缝合针,包括弧形结构的缝合针体,所述缝合针体左侧设置有缝合针尖,所述缝合针体外侧设置有夹持防滑层,所述缝合针体右侧连接有夹持体,所述夹持体外侧设置有防滑槽,所述防滑槽内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夹持体右侧设置有活动件和固定件,所述活动件与夹持体连接处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固定件内部设置有线槽。缝合针体外侧设置的夹持防滑层与夹持体外侧的防滑槽均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滑作用,便于夹持钳的夹持。在使用的时候也不会因为夹持体进入患者的伤口内部缝合针体前端无法多角度夹持或夹持不稳定的问题。持不稳定的问题。持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角度控持且组织损伤小的缝合针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多角度控持且组织损伤小的缝合针。

技术介绍

[0002]缝合是将已经切开或外伤断裂的组织、器官进行对合或重建其通道,恢复其功能。是保证良好愈合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术之一。不同部位的组织器官需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缝合。在现在的手术中几乎大部分的手术都需要用到缝合技术,在用到缝合技术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会使用到缝合针,缝合针的形状,样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使用的时候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伤口情况进行选择不同尺寸,样式的缝合针。
[0003]专利文献CN211131209U公开了一种可多角度夹持的医用缝合针,通过设置多角度夹持组件,并将多角度夹持组件采用八棱柱体或者六棱柱体结构,并在夹持棱角上嵌设有防滑纹路,工作时,利用夹持钳夹持在缝合针体的多角度夹持组件上,由于多角度夹持组件具有多个面,且夹持棱角上设有防滑纹路,可以保证夹持的稳定性,实现多角度夹持,多角度夹持组件只设置在缝合针的后段,在使用的时候如果多角度夹持组件进入患者的伤口内部,缝合针前端还是呈圆柱状,在利用夹持钳夹持的时候还是无法保证夹持的稳定性,无法实现多角度夹持,同时在缝合线与针体连接处结构较为复杂,不便于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角度控持且组织损伤小的缝合针,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在使用的过程中八棱柱体或者六棱柱体结构的多角度夹持组件对患者的伤口会进一步的造成二次创伤。同时多角度夹持组件只设置在缝合针的后段,在使用的时候如果多角度夹持组件进入患者的伤口内部,缝合针前端还是呈圆柱状,在利用夹持钳夹持的时候还是无法保证夹持的稳定性,无法实现多角度夹持,同时在缝合线与针体连接处结构较为复杂,不便于实现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多角度控持且组织损伤小的缝合针,包括弧形结构的缝合针体,所述缝合针体左侧设置有缝合针尖,所述缝合针体外侧设置有夹持防滑层,所述缝合针体右侧连接有夹持体,所述夹持体外侧设置有防滑槽,所述防滑槽内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夹持体右侧设置有活动件和固定件,所述活动件与夹持体连接处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固定件内部设置有线槽。
[0007]进一步而言,所述夹持体呈六棱柱体状。
[0008]进一步而言,所述夹持防滑层通过具有弹性的无菌材质构成。
[0009]进一步而言,所述防滑槽设置于所述夹持体的六棱柱体外侧表面,所述防滑槽网格状均匀分布。
[0010]进一步而言,所述线槽整体作圆角设计,无任何棱角,保证不会对缝合线有所损
伤。
[0011]进一步而言,所述活动件和固定件组合形成“U”型,所述活动件和固定件相互啮合,且所述活动件和固定件啮合处呈不规则状。
[0012]进一步而言,所述夹持防滑层外表面均匀设置有环形磨砂表面。
[0013]进一步而言,所述夹持防滑层在缝合针体外侧至少设置有一段。
[0014]进一步而言,所述凹槽均匀的分布在防滑槽网格状的中心点上,所述凹槽呈半圆状。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缝合针体外侧设置的夹持防滑层与夹持体外侧的防滑槽均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滑作用,便于夹持钳的夹持。在使用的时候也不会因为夹持体进入患者的伤口内部缝合针体前端无法多角度夹持或夹持不稳定的问题。
[0017]2、该技术在使用的时候防滑槽设置于夹持体的六棱柱体外侧表面,防滑槽网格状均匀分布,凹槽均匀的分布在防滑槽网格状的中心点上,所述凹槽呈半圆状,凹槽配合夹持器上面的凸起。能够保证六棱柱体状的夹持体可以进行多角度夹持,同时在进入患者伤口内部的时候不会造成二次伤害。保证缝合的质量。便于医护人员进行使用。
[0018]3、相比于现有技术中较为复杂的缝合线与针体连接结构来说,该技术的结构较为简单,并且在使用的时候只需要将缝合线通过活动件向固定件的方向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进行按压,即可使缝合线穿过活动件和固定件组合形成“U”型,然后再将缝合线移动至线槽内部,保证缝合线不会随意移动。同时线槽整体作圆角设计,无任何棱角,保证不会对缝合线有所损伤。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A

A向截面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夹持体外侧表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3]图中:1

缝合针尖、2

夹持防滑层、3

缝合针体、4

夹持体、5

活动件、6

固定件、7

线槽、8

弹性件、9

防滑槽,10

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6]一种多角度控持且组织损伤小的缝合针,包括弧形结构的缝合针体3,缝合针体3左侧设置有缝合针尖1,缝合针体3外侧设置有夹持防滑层2,缝合针体3右侧连接有夹持体4,夹持体4外侧设置有防滑槽9,防滑槽9内部设置有凹槽10,夹持体4右侧设置有活动件5和固定件6,活动件5与夹持体4连接处设置有弹性件8,固定件6内部设置有线槽7。
[0027]如图1所示,本技术中,夹持体4呈六棱柱体状。
[0028]本技术中,夹持防滑层2通过具有弹性的无菌材质构成。
[0029]如图3所示,本技术中,防滑槽9设置于夹持体4的六棱柱体外侧表面,防滑槽9网格状均匀分布。
[0030]如图4所示,本技术中,线槽7整体作圆角设计,无任何棱角,保证不会对缝合线有所损伤。
[0031]如图4所示,本技术中,活动件5和固定件6组合形成“U”型,活动件5和固定件6相互啮合,且活动件5和固定件6啮合处呈不规则状。
[0032]如图1

2所示,本技术中,夹持防滑层2外表面均匀设置有环形磨砂表面。
[0033]如图1

2所示,本技术中,夹持防滑层2在缝合针体3外侧至少设置有一段。
[0034]如图3所示,本技术中,凹槽10均匀的分布在防滑槽9网格状的中心点上,凹槽10呈半圆状。
[0035]工作原理:在使用的时候只需要将缝合线通过活动件5向固定件6的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角度控持且组织损伤小的缝合针,包括弧形结构的缝合针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针体(3)左侧设置有缝合针尖(1),所述缝合针体(3)外侧设置有夹持防滑层(2),所述缝合针体(3)右侧连接有夹持体(4),所述夹持体(4)外侧设置有防滑槽(9),所述防滑槽(9)内部设置有凹槽(10),所述夹持体(4)右侧设置有活动件(5)和固定件(6),所述活动件(5)与夹持体(4)连接处设置有弹性件(8),所述固定件(6)内部设置有线槽(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角度控持且组织损伤小的缝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体(4)呈六棱柱体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角度控持且组织损伤小的缝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防滑层(2)通过具有弹性的无菌材质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角度控持且组织损伤小的缝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槽(9)设置于所述夹持体(4)的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天智屈延王樑葛顺楠邬迎喜薛亚飞姜雪郑敏张韫泽王宝李志红祝刚胡焱薛峰封浪浪杨子舰杨伟吴翔白万胜吴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