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采用丝束电极对金属表面腐蚀行为进行表征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化学微观测试领域,涉及一种采用丝束电极对金属表面腐蚀行为进行表征和研究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化学测试作为应用范围最广泛的评价材料耐蚀性的方法,这其中主要包括开路电位
‑
时间(OCP),电化学阻抗法(交流阻抗EIS),电极电位法(EP),动电位极化曲线(Tafel)和电化学噪声(EN)等。然而,传统的电化学测试方法更多的是采集试样表面整体的,平均的电化学信息,这就不可避免的降低了对试样表面局部电化学信息采集的敏感性及准确性。事实上,金属材料的腐蚀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某一处局部开始腐蚀,随时间进而整体劣化失效的过程。
[0003]阵列电极,也称为丝束电极(wire beam electrode,WBE),它是由上百根金属丝按10
×
10,11
×
11或更多阵列形式进行排布,其中每个金属丝互不相连彼此绝缘,这样就保证了每根金属丝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的表面电位以及电流均可被测量得到,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丝束电极对金属表面腐蚀行为进行表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使用微孔滤膜和腐蚀溶液形成的薄液膜作为腐蚀介质,将金属制成的丝束电极、饱和甘汞电极和金属基体导电连通,其中,所述微孔滤膜放置在所述金属基体表面上,所述腐蚀溶液滴加在所述微孔滤膜上以形成所述薄液膜,所述金属制成的丝束电极作为工作电极,其工作端面放置在所述微孔滤膜上,以及所述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也放置在所述微孔滤膜上,并且其中所述金属制成的丝束电极的工作端面用于模拟整个金属表面的腐蚀情况,对所述金属制成的丝束电极的工作端面的表面电位/电流信息进行监测,得到所述金属制成的丝束电极的工作端面的局部腐蚀的产生、发展及变化关系,对金属缝隙腐蚀、电偶腐蚀行为表征评价,来模拟整个金属表面缝隙腐蚀、电偶腐蚀行为的特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丝束电极对金属表面腐蚀行为进行表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束电极的材料和金属基体的材料各自选自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铁、铁合金、钛、钛合金、镍、镍合金、高熵合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丝束电极对金属表面腐蚀行为进行表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滤膜的材料为尼龙材质,孔隙半径为0.1~0.4μm,厚度为0.5~0.8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丝束电极对金属表面腐蚀行为进行表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腐蚀溶液是质量浓度为0.5~5.0%的NaCl水溶液。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丝束电极对金属表面腐蚀行为进行表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监测所述金属制成的丝束电极的工作端面的表面电位/电流信息时,利用阵列丝束电极电位电流扫描仪进行表面电位/电流扫描,由微机控制循环测量组成丝束电极的各金属丝的开路电位以及偶接电流,控制电极扫描间隔设定为1~5s,每10~20min进行一次表面电位与电流的全扫描;表面电位扫描通过逐一测量丝束电极中的单根金属丝电极相对饱和甘汞电极的开路电位,表面电流扫描则通过零阻电流计测量任一单金属丝电极Wj与其余99根相互短接的金属丝电极所形成的整体电极WR之间的偶接电流,其中j=1
‑
100,j为丝束电极中的单根金属丝电极的序数;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控制激励正弦波幅值为5~20mV,于开路电位下进行扫频范围为100kHz
‑
0.01Hz。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丝束电极对金属表面腐蚀行为进行表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束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用金属制备成直径约1.5mm的多根金属丝,对每根金属丝依次进行打磨和清洗,再为各金属丝外部制作一层连续的绝缘层,仅使金属丝的两个端面为非绝缘表面,分别作为非工作端面和工作端面;(b)将步骤a中制备的多个金属丝进行紧密排列,并固定形成金属丝阵列,其中组成金属丝阵列的每根金属丝的非工作端面焊接绝缘导线后引出,工作端面依次进行打磨、清洗和干燥,将得到的紧密排列的金属丝阵列作为丝束电极备用,制备的丝束电极在使用前先在饱和Ca(OH)2溶液中预钝化0.8~4h。7.一种采用丝束电极对铜合金或纯铜腐蚀行为进行表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用铜合金或纯铜制成直径约1.5mm的多根金属丝,对每根金属丝依次进行打磨和清洗,再为各金...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