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滞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7099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6: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滞留装置,包括顶端开口的生物过滤池;生物过滤池包括沿初期雨水流动方向由上至下依次布设有蓄水层,用于截留大粒径颗粒物、为复合介质填料层保水和防止初期雨水直接冲击复合介质填料层的碳化后的树皮覆盖层,用于对经过覆盖层后的初期雨水进行过滤、除磷和除氮的复合介质填料层,用于实现快速排水的砾石排水层,砾石排水层底部布设有排水管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生物滞留装置,覆盖层具有保水和防止冲击复合介质填料层,然后再经复合介质填料层进行过滤、除氮、除磷处理,并且,复合介质填料层具有适当的有机质含量,较好的吸附能力和保水性适宜植物和微生物生长。长。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物滞留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初期雨水处理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生物滞留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中国水污染控制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水污染恶化的趋势还没得到根本的遏制,同时随着对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初期雨水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在我国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经过国家推广和宣传,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处理雨水理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目前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治理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源头、过程以及末端控制,常用的控制措施主要有生物滞留设施、溢流调蓄池、人工湿地等。但是,我国初期雨水污染源集中释放位置往往空间受限,现有的常规控制措施或是占地面积较大,实施较困难,或是运营成本高,且污染物去除率受季节和水量水质变化影响较大,处理效果不稳定,无法适应我国雨水污染变化特征。生物滞留设施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美国,由于其能够有效地控制面源污染,同时在尺寸、布局、位置等方面比较灵活,已逐渐成为国外广泛应用的径流雨水处理设施。近年来,随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逐步发展,生物滞留设施逐渐引起国内相关科研人员的重视,并开始探讨其处理各种来源的废水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物滞留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生物滞留设施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实施较困难,且污染物去除率受季节和水量水质变化影响较大,处理效果不稳定,无法适应我国初期雨水变化特征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生物滞留装置,包括顶端开口的生物过滤池;生物过滤池包括沿初期雨水流动方向由上至下依次布设有用于蓄积初期雨水的蓄水层,用于截留大粒径颗粒物、为复合介质填料层保水和防止初期雨水直接冲击复合介质填料层的碳化后的树皮覆盖层,用于对经过覆盖层后的初期雨水进行过滤、除磷和除氮的复合介质填料层,用于对经过复合介质填料层处理后的初期雨水实现快速排水的砾石排水层,砾石排水层底部布设有用于将过滤后的初期雨水汇流排至排水检查井或受纳水体中的排水管路。
[0006]进一步地,蓄水层设有用于控制初期雨水的量以调节进入复合介质填料层的初期雨水速率和植被生成所需用水的溢流口;溢流口到蓄水层底部的距离为200mm~300mm。
[0007]进一步地,复合介质填料层的厚度为800mm~1000mm。
[0008]进一步地,复合介质填料层中的初始下渗速率≥4.2
×
10
‑5m/s,稳定下渗率≥2.2
×
10
‑5m/s。
[0009]进一步地,砾石排水层的厚度为300mm~500mm。
[0010]进一步地,树皮覆盖层的厚度为50mm~100mm。
[0011]进一步地,蓄水层的厚度为200mm~400mm。
[0012]进一步地,砾石排水层的孔隙率大于复合介质填料层的孔隙率。
[0013]进一步地,树皮覆盖层的孔隙率大于复合介质填料层的孔隙率。
[0014]进一步地,砾石排水层包括沿初期雨水流动方向上下依次布设的用于对经过复合介质填料层处理后的初期雨水实现快速排水的细砾石排水层和粗砾石排水层;细砾石排水层的孔隙率小于粗砾石排水层的孔隙率。
