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纳米管/氧化亚铜/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电化学传感器及制备与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1670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电化学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纳米管/氧化亚铜/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电化学传感器及制备与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导电银胶将碳纤维单丝和铜丝粘结,然后用毛细玻璃管封装,得到碳纤维丝电极;将上述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插入氯金酸溶液中进行电沉积,得到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将上述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插入到硝酸铜溶液中进行沉积,得到氧化铜/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将上述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插入到碳纳米管悬浮液中进行电沉积,得到碳纳米管/氧化亚铜/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该电极应用于制备电化学传感器,具有低检测限、高测试灵敏度、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纳米管/氧化亚铜/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电化学传感器及制备与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化学传感器
,具体涉及一种碳纳米管/氧化亚铜/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电化学传感器及制备与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的含量微小,但其肩负着调控植物生长和凋亡的重大作用。吲哚
‑3‑
乙酸是植物自身合成的内源生长素,参与了各种生理过程的调控,包括植物的生长、开花和枯萎等。采集吲哚
‑3‑
乙酸的浓度信息,对指导农作物的产量提升和品质管控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农业生产应用中,亟须设计新型的吲哚
‑3‑
乙酸传感器,以实现植物体内吲哚
‑3‑
乙酸的实时检测。
[0003]目前,对于吲哚
‑3‑
乙酸的常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质谱分析法、液相色谱法、荧光光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等。但是,上述检测方法大都是采用离体采样的方法,无法实时检测植物体内的吲哚
‑3‑
乙酸。此外,离体采样方法检测吲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纳米管/氧化亚铜/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采用导电银胶将碳纤维单丝和铜丝粘结,然后用毛细玻璃管封装,得到碳纤维丝电极;将碳纤维丝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插入氯金酸溶液中采用电流时间法进行第一次电沉积,清洗干燥,得到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将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插入到硝酸铜溶液中,采用电流时间法进行第二次电沉积,清洗干燥,得到氧化铜/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将氧化铜/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插入到碳纳米管悬浮液中,采用电流时间法进行第三次电沉积,清洗干燥,得到碳纳米管/氧化亚铜/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纳米管/氧化亚铜/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氯金酸溶液的浓度为1~5%(w/w)。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纳米管/氧化亚铜/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次电沉积的初始电位为

0.2~

1.0V,沉积时间为10~100s。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纳米管/氧化亚铜/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硝酸铜溶液的溶剂为N,N

二甲基甲酰胺,溶质包含硝酸铜、1,3,5

苯三甲酸和三乙胺盐酸盐,其中,硝酸铜、1,3,5

苯三甲酸和三乙胺盐酸盐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0.1~1%(w/w)、0.1~1%(w/w)和0.05~5%(w/w)。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纳米管/氧化亚铜/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次电沉积的初始电位为

1.0~

1.5V,沉积时间为50~200s。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纳米管/氧化亚铜/金纳米颗粒/碳纤维丝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纳米管悬浮液中,碳纳米管的浓度为0.5~2mg/mL,碳纳米管的长度为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拥兵巫彬芳徐海涛栗云鹏施玉峰周华汤新宇姚志杰邓海东兰玉彬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