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作模具钢中厚板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084501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热作模具钢H13热作模具钢中厚板加热、控轧控冷、退火热处理,属于金属热加工领域。一种热作模具钢中厚板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冶炼;步骤二:初轧机开坯;步骤三:中间坯加热;步骤四:中厚板轧机轧制及控制冷却;步骤五:电罩式炉氮基保护气氛退火: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钢锭、中间坯红送、红装技术降低了能源消耗,缩短了中厚板周期;设计了“中间坯高效均质化加热工艺+钢板控轧冷均细化技术+电罩炉氮基气氛保护退火”工艺,实现了热作模具钢H13中厚板组织、晶粒度的均细化,同时可以显著改善热作模具钢中厚板表面质量,降低氧化脱碳层深度,减少模具加工的加工余量,提高材料利用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作模具钢中厚板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作模具钢H13热作模具钢中厚板加热、控轧控冷、退火热处理,属于金属热加工领域。

技术介绍

[0002]H13是目前市场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热作模具钢产品,其产品包括模块、锻圆、扁钢等,扁钢规格范围一般为“厚度≤100
×
宽度910≤
×
Lmm”。与扁钢相比中厚板产品具有板面宽,模具制造企业下料方便、材料利用率高的优点,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目前H13中厚板产品及中厚板制造方法在国内属于空白,为此本专利技术创新了一种高效、高质量的H13中厚板(厚度≤100
×
宽度≥1100
×
Lmm)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热作模具钢中厚板制造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热作模具钢中厚板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冶炼。
[0005]步骤二:初轧机开坯:钢锭脱模后钢锭表面温度750

870℃,入加热炉后随炉升温到1200

1250℃均匀热保温3

5小时;开轧温度:1180

1200℃,终轧温度900

1010℃;中间坯红转中板厂。
[0006]步骤三:中间坯加热:将700

800℃的中间坯装入炉温为750

800℃室式加热炉,以100
/>120℃/h速度升温至1290

1310℃保温5

10小时,出炉。
[0007]步骤四:中厚板轧机轧制及控制冷却:
⑴ꢀ
间坯经高压水除鳞,并使快速降温至开轧温度1130

1180℃;中厚板轧机展宽、纵轧,钢板终轧温度800

950℃。
[0008]⑵ꢀ
对轧制成材的钢板喷水雾以10

28℃/min冷却到400

500℃进行空冷;钢板空冷到150

210℃,吊装钢板入电罩式炉进行退火。
[0009]步骤五:电罩式炉氮基保护气氛退火。
[0010]电罩炉退火过程按20

30m3/h流量送可控氮基气氛;加热升温速度15

30℃/h,炉温达到780

810℃保温15

18小时后,停电并吊开外罩空冷,钢板温度200

300℃时出炉。
[0011]进一步的讲,采用液压矫平机对退火后的钢板进行矫直。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采用钢锭、中间坯红送、红装技术降低了能源消耗,缩短了中厚板周期;设计了“中间坯高效均质化加热工艺+钢板控轧冷均细化技术+电罩炉氮基气氛保护退火”工艺,实现了热作模具钢H13中厚板组织、晶粒度的均细化,同时可以显著改善热作模具钢中厚板表面质量,降低氧化脱碳层深度,减少模具加工的加工余量,提高材料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0014]图1是本专利技术未均质化时H13中间坯的液析及退火组织影响图。
[0015]图2是本专利技术1250℃/5h均质化时H13中间坯的液析及退火组织影响图。
[0016]图3是本专利技术1300℃/5h 均质化时H13中间坯的液析及退火组织影响图。
[0017]图4是轧后堆冷退火组织图。
[0018]图5是控轧、控冷退火组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专利技术创新目的在于实现热作模具钢中厚板高效率、高质量、高材料利用率批量化生产,填补热作模具钢中厚板制造方法及市场空白。
[0020]1、生产工艺流程设计:电转炉冶炼+LF钢包精炼+VD真空脱气—浇铸扁锭—红送初轧机开坯工序—钢锭红装—初轧机轧制开坯—坯料红送、红装—坯料高效均质化加热—高压水除鳞、开轧温度控制—中厚板轧机轧制成材—钢板喷雾冷却+空冷—电罩式炉氮基保护气氛退火。
[0021]2、生产工艺技术设计思路2.1、钢锭、中间坯红采用送、红装(钢锭、中间坯≥700℃)技术,取消了钢锭、中间坯退火工序,缩短中厚板生产周期,降低能耗。
[0022]2.2、中间坯采用高效均质化加热(1290

