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水域环境微生物治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0433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河道治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河道水域环境微生物治理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下方连接有罐体,所述罐体的内部连接有轴杆,所述轴杆的一端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轴杆的另一端连接有螺旋叶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罐体、微生物菌种箱、第一电机、螺旋叶片和轴杆,河水累计到一定高度后,触发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将获得的电信号传输至信号接收器,由信号接收器将电信号传输至单片机内部进行运算处理,通过单片机控制第一电机进行工作,带动螺旋叶片和轴杆进行旋转,同时打开微生物菌种箱,使微生物菌种沿软管进入罐体内部,实现河水中的微生物与微生物菌种充分混合,有利于提高河水中的微生物的降解效率。提高河水中的微生物的降解效率。提高河水中的微生物的降解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水域环境微生物治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河道治理
,具体是一种河道水域环境微生物治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环境质量问题日趋严峻,在我国大部分河道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胶体等污染物较多,已经直接影响城市居民健康和城市生态安全,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给工业、农业、渔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大多采用直接投放微生物菌种,来对河道污染物进行降解处理。
[0003]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微生物治理装置,但是这些微生物治理装置普遍存在着,普遍多靠工作人员人工直接投放,不仅存在微生物菌种与微生物混合不充分,降解效率较低的情况,且费时费力,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河道水域环境微生物治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水域环境微生物治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河道水域环境微生物治理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底座的下方靠近第二凹槽的位置连接有罐体,所述罐体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部连接有轴杆,所述轴杆的一端位于罐体的下方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轴杆的另一端外侧连接有螺旋叶片,所述罐体的内部靠近第一通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罐体的外侧靠近第二通孔的位置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内部连接有不锈钢防水电磁阀,所述罐体的内侧靠近第二凹槽的位置连接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内部分别连接有单片机和信号接收器,所述排水管的内侧远离防护罩的位置连接有液位传感器。
[000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的下方靠近罐体的两侧连接有一组箱体,一组所述箱体的内部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内部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内部输出轴的一端连接有桨叶。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的内部靠近第二凹槽的位置开设有四个导流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连接有滤网,所述底座的上方靠近导流槽的位置连接有微生物菌种箱,所述微生物菌种箱的一侧连接有软管。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的内部靠近导流槽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对应连接有一组电动伸缩杆,至于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有挡板。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通过电路与单片机电性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挡板的位置与第二凹槽的位置相对应。
[00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和罐体采用的均是一种聚丙烯材质的构件。
