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7702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除尘装置,涉及极片加工技术领域。该除尘装置包括:上毛刷组件,包括上外壳、上毛刷和上吸附腔室,上外壳设有第一吸尘口,上毛刷可转动地设于上外壳内且上毛刷部分伸出第一吸尘口,上吸附腔室设于上外壳内,上吸附腔室设有第一集尘入口,第一集尘入口与第一吸尘口连通;下毛刷组件,包括下外壳、下毛刷和下吸附腔室,下外壳设有第二吸尘口,下毛刷可转动地设于下外壳内且部分伸出第二吸尘口设置,待除尘件设置于上毛刷与下毛刷之间,下吸附腔室设于下外壳内,下吸附腔室设有第二集尘入口,第二集尘入口与第二吸尘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对待除尘件上下两侧的全面除尘,提高了除尘效果、避免二次污染、优化待除尘件质量。除尘件质量。除尘件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除尘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极片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除尘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锂电池的正、负极片是通过将生产制造工序中的正、负极材料在分切机上按所需规格切出工艺要求尺寸加工形成,这个过程中因刀具或其他原因导致分切过程中会有颗粒(particle)产生并附着在极片上,严重的会刺穿隔离膜使电芯内部短路,发生爆炸的事故。
[0003]现有的技术是将分切后的极片通过带负压的毛刷机构将颗粒清除,而在实际应用中,极片在毛刷清理过后,由于设计问题整体负压或气流较小,颗粒不能被完全吸走或颗粒滞留在毛刷上,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会使得后工序生产优率降低、电芯报废或者化成过程中电芯的内部短路、冒烟、爆炸等问题。
[0004]基于此,亟需一种除尘装置,用以解决如上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尘装置,能够实现对待除尘件上下两侧的全面除尘,提高除尘效果、避免二次污染、优化待除尘件质量。
[0006]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除尘装置,包括:
[0008]上毛刷组件,包括上外壳、上毛刷和上吸附腔室,所述上外壳设有第一吸尘口,所述上毛刷可转动地设于所述上外壳内且所述上毛刷部分伸出所述第一吸尘口设置,所述上吸附腔室设于所述上外壳内,所述上吸附腔室设有第一集尘入口,所述第一集尘入口与所述第一吸尘口连通;
[0009]下毛刷组件,包括下外壳、下毛刷和下吸附腔室,所述下外壳设有第二吸尘口,所述下毛刷可转动地设于所述下外壳内且所述下毛刷部分伸出所述第二吸尘口设置,待除尘件设置于所述上毛刷与所述下毛刷之间,所述下吸附腔室设于所述下外壳内,所述下吸附腔室设有第二集尘入口,所述第二集尘入口与所述第二吸尘口连通。
[0010]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上毛刷可转动地设于上外壳内且上毛刷部分伸出第一吸尘口设置、将下毛刷可转动地设于下外壳内且下毛刷部分伸出第二吸尘口设置,待除尘件设置于上毛刷与下毛刷之间实现了对待除尘件上下两侧的全面除尘,进一步设置上吸附腔室和下吸附腔室增强毛刷组件的吸附压力,实现将第一吸尘口以及上毛刷存在的灰尘经第一集尘入口收集至上吸附腔室内、将第二吸尘口以及下毛刷存在的灰尘经第二集尘入口收集至下吸附腔室内,提高了除尘效果、避免二次污染、优化待除尘件质量。
[0011]可选地,所述上毛刷组件还包括上外延结构,所述上外延结构设有两个,相对连接于所述第一吸尘口的两侧;和/或
[0012]所述下毛刷组件还包括下外延结构,所述下外延结构设有两个,相对连接于所述第二吸尘口的两侧,所述待除尘件设置于所述上外延结构与所述下外延结构之间。
[0013]通过上外延结构和下外延结构的设置分别对第一吸尘口和第二吸尘口处进行有效遮挡,从而避免粉尘及颗粒物外扬。
[0014]可选地,所述上外延结构远离所述第一吸尘口的一端向上弯折设置,所述下外延结构远离所述第二吸尘口的一端向下弯折设置。
[0015]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便于待除尘件通过下外延结构和上外延结构之间的间隙插设于第一吸尘口和第二吸尘口之间。
[0016]可选地,所述上毛刷组件还包括第一抖动件,所述第一抖动件可抖动地设于所述上外壳内且与所述上毛刷接触设置;和/或
[0017]所述下毛刷组件还包括第二抖动件,所述第二抖动件可抖动地设于所述下外壳内且与所述下毛刷接触设置。
