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虚拟编组的大小交路列车运行控制方法和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技术,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虚拟编组的大小交路列车运行控制方法和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规模均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市区,而逐渐大量延伸到郊区。但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往往还是市区内的客流比较密集,地铁列车需求量大,郊区客流比较稀松,地铁列车需求量小。然而在当前的运行方控制方式中,当提高列车数量以提升运载能力时,却很容易产生列车空车运行的情况,导致列车资源利用率偏低。可见,当前的运行控制方式难以兼顾列车运载能力和列车资源利用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虚拟编组的大小交路列车运行控制方法和系统,旨在兼顾列车运载能力和列车资源利用率。
[0004]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列车运行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虚拟编组沿第一运行方向行驶,且驶至小交路终点站后的第一道岔的情况下,所述虚拟编组解编成前车组和后车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虚拟编组的大小交路列车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虚拟编组沿第一运行方向行驶,且驶至小交路终点站后的第一道岔的情况下,所述虚拟编组解编成前车组和后车组,所述前车组包括一辆或多辆列车,所述后车组也包括一辆或多辆列车;所述前车组继续沿所述第一运行方向行驶,以驶入大交路;所述后车组通过所述第一道岔驶入单渡线,以驶向第二运行方向,所述第一运行方向和所述第二运行方向互为同一条运行线路的上下行方向;所述后车组与待编组列车形成新虚拟编组,所述新虚拟编组沿所述第二运行方向行驶,以驶入所述小交路,所述待编组列车是沿所述第二运行方向从所述大交路驶来的列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虚拟编组之间的行车间隔不小于第一消耗时间和第二消耗时间两者中的最大值;其中,所述第一消耗时间是指从虚拟编组开始解编到后车组车尾通过第一道岔,且第一道岔完成状态切换的用时;所述第二消耗时间是指从后车组车尾通过第一道岔到新虚拟编组车尾通过第二道岔,且第二道岔完成状态切换的用时,所述第二道岔是指所述第二运行方向上所述大交路和所述小交路临界点处的道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耗时间的计算过程包括:将所述虚拟编组开始解编至所述前车组的车尾驶过所述第一道岔的用时,作为t1;将所述第一道岔从第一状态切换成第二状态的用时,作为t';其中,所述第一道岔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道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运行方向在小交路部分的轨道和在大交路部分的轨道;所述第一道岔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道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运行方向在小交路部分的轨道和所述单渡线的轨道;将所述后车组开始启动至所述后车组的车尾驶过所述第一道岔的用时,作为t2;将所述第一道岔从所述第二状态切换成所述第一状态的用时,也作为t';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一消耗时间T1,T1=t1+t2+2t'。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耗时间的计算过程包括:以所述后车组的车尾驶过所述第一道岔为开始,至所述后车组的车尾驶过第二道岔的用时,作为t3;以所述后车组的车尾驶过所述第二道岔后为开始,至所述后车组在所述第二运行方向的轨道上停住的用时,作为t4;以后车组在所述第二运行方向的轨道上停住为开始,至所述后车组完成换端的用时,作为tb;将所述第二道岔从第三状态切换成第四状态的用时,作为t';其中,所述第二道岔处于第三状态时,所述第二道岔用于连通所述单渡线的轨道和所述第二运行方向的轨道,所述第二道岔处于第四状态时,所述第二道岔用于连通所述第二运行方向在小交路部分的轨道和在大交路部分的轨道;从后车组换端和第二道岔切换状态两者中确定出后完成的一者,以后完成一者的完成时间为开始,以所述新虚拟编组驶过所述第二道岔为结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鄢永耀,张蕾,郜春海,
申请(专利权)人: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