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索桥通道式锚碇基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9754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悬索桥通道式锚碇基础,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有底基、行车道锚体和锚碇砼台墩,所述行车道锚体的截面呈“Π”形,所述行车道锚体下端的两侧与所述底基之间分别设有基础底板,所述行车道锚体与所述基础底板之间形成行车通道。本设计的悬索桥通道式锚碇基础同时具有通道和锚碇的作用,可以提供稳固的抗拉力来稳定桥梁,还可以使车辆从锚碇中通行,解决了路线位于缓和曲线条件下主缆横向偏角问题。角问题。角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索桥通道式锚碇基础


[0001]本技术涉及桥梁工程
,具体为一种悬索桥通道式锚碇基础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锚碇是地锚式悬索桥锚固主缆最为重要的结构之一,其功能是将主缆拉力传给锚碇锚块,再通过锚碇锚块将力传递给锚碇基础,最后传到地基中,从而起到平衡主缆拉力、为主缆提供锚固力的作用。常见的锚碇形式是重力式锚碇,完全的重力式锚碇通过锚体与地基之间的摩擦力来平衡主缆水平分力。
[0003]传统的悬索桥重力式锚碇基础通常放置在桥面下方,通过开挖山体或施工地下围护结构,形成支护条件,再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重力式结构,依靠重力式结构的自重产生的摩阻力抵抗缆索的拉力。
[0004]然而,当锚碇基础处于山区沟谷地形,大桥的桥位及桥型方案选择制约因素较多,同时悬索桥的锚碇位置导致锚碇所在位置的道路线形位于缓和曲线上的时候,桥梁的路线中心线与主缆中心线之间会出现横向偏距,有时达3~5m。若按传统方法设置锚碇,须采用深基坑开挖后才能将整个锚体置于桥面(路面)以下,同时还需要将锚碇前支墩拉开将主缆改变方向避免阻挡锚碇附近的桥面(路面),从而需要对索塔、主索鞍、散索鞍进行特殊加强设计,增加了桥梁结构的风险。若把缆索拉直,那么缆索就会阻挡锚碇附近的桥面(路面),车辆难以通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适应缓和曲线路段、解决缆锚连接点与桥面(路面)重叠打架问题的新型锚碇基础结构。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技术方案为:一种悬索桥通道式锚碇基础,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有底基、行车道锚体和锚碇砼台墩,所述行车道锚体的截面呈“Π”形,所述行车道锚体下端的两侧与所述底基之间分别设有基础底板,所述行车道锚体与所述基础底板之间形成行车通道。
[0007]进一步的,所述底基采用素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基础底板、行车道锚体和锚碇砼台墩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
[0008]进一步的,所述底基采用分层浇筑,并且每层浇筑高度不大于3米。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设计的悬索桥通道式锚碇基础同时具有通道和锚碇的作用,可以提供稳固的抗拉力来稳定桥梁,还可以使车辆从锚碇中通行,解决了路线位于缓和曲线条件下主缆横向偏角问题。
[0010]较传统重力式锚碇,本设计具有以下优势:
[0011]①
通道式锚碇重点解决了由于平面线形造成的边跨主缆与路面或桥面打架,可使主缆无须设置横向偏角,使索塔、主索鞍、散索鞍无须特殊加强设计。
[0012]②
通道式锚碇可结合路基段开挖,相比传统重力式锚碇基础方案避免深基坑开
挖,减少基坑挖方,使施工期间降排水较容易,基础施工难度小,相对更加环保。
[0013]③
通道式锚碇的锚体、锚固系统等关键构件均位于桥面以上,相比传统锚碇方案检修、养护更加便捷,后期养护成本更小。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锚碇基础结构的立体图;
[0015]图2和图3分别为本技术的锚碇基础施工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0017]如图1所示,一种悬索桥通道式锚碇基础,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有底基5、行车道锚体2和锚碇砼台墩1,所述行车道锚体2的截面呈“Π”形,所述行车道锚体2下端的两侧与所述底基5之间分别设有基础底板4,所述行车道锚体2与所述基础底板4之间形成行车通道3。其中,所述行车通道3限高4.5米,所述行车通道3的宽度为2~7.5米;所述底基5采用素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基础底板4、行车道锚体2和锚碇砼台墩1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
[0018]进一步的,所述底基5采用分层浇筑,并且每层浇筑高度不大于3米。
[0019]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悬索桥通道式锚碇基础的施工方法,其步骤如下:
[0020]S1.在山区沟谷地形的倾斜风化岩面6上进行开挖,形成边坡开挖面7,边坡开挖面7的斜率为1:0.75;开挖的底部平面区域考虑排水沟的设置,比设计底部区域在周边方向各增加1.5米,并根据底部平面区域岩层的起伏情况,分层浇筑素混凝土,每层浇筑高度不大于3米,形成底基5;
[0021]S2.在底基5之上,浇筑钢筋混凝土形成分离式的基础底板4;
[0022]S3.在分离式的基础底板4之上,浇筑钢筋混凝土形成行车道锚体2,所述行车道锚体2的截面呈“Π”形,所述行车道锚体2与所述基础底板4之间形成有空腔,组成行车通道3;
[0023]S4.在行车道锚体2顶板之上,浇筑钢筋混凝土形成锚碇砼台墩1。
[0024]以上所述者,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及技术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索桥通道式锚碇基础,其特征在于,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有底基、行车道锚体和锚碇砼台墩,所述行车道锚体的截面呈“Π”形,所述行车道锚体下端的两侧与所述底基之间分别设有基础底板,所述行车道锚体与所述基础底板之间形成行车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明远崔立川罗林阁易绍平张劲超梅刚李嘉明付佰勇陈占力王剑师启龙管维东方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