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黄油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99523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黄油嘴,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开设有容纳腔和第一注油孔,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第一注油孔相互贯通,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堵孔球和导向部,所述容纳腔底壁与所述堵孔球之间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所述导向部用以限制所述堵孔球的移动方向,以使所述堵孔球在所述第一注油孔的中心轴线上移动,通过在容纳腔内设置的四根导向杆限制堵孔球的移动方向,以使堵孔球在第一注油孔的中心轴线上移动,使得堵孔球可以将注油孔堵住,通过在导向杆上设置的复位部带动堵孔球靠近第一注油孔,使得堵孔球将第一注油孔堵住,防止容纳腔内的油从第一注油孔漏出。孔漏出。孔漏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黄油嘴


[0001]本技术涉及机械润滑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新型黄油嘴。

技术介绍

[0002]黄油嘴在黄油枪和机械设备之间起连接作用,黄油嘴上开设有注油孔,黄油嘴内设置有弹簧和堵孔球,弹簧包括自然状态和压缩状态,黄油枪未向黄油嘴的注油孔注油时,弹簧处于自然状态,堵孔球将注油孔堵住,黄油枪向黄油嘴的注油孔注油时,油的压力使得堵孔球移动,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堵孔球与注油孔之间产生间隙,油通过间隙进入黄油嘴内;
[0003]然而长期使用后,弹簧可能会发生弯折,无法带动堵孔球在注油孔的中心轴线上移动,即堵孔球可能会偏离注油孔的中心轴线移动,使得堵孔球无法完全将注油孔堵住,导致油产生泄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黄油嘴,用于使堵孔球在注油孔的中心轴线上移动,使得堵孔球可以将注油孔堵住。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黄油嘴,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开设有容纳腔和第一注油孔,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第一注油孔相互贯通,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堵孔球和导向部,所述容纳腔底壁与所述堵孔球之间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所述导向部用以限制所述堵孔球的移动方向,以使所述堵孔球在所述第一注油孔的中心轴线上移动,所述导向部包括四根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上设置有复位部,所述复位部用以带动所述堵孔球靠近所述第一注油孔,使得堵孔球可以将注油孔堵住,防止容纳腔内的油从注油孔泄漏。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四根所述导向杆固定连接在所述容纳腔底壁和所述容纳腔顶壁之间,所述堵孔球上下滑动连接在四根所述导向杆之间,通过四根导向杆限制堵孔球的移动方向,使得堵孔球在第一注油孔的中心轴线上移动。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堵孔球底部周向固定连接有四根连接杆,所述导向杆上均套设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上下滑动连接在相对应的所述导向杆上,所述连接环与所述连接杆一一对应,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堵孔球的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连接环固定连接,通过连接环只能在相对应的导向杆上上下滑动限制了堵孔球的移动方向。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拉伸弹簧与所述导向杆一一对应,所述拉伸弹簧套设在相对应的所述导向杆上,所述拉伸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环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拉伸弹簧的另一端与容纳腔顶壁固定连接;
[0009]所述拉伸弹簧包括第一自然状态和拉伸状态,所述压缩弹簧包括第二自然状态和压缩状态,当所述拉伸弹簧处于第一自然状态且所述压缩弹簧处于第二自然状态时,所述堵孔球将所述第一注油孔和所述容纳腔相互分隔,当所述拉伸弹簧处于拉伸状态且所述压
缩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第一注油孔和所述容纳腔相互连通,当压缩弹簧发生损坏时,拉伸弹簧也能带动堵孔球回到原位。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顶部设置有防污部,所述防污部用以防止污物包裹所述堵孔球。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污部包括防污壳,所述防污壳与所述壳体顶部可拆卸连接,所述堵孔球位于所述防污壳内,所述防污壳顶面上开设有第二注油孔,所述第二注油孔上固定连接有四个弹性片,黄油枪的枪头将四个弹性片顶开,即可通过第一注油孔进行注油,当不需要注油时,防污壳和四个弹性片将外界的污物与堵孔球相互隔离,防止污物包裹堵孔球。