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水蓄冷/热及流态蓄冰的中央空调系统,包括蓄水池和冰浆池,蓄水池的出水口通过控温循环水管连接控温板式换热器,控温板式换热器后端通过控温循环水管连接有若干干式风机盘管,控温板式换热器的出水口通过控温循环水管连接蓄水池的回水口,用于形成控温的供暖和供冷系统;冰浆池的出水口通过控湿循环水管连接控湿板式换热器,控湿板式换热器后端连接有新风机组,用于提供楼内新风并控制湿度,控湿板式换热器的出水口通过控湿循环水管连接冰浆池的回水口,用于形成控湿的循环新风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流态冰用于新风系统除湿,水蓄冷用于干式干式风机盘管制冷,二者相结合大大减少了各自蓄冷体积。各自蓄冷体积。各自蓄冷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水蓄冷/热及流态蓄冰的中央空调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水蓄冷/热及流态蓄冰的中央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水蓄冷技术是制冷主机低谷电时段制出3~4℃的低温水储存于水罐或水池,供白天电价高峰时段使用。缺点是由于只利用了水的显热且供回水温差小,水蓄冷的水池或者罐的体积就比较大,并且只能控温,不能控湿度。流态蓄冰技术是双工况制冷主机低谷时段运行通过3.5%的乙二醇生产冰浆,电价高峰时段使用。冰浆由于利用了潜热,体积小了很多。但缺点是整个系统设备造价偏高。蓄冷池与蓄热池共用时,由于蓄热温差远远大于蓄冷温差,一般蓄冷、蓄热项目蓄热体积要小于蓄冷三倍左右,蓄能体积有些浪费,增加土建成本。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水蓄冷/热及流态蓄冰的中央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空调系统温湿度单控且占地面积大、造价和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水蓄冷/热及流态蓄冰的中央空调系统。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水蓄冷/热及流态蓄冰的中央空调系统,包括蓄水池和冰浆池,所述蓄水池的出水口通过控温循环水管连接控温板式换热器,控温板式换热器后端通过控温循环水管连接有若干干式风机盘管,用于干式风机盘管与外界换热,控温板式换热器的出水口通过控温循环水管连接蓄水池的回水口,用于形成控温的供暖和供冷系统;
[0005]冰浆池的出水口通过控湿循环水管连接控湿板式换热器,控湿板式换热器后端连接有新风机组,用于提供楼内新风并控制湿度,控湿板式换热器的出水口通过控湿循环水管连接冰浆池的回水口,用于形成控湿的循环新风系统。
[0006]具体的是,所述蓄水池连接有电锅炉和制冷机,用于冬季电锅炉供暖或夏季制冷机供冷。
[0007]具体的是,所述蓄水池出水口与控温板式换热器的控温循环水管上安装有控温出水阀,控温板式换热器的出水管道上安装有控温水泵,用于流向干式风机盘管的水加压,控温板式换热器的回水管道上安装有控温回水阀,控温板式换热器出水口与蓄水池回水口之间的控温循环水管上安装有控温回水泵,用于控制控温循环水管内的回水压力。
[0008]具体的是,所述控温水泵和控温回水泵前后均安装有阀门,干式风机盘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的管道上均安装有干式风机盘管阀。
[0009]具体的是,所述冰浆池出水口与控湿板式换热器的控湿循环水管上安装有控湿水泵一,控湿板式换热器与新风机组之间的控湿循环水管上安装有控湿水泵二,用于控制控湿循环水管内水压力,冰浆池回水口与控湿板式换热器的控湿循环水管上安装有控湿回水
阀一,控湿板式换热器与新风机组之间回水的控湿循环水管上安装有控湿回水阀二。
[0010]具体的是,所述控湿水泵一和控湿水泵二前后均安装有阀门。
[0011]具体的是,所述新风机组上安装有表冷器。
[0012]具体的是,所述冰浆池的水内设有3.5%的乙二醇溶液。
[0013]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设计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水蓄冷/热及流态蓄冰的中央空调系统采用流态冰用于新风系统除湿,水蓄冷用于干式干式风机盘管制冷,二者相结合大大减少了各自蓄冷体积;干式干式风机盘管需要16
‑
18度高温水,与水蓄冷相结合后提高了水池可利用的最终温度,加大了温差,解决了水蓄冷体过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输配系统及制冷主机的能耗大大降低;蓄冷温差增大后,蓄冷体积接近蓄热体积,土建成本、占地面积都减少30%以上。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水蓄冷/热及流态蓄冰的中央空调系统的结构原理图。