1310℃保温5

10h)工艺,代替钢锭均质化(1240

1260℃保温25

30小时),改善中厚板枝晶偏析、液析,实现中厚板的均质化。
[0023]热作模具钢H13钢锭在凝固过程中,会形成粗大柱状晶、严重的枝晶偏析以及一次碳化物(液析也称亚共晶碳化物)。通常采用钢锭高温扩散(1240

1260℃保温25

30小时)来达到均质化效果,但所需保温时间较长。
[0024]钢锭加热轧制成中间坯,原来发达的柱状晶、亚共晶碳化物(液析 )得到较大程度破碎、枝晶间距缩小,如果对中间坯高温扩散均质化,合金元素均质化扩散所需的距离大幅缩小,可以缩短高温扩散均质化保温时间。因此中间坯采用较高温度、短时间加热均质化具有可行性。图1为不同均质化温度对H13中间坯的液析(亚共晶碳化物)及退火组织影响。
[0025]3、钢板控轧控冷均细化技术:钢板控制轧制技术:经高效高温扩散加热的中间坯出炉后,采用高压水除鳞,并利用高压水快速将中间坯冷却到开轧温度范围(1130

1180℃),2300mm二辊轧机将坯料展宽至所要求宽度(1100

2100mm),然后纵轧。厚度40mm以上钢板在2300mm二辊轧机直接轧制成材,终轧温度≥900℃。厚度小于40mm以下钢板,二辊轧机轧到到60mm厚,送2300mm四辊万能轧机轧制成材,万能轧机开轧温度≥950℃,终轧温度≥850℃。
[0026]钢板控制冷却技术: H13终轧后的中厚板,如果在较高的终轧温度下堆冷、缓冷会使晶粒长大和晶界上析出二次碳化物而形成网状、链状碳化物,从而影响钢板组织均匀性及模具使用寿命。本技术通过对终轧后的钢板进行“喷水雾以10

28℃/min冷却速度快冷到400

500℃,然后空冷到150

210℃”控冷技术来抑制钢板冷却过程碳化物析出和晶粒长大现象,实现钢板组织、晶粒度的均细化控制。
[0027]4、电罩式炉氮基保护气氛退火工艺
H13钢Si元素含量较高,氧化脱碳倾向严重。采用常规退火工艺,氧化脱碳层厚度一般在1.2

3mm,钢板表面氧化皮厚度在1.0mm以上,钢板单边机加工余量达3

5mm,影响材料利用率。
[0028]本专利技术采用电罩式炉氮基保护气氛退火工艺,减轻退火过程钢板氧化脱碳现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作模具钢中厚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冶炼;步骤二:初轧机开坯:钢锭脱模后钢锭表面温度750

870℃,入加热炉后随炉升温到1200

1250℃均匀热保温3

5小时;开轧温度:1180

1200℃,终轧温度900

1010℃;中间坯红转中板厂;步骤三:中间坯加热:将700

800℃的中间坯装入炉温为750

800℃室式加热炉,以100

120℃/h速度升温至1290

1310℃保温5

10小时,出炉;步骤四:中厚板轧机轧制及控制冷却:

中间坯经高压水除鳞,并使快速降温至开轧温度11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礼张晓琨楚宝帅李建军赵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