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1373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形态的驱动装置是使车辆的车轴旋转的驱动装置,包括:马达;外壳,外壳收纳马达;设置于外壳的油的油路;油泵,油泵设置于外壳,并且供油路的一部分配置;滤网,滤网设置于外壳的内部,并且供油路的一部分配置。油路具有:油积存部,油积存部配置在外壳的内部,供油积存;抽吸路径,抽吸路径将油积存部与油泵相连。油泵的中心轴线即第一中心轴线在与铅垂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滤网位于抽吸路径。滤网具有:吸入口,吸入口从油积存部吸入油;排出口,排出口朝向油泵将油排出;以及过滤器,过滤器设置在滤网的内部,并且位于吸入口与排出口之间。吸入口向铅垂方向的下侧开口。排出口朝向油泵且在与铅垂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开口。向油泵且在与铅垂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开口。向油泵且在与铅垂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开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驱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装置。本申请基于2019年4月19日于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9

080354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已知一种使车辆的车轴旋转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马达;收纳马达的外壳;设置于外壳的油的油路;油泵,所述油泵设置于外壳且供油路的一部分配置;滤网,所述滤网设置于外壳的内部且供油路的一部分配置。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液压控制回路包括构成液压控制回路的一部分的润滑油发生回路。润滑油发生回路构成为包括:油泵;油滤网,当将贮存于油盘的工作油(润滑油)吸起时,油滤网捕捉工作油中的异物;第一油路,所述第一油路将油泵的第一端口与油滤网之间连通。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13947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在油泵的中心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即在油泵以横向放置的姿势设置的情况下,油路中将油从油积存部送至油泵的路径从铅垂方向朝水平方向改变朝向。因此,将油从油积存部送至油泵的路径容易构成为复杂的结构,用于设置该路径的空间容易变大。
[0005]考虑到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驱动装置,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且较小的空间设置油路中将油从油积存部送至油泵的路径。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一形态的驱动装置是使车辆的车轴旋转的驱动装置,包括:马达;外壳,所述外壳收纳所述马达;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油的油路;油泵,所述油泵设置于所述外壳,并且供所述油路的一部分配置;以及滤网,所述滤网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并且供所述油路的一部分配置。所述油路具有:油积存部,所述油积存部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供油积存;以及抽吸路径,所述抽吸路径将所述油积存部与所述油泵相连。所述油泵的中心轴线即第一中心轴线在与铅垂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所述滤网位于所述抽吸路径。所述滤网具有:吸入口,所述吸入口从所述油积存部吸入油;排出口,所述排出口朝向所述油泵将油排出;以及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置在所述滤网的内部,并且位于所述吸入口与所述排出口之间。所述吸入口向铅垂方向的下侧开口。所述排出口朝向所述油泵且在与铅垂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开口。专利技术效果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形态的驱动装置,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且较小的空间设置油路中的、将油从油积存部送至油泵的路径。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表示外壳的齿轮收纳部的内部的侧视图。并且,图2中省略了构成构件的一部分的图示。图3是将图2的Ⅲ部放大并示出的图。图4是表示图3的
Ⅳ‑Ⅳ
截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在下述说明中,在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装设于位于水平路面上的未图示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规定铅垂方向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铅垂方向。+Z侧为铅垂方向上侧,

Z侧为铅垂方向下侧。在以下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其为供驱动装置1装设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X侧为车辆的前侧,

X侧为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Y侧为车辆的左侧,

Y侧为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为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
[0010]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X侧为车辆的后侧,

X为车辆的前侧。在这种情况下,+Y侧为车辆的右侧,

Y侧为车辆的左侧。
[0011]各图适当所示的马达轴线J1沿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马达轴线J1是驱动装置1所包括的马达2的中心轴线。在以下说明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将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马达轴线J1的绕轴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还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还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
[0012]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装设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2为动力源的车辆,作为其动力源使用。
[0013]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包括马达2、减速装置4、差动装置5、外壳6、油O的油路90、油泵70、滤网10、逆变器7、逆变器壳体8。外壳6具有将马达2收纳在内部的马达收纳部81、将减速装置4以及差动装置5收纳在内部的齿轮收纳部82。也就是说,外壳6收纳马达2。齿轮收纳部82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左侧。即,齿轮收纳部82与马达收纳部81配置于在马达轴线J1的轴向(Y轴方向)上彼此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将轴向中从齿轮收纳部82朝向马达收纳部81的方向(