[0016]图中:1
‑
蓄水池;2
‑
冰浆池;3
‑
控温板式换热器;4
‑
控湿板式换热器;5
‑
干式风机盘管;6
‑
新风机组;7
‑
表冷器;8
‑
控温循环水管;9
‑
控湿循环水管;10
‑
控温出水阀;11
‑
控温水泵;12
‑
控温回水泵;13
‑
干式风机盘管阀;14
‑
控温阀门;15
‑
控湿水泵一;16
‑
控湿水泵二;17
‑
控湿回水阀一;18
‑
控湿回水阀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如图1所示,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水蓄冷/热及流态蓄冰的中央空调系统,包括蓄水池1和冰浆池2,蓄水池1连接有电锅炉和制冷机,用于冬季电锅炉供暖或夏季制冷机供冷。蓄水池1的出水口通过控温循环水管8连接控温板式换热器3,控温板式换热器3后端通过控温循环水管8连接有若干干式风机盘管5,用于干式风机盘管5与外界换热,控温板式换热器3的出水口通过控温循环水管8连接蓄水池1的回水口,用于形成控温的供暖和供冷系统。
[0019]蓄水池1出水口与控温板式换热器3的控温循环水管8上安装有控温出水阀10,控温板式换热器3的出水管道上安装有控温水泵11,用于流向干式风机盘管5的水加压,控温板式换热器3的回水管道上安装有控温回水阀14,控温板式换热器3出水口与蓄水池1回水口之间的控温循环水管8上安装有控温回水泵12,用于控制控温循环水管8内的回水压力。控温水泵11和控温回水泵12前后均安装有阀门,干式风机盘管5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的管道上均安装有干式风机盘管阀13。
[0020]冰浆池2的水内设有3.5%的乙二醇溶液,用于防止水结冰并形成冰浆。冰浆池2的出水口通过控湿循环水管9连接控湿板式换热器4,控湿板式换热器4后端连接有新风机组6,用于提供楼内新风并控制湿度,新风机组6上安装有表冷器7。控湿板式换热器4的出水口通过控湿循环水管9连接冰浆池2的回水口,用于形成控湿的循环新风系统。
[0021]冰浆池2出水口与控湿板式换热器4的控湿循环水管9上安装有控湿水泵一15,控
湿板式换热器4与新风机组6之间的控湿循环水管9上安装有控湿水泵二16,用于控制控湿循环水管9内水压力,冰浆池2回水口与控湿板式换热器4的控湿循环水管9上安装有控湿回水阀一17,控湿板式换热器4与新风机组6之间回水的控湿循环水管9上安装有控湿回水阀二18。控湿水泵一15和控湿水泵二16前后均安装有阀门。
[0022]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新风系统需要7度的冷水除湿,干式干式风机盘管5降温则仅需要16
‑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水蓄冷/热及流态蓄冰的中央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池和冰浆池,所述蓄水池的出水口通过控温循环水管连接控温板式换热器,控温板式换热器后端通过控温循环水管连接有若干干式风机盘管,用于干式风机盘管与外界换热,控温板式换热器的出水口通过控温循环水管连接蓄水池的回水口,用于形成控温的供暖和供冷系统;冰浆池的出水口通过控湿循环水管连接控湿板式换热器,控湿板式换热器后端连接有新风机组,用于提供楼内新风并控制湿度,控湿板式换热器的出水口通过控湿循环水管连接冰浆池的回水口,用于形成控湿的循环新风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水蓄冷/热及流态蓄冰的中央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连接有电锅炉和制冷机,用于冬季电锅炉供暖或夏季制冷机供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水蓄冷/热及流态蓄冰的中央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出水口与控温板式换热器的控温循环水管上安装有控温出水阀,控温板式换热器的出水管道上安装有控温水泵,用于流向干式风机盘管的水加压,控温板式换热器的回水管道上安装有控温回水阀,控温板式换热器出水口与蓄水池回水口之间的控温循环水管上安装有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天瑞,张加胜,杨俊昌,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唐瑞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