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用集成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0367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用集成控制器,包括电容组件、双层冷却装置、半导体模块、驱动控制板、直流转接母排和三相磁环输出组件,电容组件、双层冷却装置、半导体模块、驱动控制板和三相磁环输出组件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直流转接母排的输入端与电容组件的输出端电气连接,直流转接母排的输出端与半导体模块的输入端电气连接,三相磁环输出组件与半导体模块电气连接,半导体模块与驱动控制板电气连接;双层冷却装置的上侧形成上腔体;下侧形成下腔体,上腔体连通下腔体,半导体模块安装在上腔体上,下腔体的下侧连接电容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集成度高、散热性能好、结构紧凑、可靠性高、可拓展性强等优点。可拓展性强等优点。可拓展性强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汽车用集成控制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用控制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用集成控制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新能源汽车用电机控制器通常由直流输入组件、薄膜电容、带pinfin针的半导体模块、驱动板、控制板、散热装置、转接极板、三相磁环输出组件等零部件通过螺栓相互固定连接在一起,这种结构零部件过于分散,集成度低。
[0003]同时在传统的电机控制器结构中,冷却结构一般为在带pinfin针的半导体模块的下方箱体底面设计一个水槽,水槽两端连接着进冷却装置出水口,薄膜电容和直流输入组件平铺在底面。这种散热结构只能对半导体模块进行单独散热,对于内部的薄膜电容等其他发热元件很难实现全面散热。由于薄膜电容通常采用PPS塑料作为壳体灌封电容芯子包装而成,不利于热量的快速传导和散发,在一切恶劣工况情况下甚至可能会出现过热爆炸的现象。
[0004]这种不能有效地利用散热装置解决温升问题,也限制了控制器功率密度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集成度高、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用集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容组件、双层冷却装置(2)、半导体模块(3)、驱动控制板(4)、直流转接母排(5)和三相磁环输出组件(6),所述电容组件、双层冷却装置(2)、半导体模块(3)、驱动控制板(4)和三相磁环输出组件(6)自下而上依次连接,所述直流转接母排(5)的输入端与所述电容组件的输出端电气连接,所述直流转接母排(5)的输出端与所述半导体模块(3)的输入端电气连接,所述三相磁环输出组件(6)与所述半导体模块(3)电气连接,所述半导体模块(3)与所述驱动控制板(4)电气连接;所述双层冷却装置(2)包括冷却装置壳体(21)和冷却装置针板(22),所述冷却装置壳体(21)上侧为内凹结构,形成上腔体(215);所述冷却装置壳体(21)的下侧为内凹结构,并连接所述冷却装置针板(22),形成下腔体(211),所述双层冷却装置(2)设有冷却装置进水口(214)和冷却装置出水口(221),所述冷却装置进水口(214)和冷却装置出水口(221)均连接所述下腔体(211),所述冷却装置壳体(21)还设有连通所述上腔体(215)和下腔体(211)的通孔(212);所述半导体模块(3)安装在所述上腔体(215)上,所述冷却装置针板(22)的下侧连接所述电容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用集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针板(22)连接所述冷却装置壳体(21)的一侧设有多个圆柱形pin针(22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用集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进水口(214)设置在所述冷却装置壳体(21)上,所述冷却装置壳体(21)的下侧还连接有第一导流筋板(213),所述冷却装置出水口(221)设置在所述冷却装置针板(22)上,所述冷却装置针板(22)设有所述冷却装置出水口(221)的一端还连接有多个第二导流筋板(22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用集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组件为铝制电容(1),该铝制电容(1)的壳体设有铝制电容进水口(13)、铝制电容出水口(14)、铝制电容输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登峰陈雷周诗君孙臣玉温小伟刘超涂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