[0015]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的生物滞留装置,包括顶端开口的生物过滤池,生物过滤池包括由上至下包括蓄水层、覆盖层、复合介质填料层、砾石排水层和排水管路,上述生物滞留设施适宜处理初期雨水,将待处理的初期雨水引入蓄水层,覆盖层为复合介质填料层保水和防止初期雨水直接冲击复合介质填料层,然后再经复合介质填料层进行除氮、除磷处理,并且,复合介质填料层具有适当的有机质含量,较好的吸附能力和保水性适宜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再通过砾石排水层将净化后的初期雨水进行快速排出。由于复合介质填料层上设有覆盖层,且孔隙率大于复合介质填料层的孔隙率,覆盖层截留初期雨水中部分大颗粒物并为复合介质填料层保水,从而雨水中剩余污染物进入复合介质填料层后,不仅能确保复合介质填料层不易堵塞,并使复合介质填料层能更有效发挥对污染物的吸附和过滤,进而提高污染物去除净化效果,无需频繁更换生物滞留复合介质填料。复合介质填料层具有保水、保肥,使营养物质不随初期雨水释放的作用,可以满足多种景观植物的生成条件。
[0017]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8]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生物滞留装置示意图。
[0020]附图标号说明:
[0021]1、生物过滤池;11、蓄水层;12、树皮覆盖层;13、复合介质填料层;14、砾石排水层;15、排水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3]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生物滞留装置示意图。
[002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生物滞留装置,包括顶端开口的生物过滤池1;生物过滤池1包括沿初期雨水流动方向由上至下依次布设有用于蓄积初期雨水的蓄水层11、用于截留大粒径颗粒物、为复合介质填料层13保水和防止初期雨水直接冲击复合介质填料层13的碳化后的树皮覆盖层12、用于对经过覆盖层后的初期雨水进行过滤、除磷和除氮的复合介质填料层13,用于对经过复合介质填料层13处理后的初期雨水实现快速排水的砾石排水层14,砾石排水层底部布设有用于将过滤后的初期雨水汇流排至排水检查井或受纳水体中的排水管路15。
[0025]本技术的生物滞留装置,包括顶端开口的生物过滤池1,生物过滤池1包括由上至下包括蓄水层11、覆盖层12、复合介质填料层13、砾石排水层14和排水管路15,上述生物滞留设施适宜处理初期雨水,将待处理的初期雨水引入蓄水层11,经过覆盖层12截留大粒径颗粒物,然后再经复合介质填料层13过滤部分残留颗粒物同时进行除氮、除磷处理,并且,复合介质填料层13具有适当的有机质含量,较好的吸附能力和保水性适宜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再通过砾石排水层14将净化后的初期雨水进行快速排出。由于复合介质填料层13上设有覆盖层12,且孔隙率大于复合介质填料层3的孔隙率,覆盖层12够截留初期雨水中部分的大粒径颗粒物并为复合介质填料层保水,从而雨水中剩余污染物进入复合介质填料层13后,不仅能确保复合介质填料层13不易堵塞,并使复合介质填料层3能更有效发挥对污染物的吸附和过滤,进而提高污染物去除净化效果,无需频繁更换生物滞留复合介质填料。复合介质填料层13具有保水、保肥,使营养物质不随初期雨水释放的作用,可以满足多种景观植物的生成条件。
[0026]复合介质填料包括:沸石或者给水厂污泥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滞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端开口的生物过滤池(1);所述生物过滤池(1)包括沿初期雨水流动方向由上至下依次布设有用于蓄积初期雨水的蓄水层(11),用于截留大粒径颗粒物、为复合介质填料层(13)保水和防止初期雨水直接冲击复合介质填料层(13)的碳化后的树皮覆盖层(12),用于对经过所述覆盖层后的初期雨水进行过滤、除磷和除氮的复合介质填料层(13),用于对经过所述复合介质填料层(13)处理后的初期雨水实现快速排水的砾石排水层(14),所述砾石排水层(14)底部布设有用于将过滤后的初期雨水汇流排至排水检查井或受纳水体中的排水管路(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滞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层(11)设有用于控制初期雨水的量以调节进入复合介质填料层(13)的初期雨水速率和植被生成所需用水的溢流口;所述溢流口到所述蓄水层(11)底部的距离为200mm~3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滞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介质填料层(13)的厚度为800mm~100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滞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介质填料层(13)中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卫宁马晶伟陆先镭林潇王莉施周陈蕃吴羽璇
申请(专利权)人: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