[0018]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将上毛刷和下毛刷上附着的粉尘及颗粒抖落进而被吸附至上吸附腔室和下吸附腔室内,增强吸附除尘效果。
[0019]可选地,所述第一抖动件设有两个,水平对称设于所述上毛刷的两侧;和/或所述第二抖动件设有两个,水平对称设于所述下毛刷的两侧。
[0020]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上毛刷或下毛刷每转动一周即可对其进行两次抖动,有效减少粉尘及颗粒吸附。
[0021]可选地,所述上毛刷包括上转轴和上叶片,所述上转轴可转动连接于所述上外壳,所述上叶片与所述上转轴固定连接,所述上叶片与所述第一抖动件接触;和/或
[0022]所述下毛刷包括下转轴和下叶片,所述下转轴可转动连接于所述下外壳,所述下叶片与所述下转轴固定连接,所述下叶片与所述第二抖动件接触,所述待除尘件设于所述上叶片和所述下叶片之间。
[0023]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上叶片随上转轴的转动以及下叶片随下转轴的转动实现对待除尘件上下两侧的除尘,提高除尘效率。
[0024]可选地,所述上叶片和/或所述下叶片为导电尼龙材质。
[0025]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尼龙材质能够导电,以此避免粉尘带静电附着或吸附在上叶片或下叶片上影响除尘效果。
[0026]可选地,所述上吸附腔室设于所述第一吸尘口的一侧,所述上吸附腔室与所述上外壳的侧壁之间形成集尘槽,所述第一集尘入口与所述集尘槽连通。
[0027]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集尘槽形成粉尘及颗粒暂存处,粉尘及颗粒物先被吸附至集尘槽后经第一集尘入口吸附至上吸附腔室内存储。
[0028]可选地,所述上吸附腔室设有两个,分别相对设于所述第一吸尘口的两侧。
[0029]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实现了对第一吸尘口的两侧同时进行吸附除尘,减少粉尘飞扬。
[0030]可选地,所述下吸附腔室设于所述下外壳的底部,所述下吸附腔室与所述第二吸尘口间设有所述下毛刷。
[0031]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下毛刷刷除的粉尘及颗粒物在其自重以及下吸附腔室的负压下流向下吸附腔室内,增强了吸附除尘效果。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除尘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除尘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34]图中:
[0035]10、极片;
[0036]1、上毛刷组件;11、上外壳;111、第一吸尘口;12、上毛刷;121、上转轴;122、上叶片;13、上吸附腔室;131、第一集尘入口;14、上外延结构;15、第一抖动件;
[0037]2、下毛刷组件;21、下外壳;211、第二吸尘口;22、下毛刷;221、下转轴;222、下叶片;23、下吸附腔室;231、第二集尘入口;24、下外延结构;25、第二抖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毛刷组件,包括上外壳、上毛刷和上吸附腔室,所述上外壳设有第一吸尘口,所述上毛刷可转动地设于所述上外壳内且所述上毛刷部分伸出所述第一吸尘口设置,所述上吸附腔室设于所述上外壳内,所述上吸附腔室设有第一集尘入口,所述第一集尘入口与所述第一吸尘口连通;下毛刷组件,包括下外壳、下毛刷和下吸附腔室,所述下外壳设有第二吸尘口,所述下毛刷可转动地设于所述下外壳内且所述下毛刷部分伸出所述第二吸尘口设置,待除尘件设置于所述上毛刷与所述下毛刷之间,所述下吸附腔室设于所述下外壳内,所述下吸附腔室设有第二集尘入口,所述第二集尘入口与所述第二吸尘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毛刷组件还包括上外延结构,所述上外延结构设有两个,相对连接于所述第一吸尘口的两侧;和/或所述下毛刷组件还包括下外延结构,所述下外延结构设有两个,相对连接于所述第二吸尘口的两侧,所述待除尘件设置于所述上外延结构与所述下外延结构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延结构远离所述第一吸尘口的一端向上弯折设置,所述下外延结构远离所述第二吸尘口的一端向下弯折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毛刷组件还包括第一抖动件,所述第一抖动件可抖动地设于所述上外壳内且与所述上毛刷接触设置;和/或所述下毛刷组件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