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污壳底部形成有折边,所述折边上开设有若干第一固定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若干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与所述第二固定孔一一对应,通过第一固定孔和相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将防污壳固定在壳体上。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内开设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通过所述容纳腔与所述注油孔相互贯通,所述出油孔包括出油端,所述出油端的横截面积沿靠近所述容纳腔至远离所述容纳腔逐渐减小,便于油从容纳腔内流出。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容纳腔内设置的四根导向杆限制堵孔球的移动方向,以使堵孔球在第一注油孔的中心轴线上移动,使得堵孔球可以将注油孔堵住,通过在导向杆上设置的复位部带动堵孔球靠近第一注油孔,使得堵孔球将第一注油孔堵住,防止容纳腔内的油从第一注油孔漏出。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1、壳体;2、容纳腔;3、第一注油孔;4、堵孔球;5、导向杆; 6、连接杆;7、连接环;8、拉伸弹簧;9、压缩弹簧;10、防污壳;11、第二注油孔;12、弹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0020]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黄油嘴,包括壳体1,壳体1内开设有容纳腔2和第一注油孔3,容纳腔2和第一注油孔3相互贯通,壳体1内开设有出油孔,出油孔通过容纳腔2与注油孔相互贯通,黄油枪对准第一注油孔3后开始注油,油通过第一注油孔3进入容纳腔2后,从出油孔流出,出油孔包括出油端(图中未示出),出油端的横截面积沿靠近容纳腔2至远离容纳腔2逐渐减小,以加快出油孔处的出油速度,容纳腔2内设置有堵孔球4和导向部,容纳腔2底壁与堵孔球4之间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9,压缩弹簧9包括第二自然状态和压缩状态,黄油枪未进行注油时,压缩弹簧9处于第二自然状态,堵孔球4将第一注油孔3
和容纳腔2相互分隔,黄油枪进行注油时,通过油的压力使得堵孔球4向下移动,堵孔球4和第一注油孔3之间出现缝隙,压缩弹簧9处于压缩状态,第一注油孔3和容纳腔2相互连通,油通过缝隙流入容纳腔2内,注油完成后,压缩弹簧9 回复至第二自然状态,带动堵孔球4回复至原位,再次将第一注油孔3和容纳腔2 相互分隔。导向部用以限制堵孔球4的移动方向,以堵孔球4在第一注油孔3的中心轴线上移动,使得堵孔球4可以完全将第一注油孔3堵住,防止油从第一注油孔3漏出,导向部包括四根导向杆5,四根导向杆5固定连接在容纳腔2底壁和容纳腔2顶壁之间,堵孔球4上下滑动连接在四根导向杆5之间。堵孔球4底部周向固定连接有四根连接杆6,导向杆5上均套设有连接环7,连接环7上下滑动连接在相对应的导向杆5上,连接环7与连接杆6一一对应,连接杆6远离堵孔球4的一端与相对应的连接环7固定连接,堵孔球4上下移动时,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四根连接杆6上下移动,四根连接杆6分别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连接环7上下移动,而四个连接环7只能分别在四根导向杆5上沿对应的导向杆5的长度方向移动,四根导向杆5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注油孔3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相互平行,保证了堵孔球4只能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黄油嘴,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开设有容纳腔(2)和第一注油孔(3),所述容纳腔(2)和所述第一注油孔(3)相互贯通,所述容纳腔(2)内设置有堵孔球(4)和导向部,所述容纳腔(2)底壁与所述堵孔球(4)之间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9),所述导向部用以限制所述堵孔球(4)的移动方向,以使所述堵孔球(4)在所述第一注油孔(3)的中心轴线上移动,所述导向部包括四根导向杆(5),所述导向杆上设置有复位部,所述复位部用以带动所述堵孔球(4)靠近所述第一注油孔(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黄油嘴,其特征在于:四根所述导向杆(5)固定连接在所述容纳腔(2)底壁和所述容纳腔(2)顶壁之间,所述堵孔球(4)上下滑动连接在四根所述导向杆(5)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黄油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孔球(4)底部周向固定连接有四根连接杆(6),所述导向杆(5)上均套设有连接环(7),所述连接环(7)上下滑动连接在相对应的所述导向杆(5)上,所述连接环(7)与所述连接杆(6)一一对应,所述连接杆(6)远离所述堵孔球(4)的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连接环(7)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黄油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部包括四根拉伸弹簧(8),所述拉伸弹簧(8)与所述导向杆(5)一一对应,所述拉伸弹簧(8)套设在相对应的所述导向杆(5)上,所述拉伸弹簧(8)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环(7)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中道
申请(专利权)人:诸暨市中道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