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41116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包括草皮、种植土层、卵石层、透水土工布、蓄水模块、夯实原土层、双壁波纹管、雨水井、虹吸形成管、套筒、虹吸连接横管、虹吸破坏管以及虹吸排出管;所述蓄水模块设置于夯实原土层上;所述透水土工布、卵石层、种植土层和草皮自下而上依次铺设在蓄水模块上方;所述双壁波纹管一端水平连接至蓄水模块的下部,另一端连接至雨水井的中下部;所述虹吸形成管竖直设置在雨水井内;所述套筒套设在虹吸形成管的顶部;所述虹吸形成管、虹吸连接横管和虹吸排出管依次连接;所述虹吸破坏管连接至虹吸连接横管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无需人工操作,并能实现错峰排放雨水的目的。的目的。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雨水排放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属于建筑给排水


技术介绍

[0002]海绵城市建设以问题导向为指导,以低影响开发为主要手段,通过生态化措施减轻径流污染与径流流量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0003]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0004]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是针对城市开发建设区域内的屋顶、道路、庭院、广场、绿地等不同下垫面降水所产生的径流,通过采取相应的集、蓄、渗、用、调等措施,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技术,包括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雨水花园、生态浅沟及自然排水系统等。
[0005]目前,根据《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求,雨水储存设施设有排空装置时,宜按24小时排空设计,以迎接下一场降雨来临。雨水储存设施作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的主要措施,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海绵城市建设中。其中集中设置的雨水调蓄池是采用池内设置潜水泵,根据水位自动控制排放,其使用成本高。同时,对于分散布置的小体积的雨水调蓄设施,如线性排水沟、下凹绿地和植草沟下的蓄水渗透模块,存在着如何定时放空的问题,而蓄水渗透模块通过阀门由人工操作放空的可行性较差。
[0006]因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创新的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无需人工操作放空的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其包括草皮、种植土层、卵石层、透水土工布、蓄水模块、夯实原土层、双壁波纹管、雨水井、虹吸形成管、套筒、虹吸连接横管、虹吸破坏管以及虹吸排出管;其中,所述蓄水模块设置于夯实原土层上;所述透水土工布、卵石层、种植土层和草皮自下而上依次铺设在蓄水模块上方;所述双壁波纹管一端水平连接至蓄水模块的下部,另一端连接至雨水井的中下部;所述虹吸形成管竖直设置在雨水井内;所述套筒套设在虹吸形成管的顶部;所述虹吸形成管、虹吸连接横管和虹吸排出管依次连接;所述虹吸破坏管连接至虹吸连接横管上。
[0009]本技术的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模块的侧面和底面
包裹有防渗土工布。
[0010]本技术的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草皮厚度50mm;所述种植土层厚度为200mm,具体为砂性土种植层;所述卵石层厚度为400mm,粒径为30~50mm;所述蓄水模块为PP材质的蓄水模块。
[0011]本技术的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双壁波纹管具体为DN200的HDPE双壁波纹管;所述虹吸形成管具体为DN75的UPV

C虹吸形成管;所述套筒具体为DN150的套筒;所述虹吸连接横管具体为DN75的UPV

C虹吸连接横管;所述虹吸破坏管具体为DN25的虹吸破坏管;所述虹吸排出管为DN100的虹吸排出管。
[0012]本技术的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虹吸形成管的管口比套筒的顶面低100mm;所述虹吸形成管和套筒之间的虹吸通道宽度为37.5mm。
[0013]本技术的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虹吸形成管的管口标高比蓄水模块的顶标高低150mm;所述虹吸破坏管的管口标高与蓄水模块的底标高平齐。
[0014]本技术的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还设置为:所述透水土工布能替换为不锈钢丝网片。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采用虹吸原理,根据蓄水模块的水位来自动开启放空,其结构简单,成本低,无需人工操作,并能实现错峰排放雨水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所示,本技术为一种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其由草皮1、种植土层2、卵石层3、透水土工布4、蓄水模块5、夯实原土层6、双壁波纹管7、雨水井8、虹吸形成管9、套筒10、虹吸连接横管11、虹吸破坏管12以及虹吸排出管13等几部分组成。
[0018]其中,所述蓄水模块5设置于夯实原土层6上,其为PP材质的蓄水模块。所述蓄水模块5的侧面和底面包裹有防渗土工布14,以防止雨水流失。
[0019]所述透水土工布4、卵石层3、种植土层2和草皮1自下而上依次铺设在蓄水模块5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草皮1厚度50mm;所述种植土层2厚度为200mm,具体为砂性土种植层;所述卵石层3厚度为400mm,粒径为30~50mm。所述透水土工布4能替换为不锈钢丝网片,以支撑卵石层3。
[0020]所述双壁波纹管7一端水平连接至蓄水模块5的下部,另一端连接至雨水井8的中下部,其将蓄水模块5中的雨水排入雨水井8,且蓄水模块5和雨水井8中的水位保持一致。所述双壁波纹管7采用DN200的HDPE双壁波纹管。
[0021]所述虹吸形成管9竖直设置在雨水井8内,其采用DN75的UPV

C虹吸形成管。
[0022]所述套筒10套设在虹吸形成管9的顶部,其采用DN150的套筒。所述虹吸形成管9的管口比套筒10的顶面低100mm,且虹吸形成管9和套筒10之间的虹吸通道15宽度为37.5mm,为强化虹吸作用,避免气泡干扰,虹吸通道15不宜过大。
[0023]所述虹吸形成管9、虹吸连接横管11和虹吸排出管13依次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
所述虹吸形成管9的管口标高比蓄水模块5的顶标高低150mm。所述虹吸连接横管11采用DN75的UPV

C虹吸连接横管。所述虹吸排出管13为DN100的虹吸排出管,通过将虹吸排出管13适当放大管径,提高水流排出速度,增大负压抽吸作用,增强虹吸效果。
[0024]所述虹吸破坏管12连接至虹吸连接横管11上,其采用DN25的虹吸破坏管。所述虹吸破坏管12的管口标高与蓄水模块5的底标高平齐。
[0025]本技术的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雨水通过草皮1吸收,多余的水透过种植土层2、卵石层3、透水土工布4进入蓄水模块5中,蓄水模块5中的雨水通过双壁波纹管7排入雨水井8。
[0026]当虹吸雨水井8内的水位到达蓄水模块5顶标高时,证明蓄水模块5已处于满流状态,达到了雨量调蓄容积的要求,此时,虹吸形成管9和套筒10之间产生虹吸效应,将雨水井8内的雨水吸入虹吸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草皮、种植土层、卵石层、透水土工布、蓄水模块、夯实原土层、双壁波纹管、雨水井、虹吸形成管、套筒、虹吸连接横管、虹吸破坏管以及虹吸排出管;其中,所述蓄水模块设置于夯实原土层上;所述透水土工布、卵石层、种植土层和草皮自下而上依次铺设在蓄水模块上方;所述双壁波纹管一端水平连接至蓄水模块的下部,另一端连接至雨水井的中下部;所述虹吸形成管竖直设置在雨水井内;所述套筒套设在虹吸形成管的顶部;所述虹吸形成管、虹吸连接横管和虹吸排出管依次连接;所述虹吸破坏管连接至虹吸连接横管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模块的侧面和底面包裹有防渗土工布。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虹吸自动放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草皮厚度50mm;所述种植土层厚度为200mm,具体为砂性土种植层;所述卵石层厚度为400mm,粒径为30~50mm;所述蓄水模块为PP材质的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宇平董佳文詹铁盛李思聪金丹薇樊叶波徐晓霏杜琳骆皓钟铃马玮
申请(专利权)人: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