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径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用校准装置及检测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1878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直径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用校准装置及检测设备,涉及无损检测设备领域,旨在解决自动化无损检测设备检测大直径棒管时校准实施难度大的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设有支撑机构和扶正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转动安装在固定架上的两个辊轮,两个所述辊轮的轴线相互平行,两个所述辊轮在轴向上设有相对轴段以形成支撑部,其中一个所述辊轮连接有驱动件,所述扶正机构包括两套扶正组件,两套所述扶正组件对称分布在支撑机构两侧,所述扶正组件能接触待检试样侧面对其进行限位,所述支撑机构或扶正机构或固定架上设有轴向限位结构,所述轴向限位结构包括分别位于支撑部轴向两侧的两个限位件。限位件。限位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直径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用校准装置及检测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无损检测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直径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用校准装置及检测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棒管即棒材或管材,是锅炉、压力容器、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等行业中的重要材料。为保证棒管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一般需对其进行质量检测。其中,自动化无损检测方法因其非破坏性、全程性(可对原材料、中间产品、成品等全程检测)、全面性(可对被测对象进行100%的全面检测)等优点已逐步成为最具潜力的质量检测方法。现有大直径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设备一般包括旋转滚道、轨道及探测龙门架,如公告号为CN101144826B的专利技术专利所述,检测时将被检工件支撑在旋转滚道上,将探头安装在探测龙门架上,将探测龙门架可移动安装在轨道上,通过探测龙门架的移动和旋转滚道的旋转对被检工件进行全方位的检测。
[0003]相关技术中,在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前,需制作带有人工缺陷的试样用以探头的灵敏度校准。试样要求与被检工件同规格、同材质、同加工工艺,并且试样需要支撑在间距较大的旋转滚道上,同时也要满足校准标准的长度要求,综合考虑长度需设置为3m左右。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制作3m左右的试样对于普通的棒管不成问题,但是对于大直径棒管(直径大于180mm的棒材或内径大于180mm的钢管)而言,由于数量有限、加工成本高等原因,实施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自动化无损检测设备检测大直径棒管时校准实施难度大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大直径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用校准装置及检测设备。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大直径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校准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直径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校准装置,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设有支撑机构和扶正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转动安装在固定架上的两个辊轮,两个所述辊轮的轴线相互平行,两个所述辊轮在轴向上设有相对轴段以形成支撑部,其中一个所述辊轮连接有驱动件,所述扶正机构包括两套扶正组件,两套所述扶正组件对称分布在支撑机构的两侧,所述扶正组件能接触待检试样侧面对其进行限位,所述支撑机构或扶正机构或固定架上设有轴向限位结构,所述轴向限位结构包括分别位于支撑部轴向两侧的两个限位件。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大直径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校准时,可将试样放置在支撑机构的支撑部上,供探头进行静态校准;驱动件带动辊轮旋转从而驱使待检试样转动,扶正机构对待检试样进行侧向的限位以防止其转动时发生侧向的偏移,轴向限位机构对待检试样进行轴向的限位以防止其转动时发生较大的轴向偏移甚至脱离辊轮,扶正机构和轴向限位机构配合保证待检试样平稳的转动,供探头进行动态校准,能够满足自动化检测的
校准需求。另外,支撑部的长度可对应校准标准中最小长度标准进行设计,相对于相关技术中制作3m左右的试样而言,大幅减小了试样的制作长度,缩减了制作棒管试样的成本,进而降低了大直径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校准的实施难度。
[0008]可选的,所述扶正组件包括摆臂,所述摆臂一端铰接在固定架上且铰接轴与辊轮轴线平行,所述摆臂的另一端用以压置于待检试样侧面对其进行限位。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摆臂由于自身重力压置在待检试样侧面,为待检工件的侧向偏移提供一个阻力,避免待检试样出现侧向偏移。本结构利用了摆臂自身的重力,不需额外的驱动结构,结构更加简单;并且,相对于其他依靠驱动结构驱动至特定位置进行限位的结构,不需对摆臂的最终位置进行调节,安装时摆臂会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压置在待检工件的侧面,摆臂的安装更加方便省力。
