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模块化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1672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模块建筑技术领域,具体的说铝合金模块化技术;通过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组合成模块建筑的立式框架,并利用固定在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侧壁上的托板梁构成横式框架,从而能够在现场拼接成房间的立体框架,通过一号连接组件、二号连接组件与托板梁之间的拼接能够实现对该立体结构纵向和横向上的延伸变化,从而提高了该房间框架的适用性;并通过将墙板固定在框架之间的空隙中即可完成对模块建筑的组装,且通过一号分体柱、二号分体柱以及托板梁构成的房间框架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占用大量的空间,提高了车辆的空间运输利用率以及节约成本,且通过组装房间框架的模块化建筑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模块化建筑的建造速度和现场安装速度。度和现场安装速度。度和现场安装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铝合金模块化技术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模块建筑
,具体的说是铝合金模块化技术。

技术介绍

[0002]模块化建筑作为现代社会一种新兴的建筑结构体系,是以每个房间作为一个模块单元,并在工厂中进行预制生产,在完成后由运输车辆运输至现场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成为建筑整体,从而满足生活功能需求。
[0003]目前现有技术中的模块化建筑由于其以每个房间作为一个模块单元,而房间单元为了能够满足生活功能需求,其尺寸一般大于常规车辆的运输尺寸,因此在现实中的房间模块与运输车辆之间存在极大的矛盾,而现有的房间模块在抵达现场后,通过在相邻房间模块之间增加节点,将相邻房间模块连接,而这种连接方式只是单一的进行房间模块之间的组装,其结构存在不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在现实中的房间模块与运输车辆之间存在极大的矛盾,通过在相邻房间模块之间增加节点,将相邻房间模块连接,而这种连接方式只是单一的进行房间模块之间的组装,其结构存在不稳定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铝合金模块化技术。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铝合金模块化技术,该技术涉及到以下步骤:
[0006]S1:由工厂制造装配模块建筑所需的各种组件,并在制造后利用运输车辆运输;其中组件包括连接单元、对应的钢材横梁以及螺栓等;
[0007]S2:模块建筑装配所需的组件由运输车辆运输至安装场地后,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组装;
[0008]S3:首先将连接单元及相对应的横梁固定连接,形成立体的框架结构;其中连接单元以及横梁固定连接形成的框架模块具体可以表现为框架结构A、框架结构B以及框架结构C;
[0009]S4:立体框架结构搭建好以后,在横梁上安装保温材料以实现对立体框架的保温隔热,以及在立体框架顶端安装防水铝合金板,对其进行防水处理;
[0010]S5:最后根据立体框架的结构,在立体框架上安装对应尺寸的装饰板材,从而完成对模块建筑的组装;其中装饰板分别设置在立体框架的内面与外面。
[0011]优选的,所述S3中,框架结构B与框架结构C均为框架结构A的变形,其中框架结构B为在框架结构A的基础上做纵向的延伸,而框架结构C为在框架结构A的基础上做横向的延伸。
[0012]优选的,所述连接单元由一号连接组件以及二号连接组件组成;所述一号连接组件与二号连接组件的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托板梁;所述一号连接组件由一号分体柱与二号
分体柱组成;所述一号分体柱固定连接在二号分体柱的侧壁上;所述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的前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外贴连接板;所述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的两侧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限位组块与加强筋;所述限位组块设置在加强筋的上方;所述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的底端均内套有内套连接块;所述内套连接块的底端穿孔连接在底部相邻的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内;所述外贴连接板对应固定连接在底部相邻的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内;拼接的一号连接组件在运输中能够尽量的减小占用空间,且能够利用外贴连接板与内套连接块改变一号连接组件的纵向高度,从而配合托板梁能够实现对立体结构纵向的延伸,而托板梁的尺寸为固定的,其可以通过与二号连接组件固定连接,实现对立体结构横向上的延伸。
[0013]优选的,所述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的前端侧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一号导水条;所述一号导水条的外侧壁上卡接有水槽封盖;所述一号导水条的底端连通有二号导水条;所述二号导水条固定连接在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的前端侧壁上;所述二号导水条的底端连通底部相邻的一号导水条;雨水会通过一号导水条与二号导水条流至模块建筑的底部,从而避免雨水进入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之间,导致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之间受到雨水腐蚀,造成损坏,且在一号导水条与二号导水条的外侧卡接的水槽封盖,能够进一步避免雨水经过一号导水条与二号导水条之间进入结构内部,造成结构内部腐蚀。
[0014]优选的,所述一号导水条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固定连接有弹簧卡扣;所述一号导水条的外侧设置有水槽封盖;所述水槽封盖卡接在相邻的两个一号导水条之间;水槽封盖通过其侧壁上的卡槽与一号导水条进行卡接,从而便于安装人员对水槽封盖的安装,且水槽封盖的安装能够实现对相邻一号导水条以及二号导水条之间空隙的防水作用。
