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高灭弧性能的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3386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5: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高灭弧性能的断路器,其包括灭弧室,灭弧室内设置有上引弧片、动触杆、连接杆通过连接,使上引弧片和动触杆构成等电位,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上引弧片,其另一端连接于出线排,其连接点是动触杆至出线排回路之间的任意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灭弧系统中增加等电位装置,可以在不改变触头开距的前提下,提升灭弧室的栅片数量的利用率,保证更多的栅片能够对电弧起到切割作用,提升产品的灭弧性能。提升产品的灭弧性能。提升产品的灭弧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高灭弧性能的断路器


[0001]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高灭弧性能的断路器。

技术介绍

[0002]断路器在分断过程中,电弧的存在时间越长其对触点的烧损也越严重,由此造成电路系统的损坏和人身安全。灭弧系统作为断路器的核心部件,其对弧的切割与熄灭会直接影响断路器对故障电路的分断是否成功与自身寿命等特性。
[0003]基于此,为了有效提升断路器的灭弧性能,需要在灭弧室中设置更多数量的栅片,但是随着栅片的数量增多,如何有效提高栅片的利用率,让每一片栅片都能成功切割电弧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0004]在已有技术中,针对直流高电压的产品,通常是采用多极串联的方式来保证更多的栅片被电弧切割,若在一极灭弧室中栅片排布高度超过动、静触点开距,会导致电弧很难进入上方栅片,且这样做无疑会增加生产成本,以及使客户使用时需要为断路器留出更多的位置空间。
[0005]动、静触头作为导电接触点,电弧弧根的转移快慢对触头烧损影响很大。随着GB14048.2中对临界电流以及电寿命的指标关注,因此,需要设计出一种让电弧快速的转移的触头系统。而以往结构中弧根运动是沿着导体表面向灭弧室运动,且还和导体表面的形状、制造质量等有关,因此导致弧根转移速度较慢。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高灭弧性能的断路器,解决了弧根转移速度慢、灭弧效果差的问题。
[0007]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具有高灭弧性能的断路器,包括灭弧室,灭弧室内设置有上引弧片、动触杆和连接杆;通过连接,使上引弧片和动触杆构成等电位回路,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上引弧片,其另一端的连接点是动触杆至出线排回路之间的任一部件,所述动触杆至出线排回路包括的部件为出线排、转接排和导电夹持件,出线排、转接排和夹持件依次固定连接,夹持件与所述动触杆安装。
[0008]连接杆的作用是等电位装置,可以在不改变触头开距的前提下,提升灭弧室的栅片数量的利用率,保证更多的栅片能够对电弧起到切割作用,提升产品的灭弧性能。断路器的可动接触部分与固定接触部分在分离后,动静触点之间产生电弧,但是由于静触点与动触点的有效开距范围内灭弧栅片数量有限,在高出动触点上方的栅片存在引弧效果差的情况,因此通过等电位引弧装置可提高灭弧栅片使用的高效性。
[0009]等电位装置的电弧回路有两个,刚开始动触点分开时,此时最先形成的等电路回路为出线排、转接排、动触杆以及动触点,即等电位回路2;随着动触点的运动,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电场强度逐渐减弱,当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距离L2<L1(L1为上引弧片与下引弧片之间的最小距离),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电场强度小于前方上引弧片和下引弧片之
间的电场强度,因此电弧转的弧根转移到上下引弧片,从而形成等电位回路1,而上引弧片所形成的电压与出线排为等电位,因此,上引弧片可以建立更强电场,从而保证动触点上方的灭弧栅片被利用。
[0010]进一步的,包括:
[0011]所述连接杆可以为整个铜板折弯,也可以是两端为铜板,中间导体为软导线的方式,其本技术不对连接杆的具体结构做出限制。
[0012]进一步的,包括:
[0013]所述上引弧片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固定在灭弧栅片组最上方栅片的上方,沿所述连接部的一侧向其下方延伸设置有第一引弧杆,沿所述第一引弧杆的端部反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二引弧杆,所述第一引弧杆和第二引弧杆形成“V”型。
[0014]进一步的,包括:
[0015]还包括下引弧片,所述下引弧片上设置有朝着上引弧片的凸起,所述动触杆向上转动分闸状态下,所述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2,所述凸起顶端与所述上引弧片“V”型下端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1,且L2<L1。
[0016]L2<L1有利于电弧弧根从动、静触点转移到上、下引弧片,从而减少动静触点的烧损提升断路器的使用寿命。
[0017]进一步的,包括:
[0018]所述第一引弧杆包括从连接部一侧向下延伸设置的上杆,与上杆连接并与所述上杆末端存在一定角度的折弯,以及与折弯连接并向下延伸的下杆,所述折弯设置在靠近灭弧栅片组上端的第一引弧杆上。
[0019]进一步的,包括:
[0020]所述基座的侧壁上开设有槽,所述连接杆置于所述槽中。
[0021]通过在基座上设置走线槽,让连接杆全部埋在槽中,不允许导电连接杆暴露在壳体外部,从而解决因此造成的绝缘问题。
[0022]进一步的,包括:
[0023]所述灭弧栅片组中灭弧栅片的数量为50~60片。
[0024]有益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1)本技术通过在灭弧系统中增加等电位装置,可以在不改变触头开距的前提下,提升灭弧室的栅片数量的利用率,保证更多的栅片能够对电弧起到切割作用,提升产品的灭弧性能;(2)在动触头打开后动、静触点打开后,两者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1,上引弧片与下引弧片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2,满足L2小于L1,将有利于电弧弧根从动、静触点转移到上、下引弧片,从而减少动静触点的烧损提升断路器的使用寿命;(3)在基座上设置有走线槽,通过对断路器外壳走线设计,可以杜绝等电位装置带来的产品绝缘问题。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涉及的断路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涉及的断路器合闸状态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涉及的断路器分闸状态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涉及的灭弧室部件示意图;
[0029]图5为本技术涉及的灭弧室部件的俯视图;
[0030]图6为本技术涉及的等电位回路功能示意图1;
[0031]图7为本技术涉及的等电位回路功能示意图2;
[0032]图8为本技术涉及的连接杆的安装示意图;
[0033]图9为本技术涉及的连接杆在基座的走线剖视图;
[0034]图10为本技术涉及的连接杆在基座的走线正视图;
[0035]图11为本技术涉及的上引弧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高灭弧性能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灭弧室,灭弧室内设置有上引弧片(6)、动触杆(4)和连接杆(3);通过连接,使上引弧片(6)和动触杆(4)构成等电位回路,所述连接杆(3)的一端连接于上引弧片(6),其另一端的连接点是动触杆(4)至出线排(1)回路之间的任意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高灭弧性能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3)是整个铜板折弯,或者两端为铜板,中间导体为软导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高灭弧性能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引弧片(6)包括连接部(61),所述连接部(61)固定在灭弧栅片组(7)最上方栅片的上方,沿所述连接部(61)的一侧向其下方延伸设置有第一引弧杆(62),沿所述第一引弧杆(62)的端部反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二引弧杆(63),所述第一引弧杆(62)和第二引弧杆(63)形成“V”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高灭弧性能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引弧片(8),所述下引弧片(8)上设置有朝着上引弧片(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广庭张海燕胡义琴李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辉能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