Y侧)称为轴向一侧,将从马达收纳部81朝向齿轮收纳部82的方向(+Y侧)称为轴向另一侧。
[0014]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2包括转子20、定子30、轴承26、27。转子20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和转子主体24。尽管省略了图示,但转子主体24具有转子芯体和固定于转子芯体的转子磁体。转子20的扭矩被传递至减速装置4。
[0015]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轴21是在内部设置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轴21设置有连通孔23。连通孔23沿径向延伸并将中空部22与轴21的外部相连。
[0016]轴21跨越外壳6的马达收纳部81和齿轮收纳部82延伸。轴21的左侧的端部位于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在轴21的左侧端部固定有减速装置4的后述第一齿轮41。轴21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被轴承26、27支承。
[0017]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开间隙相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具有定子芯体32和线圈组件33。定子芯体32固定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周面。尽管省略图示,但定子芯体32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芯背部;以及从芯背部朝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
[0018]线圈组件33安装于定子芯体32。线圈组件33具有多个线圈31。多个线圈31经由未图示的绝缘件分别安装于定子芯体32的各齿。多个线圈31在周向上排列配置。多个线圈31沿周向在整周上等间隔地配置。尽管省略图示,但线圈组件33可以具有将各线圈31捆束的捆束构件等,也可以具有使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搭接线。
[0019]线圈组件33具有从定子芯体32沿轴向突出的线圈边端33a、33b。线圈边端33a是从定子芯体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边端33b是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使车辆的车轴旋转,其特征在于,包括:马达;外壳,所述外壳收纳所述马达;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油的油路;油泵,所述油泵设置于所述外壳,并且供所述油路的一部分配置;以及滤网,所述滤网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并且供所述油路的一部分配置,所述油路具有:油积存部,所述油积存部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供油积存;以及抽吸路径,所述抽吸路径将所述油积存部与所述油泵相连,所述油泵的中心轴线即第一中心轴线在与铅垂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所述滤网位于所述抽吸路径,所述滤网具有:吸入口,所述吸入口从所述油积存部吸入油;排出口,所述排出口朝向所述油泵将油排出;以及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置在所述滤网的内部,并且位于所述吸入口与所述排出口之间,所述吸入口向铅垂方向的下侧开口,所述排出口朝向所述油泵且在与铅垂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开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装置,所述减速装置连接至所述马达;以及差动装置,所述差动装置与所述减速装置连接,并且使所述车轴绕差动轴线旋转,所述外壳具有:马达收纳部,所述马达收纳部收纳所述马达;以及齿轮收纳部,所述齿轮收纳部收纳所述减速装置以及所述差动装置,所述油积存部以及所述滤网配置于所述齿轮收纳部的底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收纳部具有:第一侧壁部,所述第一侧壁部供所述滤网安装;以及壁孔,所述壁孔在所述第一侧壁部开口,使所述滤网与所述油泵连通,所述滤网具有:排出筒,所述排出筒被插入所述壁孔,并且供所述排出口配置;以及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接触,所述第一侧壁部具有止转部,所述止转部绕所述排出筒的中心轴线即第二中心轴线与所述安装部以能够接触的方式相对。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收纳部具有:第一侧壁部,所述第一侧壁部从所述差动轴线的轴向一侧与所述差动装置相对;第二侧壁部,所述第二侧壁部从所述差动轴线的轴向另一侧与所述差动装置相对;多个螺纹构件,多个所述螺纹构件沿所述差动轴线的轴向固定所述第一侧壁部和所述第二侧壁部;以及
吸入凹部,所述吸入凹部配置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底部以及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底部中的至少任意一者且向铅垂方向的下侧凹陷,构成所述油积存部的一部分,所述差动装置具有绕所述差动轴线旋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川勇树小山崇宣福永庆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