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堆浸池浸矿渣堆的加固方法和加固材料及加固结构技术

技术编号:3102749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3: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离子型稀土矿渣堆的边坡防护技术,具体是稀土堆浸池浸矿渣堆的加固方法和加固材料及加固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加固材料用膨润土、碳酸氢钠、水性聚氨酯、水泥、水制成,材料来源简单、易于制备,加工方便,加固材料为半液态,易于渗透进入矿渣堆。加固材料中的膨润土为粘土粉,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膨润土制成泥浆后渗入矿渣堆中,同时解决了矿渣堆中粘粒渣不足而强度低的问题。加固材料通过渗沟渗透进入矿渣堆内部,提高了矿渣堆强度和抗冲刷能力,纵横交叉的渗沟在注入加固材料后,会形成纵横交叉的加固体帷幕,提高了边坡承受矿渣堆水平荷载的能力,有利于边坡的稳定。本发明专利技术施工简单、施工周期短、成本低,保护了生态环境。保护了生态环境。保护了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稀土堆浸池浸矿渣堆的加固方法和加固材料及加固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离子型稀土矿渣堆的边坡防护技术,具体是稀土堆浸池浸矿渣堆的加固方法和加固材料(加固体)及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稀土是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和战略资源,尤其是离子型稀土矿因富含钇、镝、铽等中重稀土元素而成为现代高新技术和国防等尖端领域的重要基础材料。稀土是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钇和钪共17种稀有元素的总称,我国的稀土矿分为重稀土和轻稀土两类,重稀土以南方的离子型稀土为主,轻稀土以北方稀土为主。
[0003]离子型稀土矿床主要类型为“风化壳型”,矿体均赋存于风化壳内,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和广西等省区,其原岩多为含稀土的花岗岩和火山岩,山体的切割深度一般较小;潜水位一般较高,原岩风化形成高岭土、蒙脱石等粘土矿物,稀土矿物风化形成稀土离子吸附在粘土矿物而形成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
[0004]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离子型稀开采工艺经历了池浸工艺、堆浸工艺和原地浸矿的三个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采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稀土堆浸池浸矿渣堆的加固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准备离子型稀土堆浸池浸场地矿渣堆(1)的加固材料;(1)按膨润土:碳酸氢钠:水性聚氨酯:水泥:水=(8~12):(0.5~1):(5~10):(5~25):100的重量比准备加固材料;(2)将水性聚氨酯和水按(5~10):24重量比混合均匀成稳定剂溶液;(3)将膨润土和水按(8~12):30的重量比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制备成纯泥浆;(4)将步骤(3)制备的纯泥浆中加入由重量比为碳酸氢钠:水=(0.5~1):3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成泥浆;(5)将重量比为(5~25):43的水泥和水充分搅拌混合均匀成水泥浆液;(6)将步骤(2)制备的稳定剂溶液、步骤(4)制备的泥浆以及步骤(5)制备的水泥浆液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制备成离子型稀土堆浸池浸场地矿渣堆加固材料;第二步,在离子型稀土堆浸池浸场地矿渣堆(1)的斜坡面(7)上开挖水平方向的斜坡面渗沟(8);在矿渣堆(1)的斜坡面(7)上用铲子人工开挖出两条以上的水平方向的斜坡面渗沟(8),相邻斜坡面渗沟(8)的间距3~5米,沟宽0.2~0.3米、沟深0.2~0.4米,最上部的斜坡面渗沟(8)距离顶面3为0.2~0.5米,最下部的斜坡面渗沟(8)距离坡底1.5~2.5米;第三步,向离子型稀土堆浸池浸场地矿渣堆(1)的斜坡面渗沟(8)中浇注加固材料;从最上部的斜坡面渗沟(8)开始浇注第一步制备的加固材料,浇注完后再依次对下部的斜坡面渗沟(8)浇注,全部斜坡面渗沟(8)都浇注完成后再用土将斜坡面渗沟(8)覆盖;在浇注加固材料时密切观察斜坡面(7)的浆液渗出情况,如斜坡面(7)的表层有加固材料的浆液渗出时,停止浇注,过半小时后再浇注加固材料;浇注方式为泥浆泵输送,通过橡胶管将泥浆泵连接到装有第一步制备的加固材料的箱体上,连续均匀浇注;第四步,在离子型稀土堆浸池浸场地矿渣堆(1)的顶面(3)上开挖顶面纵向渗沟(4)和顶面横向渗沟(5);在顶面(3)上分别布置三条以上顶面纵向渗沟(4)和三条以上顶面横向渗沟(5),相邻顶面横向渗沟(5)的间距,相邻顶面纵向渗沟(4)的间距均为3~5米,顶面纵向渗沟(4)和顶面横向渗沟(5)的沟宽、沟深均为0.2~0.5米,顶面纵向渗沟(4)和顶面横向渗沟(5)相交布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飞陈明高超王兴祥罗嗣海王观石周丹饶先发高磊施康罗特谢蕴忠王俊峰张仕斌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