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网格化送风的置换通风式建筑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0577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网格化送风的置换通风式建筑物,包括房体、送风系统、排风系统以及制冷制热系统,房体内布置有多个人员聚集带,送风系统包括与房体内部连通的新风送出端,新风送出端所在位置低于人员聚集带人体口鼻所在位置,排风系统包括与房体内部连通的浊气接收端,浊气接收端所在位置高于人员聚集带人体口鼻所在位置,每个人员聚集带的一侧下方布置有一个或多个新风送出端且相邻两个人员聚集带之间布置有一个或多个新风送出端,另一侧上方或正上方布置有一个或多个浊气接收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人在吸入全新风的同时,浊气以最短路径被排出,避免浊气中途经过周边其他的人,或中途发生新风和浊气混合,从而避免交叉污染。污染。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网格化送风的置换通风式建筑物


[0001]本技术属于房屋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网格化送风的置换通风式建筑物。

技术介绍

[0002]置换通风的原理是基于空气密度差形成的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降。以小于0.2m/s风速,低于室内空气温度从房间底部送风。置换通风系统应用于欧洲的高热负荷工业建筑已有40多年,1978年德国柏林的一家铸造车间首先采用了置换通风装置。近30年置换通风系统在北欧国家的非工业建筑中也逐渐流行起来,如写字楼、学校、剧院等,例如丹麦哥本哈根大剧院。在我国,清华大学对置换通风与混合通风(稀释通风)在供冷季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得出置换通风更节能;同时对置换通风不同风量下颗粒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风量对不同粒径的颗粒分部影响很大,小粒径颗粒(PM2.5)在房间上部区域浓度比较大,大粒径颗粒(PM10)在房间下部区域浓度比较大。同济大学建立气流实验室对置换通风气流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并通过改变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简要分析其对气流组织的影响,提供了评价置换通风方式舒适性的参考数据;同时也开展了置换通风和冷却顶板复合系统的分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网格化送风的置换通风式建筑物,包括房体、向所述房体内部输入新鲜空气的送风系统、将所述房体内部含有浊气的空气排出的排风系统以及制冷制热系统,所述房体内布置有多个人员聚集带,所述送风系统包括与所述房体内部连通的新风送出端和用于将所述送风系统所送新风温度调节至不高于设定温度的新风温度调节装置,所述新风送出端所在位置低于所述人员聚集带人体口鼻所在位置,所述排风系统包括与所述房体内部连通的浊气接收端,所述浊气接收端所在位置高于所述人员聚集带人体口鼻所在位置,所述制冷制热系统包括对所述房体内的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至设定温度的室内制冷制热装置和用于将所述送风系统所送新风进行制冷制热至低于所述设定温度的新风制冷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人员聚集带的一侧下方布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新风送出端且相邻两个所述人员聚集带之间布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新风送出端,另一侧上方或正上方布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浊气接收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格化送风的置换通风式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房体内被划分为沿水平方向依次交替布置的第一竖立状柱形空间和第二竖立状柱形空间,所述人员聚集带布置在所述第一竖立状柱形空间中,所述新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守恭沈景华吴捷彭旭辉田雨李东会韩冬辰田真薛朝阳李晓晗张洁徐樑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