[0015]优选的,所述水槽封盖的外侧壁上对应弹簧卡扣的位置开设有卡槽;相邻的所述弹簧卡扣卡接在卡槽内。
[0016]优选的,所述托板梁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模块底梁;所述模块底梁上固定连接有一号保温材料以及二号保温材料;所述二号保温材料设置在一号保温材料的外侧;顶端所述托板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水板;防水漏板,配合设置在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前端的一号导水条以及二号导水条,能够在雨水天气对该模块建筑起到有效的防水和排水作用。
[0017]优选的,所述托板梁的底端固定连接在加强筋上;所述托板梁的顶端设置在限位组块的下方;设置限位组块和加强筋能够便于安装人员安装托板梁,其中的加强筋可以根据托板梁的尺寸进行调整,具体的调整方式为工作人员利用M12螺栓改变加强筋的位置。
[0018]优选的,所述托板梁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L型板;所述L型板的另一侧固定连接在一号分体柱以及二号分体柱的侧壁上;在托板梁连接在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上时,还需要利用L型连接板将其进一步固定在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上,从而加强该房间框架的强度。
[0019]优选的,所述二号连接组件设置在相邻托板梁之间;所述一号连接组件设置在托板梁的外端;二号连接组件连接在相邻托板梁之间,用于延伸立体结构的横向长度,且立体结构的外侧均由一号连接组件进行支撑。
[0020]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21]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铝合金模块化技术,通过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组合成模块的
立式框架,并利用固定在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侧壁上的托板梁构成横式框架,从而能够在现场拼接成房间的立体框架,通过一号连接组件、二号连接组件与托板梁之间的拼接能够实现对该立体结构纵向和横向上的延伸变化,从而提高了该房间框架的适用性;并通过将墙板固定在框架之间的空隙中即可完成对模块建筑的组装,且通过一号分体柱、二号分体柱以及托板梁构成的房间框架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占用大量的空间,提高了车辆的空间运输利用率以及节约成本,且通过组装房间框架的模块化建筑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模块化建筑的建造速度和现场安装速度。
[002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铝合金模块化技术,通过设置在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前端侧壁上的一号导水条、二号导水条与水槽封盖,使得该模块化建筑能够将雨水排出,并且在相邻一号导水条之间的水槽封盖能够有效的防止雨水通过相邻一号导水条之间的缝隙进入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之间,从而避免了一号分体柱与二号分体柱受到雨水腐蚀,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该房间框架的耐用度。
附图说明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4]图1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步骤的流程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铝合金模块化技术,其特征在于:该技术涉及到以下步骤:S1:由工厂制造装配模块建筑所需的各种组件,并在制造后利用运输车辆运输;其中组件包括连接单元、对应的钢材横梁以及螺栓等;S2:模块建筑装配所需的组件由运输车辆运输至安装场地后,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组装;S3:首先将连接单元及相对应的横梁固定连接,形成立体的框架结构;其中连接单元以及横梁固定连接形成的框架模块具体可以表现为框架结构A、框架结构B以及框架结构C;S4:立体框架结构搭建好以后,在横梁上安装保温材料以实现对立体框架的保温隔热,以及在立体框架顶端安装防水铝合金板,对其进行防水处理;S5:最后根据立体框架的结构,在立体框架上安装对应尺寸的装饰板材,从而完成对模块建筑的组装;其中装饰板分别设置在立体框架的内面与外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模块化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框架结构B与框架结构C均为框架结构A的变形,其中框架结构B为在框架结构A的基础上做纵向的延伸,而框架结构C为在框架结构A的基础上做横向的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合金模块化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由一号连接组件(1)以及二号连接组件(3)组成;所述一号连接组件(1)与二号连接组件(3)的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托板梁(2);所述一号连接组件(1)由一号分体柱(11)与二号分体柱(12)组成;所述一号分体柱(11)固定连接在二号分体柱(12)的侧壁上;所述一号分体柱(11)与二号分体柱(12)的前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外贴连接板(15);所述一号分体柱(11)与二号分体柱(12)的两侧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限位组块(13)与加强筋(14);所述限位组块(13)设置在加强筋(14)的上方;所述一号分体柱(11)与二号分体柱(12)的底端均内套有内套连接块(18);所述内套连接块(18)的底端穿孔连接在底部相邻的一号分体柱(11)与二号分体柱(12)内;所述外贴连接板(15)对应固定连接在底部相邻的一号分体柱(11)与二号分体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雄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玖米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