[00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滤网内部滤孔直径尺寸设置为1CM。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通过罐体、微生物菌种箱、第一电机、螺旋叶片和轴杆,河水沿滤网进入罐体内部,河水累计到一定高度后,触发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将获得的电信号传输至信号接收器,由信号接收器将电信号传输至单片机内部进行运算处理,通过单片机控制第一电机进行工作,带动螺旋叶片和轴杆进行旋转,同时打开微生物菌种箱,使微生物菌种沿软管进入罐体内部,通过螺旋叶片的充分搅拌,实现河水中的微生物与微生物菌种充分混合,有利于提高河水中的微生物的降解效率。
[0016]2、通过桨叶和第二电机,地面工作人员通过遥控操纵开启第二电机,带动桨叶进行旋转,推动底座在水面上进行滑行,带动整个治理装置进行移动,使此装置使用更加便捷,解决了使用过程中,费时费力,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的问题。
[0017]3、通过电动伸缩杆和挡板,当罐体内部的河水累计到一定高度后,液位传感器检测到水位高度达到预设的触发高度值,则控制两侧的电动伸缩杆进行工作,使两个挡板相向移动,使挡板将第二凹槽完全遮挡,有利于避免河水源源不断流入罐体内部,对微生物菌种进行稀释,降低降解效率。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一种河道水域环境微生物治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一种河道水域环境微生物治理装置中罐体的侧面剖视图;
[0020]图3为一种河道水域环境微生物治理装置中底座的侧面剖视图。
[0021]图中:1、滤网;2、软管;3、微生物菌种箱;4、底座;41、第一凹槽;42、第二凹槽;5、导流槽;6、罐体;61、第一通孔;62、第二通孔;7、第一电机;8、箱体;9、液位传感器;10、螺旋叶片;11、轴杆;12、防护罩;13、单片机;14、信号接收器;15、不锈钢防水电磁阀;16、排水管;17、电动伸缩杆;18、桨叶;19、第二电机;20、挡板; 21、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河道水域环境微生物治理装置,包括底座 4,底座4的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第二凹槽42,底座4的下方靠近第二凹槽42的位置连接有罐体6,罐体6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孔61,第一通孔61的内部连接有轴杆11,轴杆11 的一端位于罐体6的下方连接有第一电机7,轴杆11的另一端外侧连接有螺旋叶片10,罐体6的内部靠近第一通孔61的位置开设有第二通孔62,罐体6的外侧靠近第二通孔62 的位置连接有排水管16,排水管16的内部连接有不锈钢防水电磁阀15,罐体6的内侧靠近第二凹槽42的位置连接有防护罩12,防护罩12的内部分别连接有单片机13和信号接收器14,排水管16的内侧远离防护罩12的位置连接有液位传感器9,液位传感器9的型号为QDY30A

JX型,信号接收器14型号为KR20TE型,单片机13型号为STM32型。
[0023]在图1和图3中:底座4的下方靠近罐体6的两侧连接有一组箱体8,一组箱体8的内部连接有支撑架21,支撑架21的内部连接有第二电机19,第二电机19内部输出轴的一端连
接有桨叶18,地面工作人员通过遥控将信号传递到信号接收器14,由信号接收器 14将电信号传输至单片机13内部进行运算处理,然后通过单片机13开启第二电机19,带动桨叶18进行旋转,推动底座4在水面上进行滑行,带动整个治理装置进行移动。
[0024]在图1中:底座4的内部靠近第二凹槽42的位置开设有四个导流槽5,第二凹槽42 的内部连接有滤网1,底座4的上方靠近导流槽5的位置连接有微生物菌种箱3,微生物菌种箱3的一侧连接有软管2,使河水沿四个导流槽5进入滤网1内部,然后透过滤网1 进入罐体6内部。
[0025]在图3中:底座4的内部靠近导流槽5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凹槽41,第一凹槽41的内部对应连接有一组电动伸缩杆17,至于电动伸缩杆17的一端连接有挡板20,当罐体6内部的河水累计到一定高度后,液位传感器9检测到水位高度达到预设的触发高度值,则控制两侧的电动伸缩杆17进行工作,使两个挡板20相向移动,使挡板20将第二凹槽42完全遮挡,有利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水域环境微生物治理装置,包括底座(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4)的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第二凹槽(42),所述底座(4)的下方靠近第二凹槽(42)的位置连接有罐体(6),所述罐体(6)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孔(61),所述第一通孔(61)的内部连接有轴杆(11),所述轴杆(11)的一端位于罐体(6)的下方连接有第一电机(7),所述轴杆(11)的另一端外侧连接有螺旋叶片(10),所述罐体(6)的内部靠近第一通孔(61)的位置开设有第二通孔(62),所述罐体(6)的外侧靠近第二通孔(62)的位置连接有排水管(16),所述排水管(16)的内部连接有不锈钢防水电磁阀(15),所述罐体(6)的内侧靠近第二凹槽(42)的位置连接有防护罩(12),所述防护罩(12)的内部分别连接有单片机(13)和信号接收器(14),所述排水管(16)的内侧远离防护罩(12)的位置连接有液位传感器(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水域环境微生物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4)的下方靠近罐体(6)的两侧连接有一组箱体(8),一组所述箱体(8)的内部连接有支撑架(21),所述支撑架(21)的内部连接有第二电机(19),所述第二电机(19)内部输出轴的一端连接有桨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莉李杰
申请(专利权)人:青海绿道环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