[0010]可选的,所述扶正组件还包括压辊,所述压辊转动安装在摆臂用以限位待检试样的端部,所述压辊的转动轴与辊轮轴线平行。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待检试样转动时,压辊随之转动,相对于直接将摆臂的端部接触待检试样而言,将滑动接触变为了转动接触,减小了待检试样转动所受的阻力,也避免了因滑动接触导致的表面划伤。
[0012]可选的,所述辊轮侧面和/或压辊侧面上同轴设有环形的凹槽,所有凹槽在轴向上对齐分布,所述凹槽的槽壁形成限位件。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待检试样置于凹槽中,轴向两侧通过槽壁进行限位。相对于单独增设限位结构的方案而言,本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
[0014]可选的,所述凹槽的轴向长度大于待检试样的轴向长度以形成活动间隙。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待检试样置于凹槽中时至少一个端面与槽壁留有间隙,相对于凹槽的轴向长度等于待检试样的轴向长度而言,避免了两个端面皆与槽壁接触导致的较大摩擦阻力,并且待检试样的取放也更加方便。另外,本结构中虽然待检试样在轴向上有一定的活动间隙,但由于探头尺寸较小,该活动间隙不足以使探头脱离待检工件,能够满足探头校准接触的要求。
[0016]可选的,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所述辊轮转动安装在第一支架上,所述摆臂铰接在第二支架上,所述驱动件固定在第三支架上。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辊轮、摆臂及驱动件分别安装在三个支架上,因为三者位于不同的位置,如果全部固定在同一个支架上,要求支架尺寸较大,这里分开安装可节省安装架用料,降低成本。
[0018]可选的,所述驱动件为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在固定架上。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旋转带动辊轮旋转,配合减速器等常用结构可实现对辊轮转速的控制。因为检测设备的旋转滚道采用的就是电机驱动,所以相对于采用其他类型的旋转驱动件,更利于控制。
[0020]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大直径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设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直径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设备,包括旋转滚道、轨道及探测龙门架,所述探测龙门架上设有探头,在旋转滚道轴向一侧设有前述的大直径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校准装置,所述辊轮的轴线与旋转滚道的轴线平行,两个所述辊轮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旋转滚道的
两轴线所在平面平行。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探头进行校准时,只需对应校准标准中最小长度标准制作试样,将试样放置于支撑部上,然后将龙门架沿轨道移动至待检试样的上方,下降探头进行调试即可。相对于现有制作3m左右的试样而言,大幅缩减了试样长度,降低了成本,使得大直径样管自动化无损检测校准的实施难度大幅降低。
[0022]可选的,两个所述辊轮的轴线分别与旋转滚道的两轴线重合。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辊轮间的中间位置与旋转滚道的中间位置重合,待检试样与被测工件皆支撑在该中间位置,探头进行校准时,只需沿着轨道平移即可,不需重新去找待检试样的中间位置,简化了校准步骤,提高了校准效率。
[0024]可选的,所述驱动件为旋转滚道的电机。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辊轮和旋转滚道采用同一电机驱动,省去了校准装置的驱动件,降低了设备成本。
[0026]综上所述,本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直径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校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架(1),所述固定架(1)上设有支撑机构(2)和扶正机构(3),所述支撑机构(2)包括转动安装在固定架(1)上的两个辊轮(21),两个所述辊轮(21)的轴线相互平行,两个所述辊轮(21)在轴向上设有相对轴段以形成支撑部,其中一个所述辊轮(21)连接有驱动件(22),所述扶正机构(3)包括两套扶正组件,两套所述扶正组件对称分布在支撑机构(2)的两侧,所述扶正组件能接触待检试样(8)侧面对其进行限位,所述支撑机构(2)或扶正机构(3)或固定架(1)上设有轴向限位结构,所述轴向限位结构包括分别位于支撑部轴向两侧的两个限位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直径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校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正组件包括摆臂(31),所述摆臂(31)一端铰接在固定架(1)上且铰接轴与辊轮(21)轴线平行,所述摆臂(31)的另一端用以压置在待检试样(8)侧面对其进行限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直径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校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正组件还包括压辊(32),所述压辊(32)转动安装在摆臂(31)用以限位待检试样(8)的端部,所述压辊(32)的转动轴与辊轮(21)轴线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直径棒管自动化无损检测校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轮(21)侧面和/或压辊(32)侧面上同轴设有环形的凹槽(4),所有凹槽(4)在轴向上对齐分布,所述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英豪张建卫范弘刘涛童凯朱国庆沈海红王永锋王宏亮魏志辉王晓文万策王宏良夏鹏
申请(专利权)人: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