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Type-C连接器端子结构及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7695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Ty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Type

C连接器端子结构及电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连接器端子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Type

C连接器端子结构及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Type

C连接器端子结构包括有接地端子、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接地端子、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均具有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基板部、与基板部相连接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延伸的焊脚部。
[0003]传统技术中,可参见中国专利ZL 201610389114.9所公开之端子结构,其中接地端子、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对接部均自基板部上撕破成型,这样可有效地提升端子与塑胶Molding成型后的整体强度,但由于此类Tpye

c连接器由于尺寸较小,使得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对接部不得不位于基板部的左或右侧,如此在撕破成型的过程中,不能对基板部进行四周压料,会导致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对接部高度可控性不理想,容易出现接地端子、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对接部高度一致性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产品的不良率较高,不利于大批量生产,同时,该种端子结构,导致连接器插接稳定性及可靠性受局限,难以满足更高插接稳定性及可靠性的使用需求。
[0004]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Type

C连接器端子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Type

C连接器端子结构及电连接器,其提高了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高度可控性。r/>[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0007]一种Type

C连接器端子结构,包括有接地端子、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其中:
[0008]所述接地端子、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均具有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基板部、与基板部相连接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延伸的焊脚部;
[0009]以及,所述接地端子具有自基板部上撕破成型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电源端子具有自基板部下料成型的第二接触部,所述信号端子具有自基板部下料成型的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第三接触部呈上、下侧对应的反向排布设置,所接地端子、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位于同一侧的第一至第三接触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依次排列。
[00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地端子、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均为两个,两个信号端子设置于中间,两个电源端子和两个接地端子分别依次设置于两个信号端子左、右侧。
[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源端子的基板部均具有第一下料通孔和位于第一下料通孔左或右侧的第一连接基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则位于第一下料通孔右或左侧;所述第一连接基部的前、后端通过弯折部连接于第二接触部的前、后端;
[0012]所述信号端子的基板部均具有第二下料通孔和位于第二下料通孔左或右侧的第二连接基部,所述第三接触部则位于第二下料通孔右或左侧;所述第二连接基部的前、后端
通过弯折部连接于第三接触部的前、后端。
[00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接触部和第三接触部的宽度小于相应的下料通孔的宽度。
[00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料通孔的前、后端均超出相应折弯部。
[00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地端子、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厚度均为0.2mm,所述第一接触部和下料、第二接触部和第三接触部的成型深度均为0.3mm。
[00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地端子的基板部具有分别位于第一接触部左、右侧的第三连接基部、第四连接基部;所述第三连接基部、第四连接基部的前、后端均连接于第一接触部的前、后端。
[0017]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镶埋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所述端子为所述的一种Type

C连接器端子结构;所述固定部固定于绝缘本体内,所述焊脚部伸出绝缘本体外;所述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第三接触部在绝缘本体的上侧和下侧对应且呈反向排布设置。
[0018]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0019]其主要是,通过设置有撕破成型的第一接触部、下料成型的第二接触部和下料成型的第三接触部,如此在确保接地端子整体强度的情形下,又提高了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高度可控性,使得更容易控制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第三接触部位于同一水平面,确保接地端子、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高度一致性佳,从而提高产品的优良率,利于大批量生产;同时,也提高了连接器插接稳定性及可靠性,满足更高插接稳定性及可靠性的使用需求。
[0020]其次是,下料通孔的前、后端均超出相应折弯部,对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进行下料成型第二接触部、第三接触部时,更易于控制折弯成型精度。
[0021]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含料带);
[0023]图2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含料带);
[0024]图3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含料带);
[0025]图4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右视图;
[0026]图5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应用于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7]图6是图5的分解图。
[0028]附图标识说明:
[0029]10、接地端子
ꢀꢀꢀꢀꢀꢀꢀꢀꢀꢀꢀꢀꢀꢀꢀꢀꢀꢀ
11、第一基板部
[0030]12、第一固定部
ꢀꢀꢀꢀꢀꢀꢀꢀꢀꢀꢀꢀꢀꢀꢀꢀ
13、第一焊脚部
[0031]14、第三连接基部
ꢀꢀꢀꢀꢀꢀꢀꢀꢀꢀꢀꢀꢀꢀ
15、第四连接基部
[0032]16、卡扣部
ꢀꢀꢀꢀꢀꢀꢀꢀꢀꢀꢀꢀꢀꢀꢀꢀꢀꢀꢀꢀ
111、第一接触部
[0033]20、电源端子
[0034]21、第二基板部
ꢀꢀꢀꢀꢀꢀꢀꢀꢀꢀꢀꢀꢀꢀꢀꢀ
211、第二接触部
[0035]22、第二固定部
ꢀꢀꢀꢀꢀꢀꢀꢀꢀꢀꢀꢀꢀꢀꢀꢀ
23、第二焊脚部
[0036]24、第一连接基部
ꢀꢀꢀꢀꢀꢀꢀꢀꢀꢀꢀꢀꢀꢀ
201、第一下料通孔
[0037]30、信号端子
[0038]31、第三基板部
ꢀꢀꢀꢀꢀꢀꢀꢀꢀꢀꢀꢀꢀꢀꢀꢀ
311、第三接触部
[0039]32、第三固定部
ꢀꢀꢀꢀꢀꢀꢀꢀꢀꢀꢀꢀꢀꢀꢀꢀ
33、第三焊脚部
[0040]34、第二连接基部
ꢀꢀꢀꢀꢀꢀꢀꢀꢀꢀꢀꢀꢀꢀ
301、第二下料通孔
[0041]40、绝缘本体
ꢀꢀꢀꢀꢀꢀꢀꢀꢀꢀꢀꢀꢀꢀꢀꢀꢀꢀ
50、屏蔽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42]请参照图1至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Type

C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接地端子、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其中:所述接地端子、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均具有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基板部、与基板部相连接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延伸的焊脚部;以及,所述接地端子具有自基板部上撕破成型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电源端子具有自基板部下料成型的第二接触部,所述信号端子具有自基板部下料成型的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第三接触部呈上、下侧对应的反向排布设置,所接地端子、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位于同一侧的第一至第三接触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依次排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Type

C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均为两个,两个信号端子设置于中间,两个电源端子和两个接地端子分别依次设置于两个信号端子左、右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Type

C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的基板部均具有第一下料通孔和位于第一下料通孔左或右侧的第一连接基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则位于第一下料通孔右或左侧;所述第一连接基部的前、后端通过弯折部连接于第二接触部的前、后端;所述信号端子的基板部均具有第二下料通孔和位于第二下料通孔左或右侧的第二连接基部,所述第三接触部则位于第二下料通孔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廷庆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金洋泰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