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9657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所述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包括:第一转化器;第一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一热回收装置与所述第一转化器的出口连通;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转化器的出口连通且所述第一热回收装置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并联;第二转化器,所述第二转化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一热回收装置和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第二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二热回收装置与所述第二转化器的出口连通;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第二转化器的出口连通且所述第二热回收装置与所述第四换热器并联后与第一吸收塔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具有烟气阻力小、运行成本低等优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的高浓度转化制酸技术,采用“非衡态”高浓度转化技术,但其烟气阻力较大,风机电耗较高,导致系统整体运行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该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具有烟气阻力小、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所述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包括:第一转化器;第一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一热回收装置与所述第一转化器的出口连通;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转化器的出口连通且所述第一热回收装置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并联;第二转化器,所述第二转化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一热回收装置和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第二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二热回收装置与所述第二转化器的出口连通;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第二转化器的出口连通且所述第二热回收装置与所述第四换热器并联后与第一吸收塔连通。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具有烟气阻力小、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0006]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还包括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一调节阀连接在所述第一热回收装置的出口处。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还包括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处。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还包括第三调节阀,所述第三调节阀连接在所述第二热回收装置的出口处。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还包括第四调节阀,所述第四调节阀连接在所述第四换热器的出口处。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还包括第一主管、第二主管、第三主管、第四主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和第四支管,所述第一主管的进口与所述第一转化器的出口相连,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均与所述第一主管的出口相连,所述第二主管的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的出口相连,所述第二主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转化器的进口相连,所述第二转化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三主管的进口
相连,所述第三主管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三支管和所述第四支管的进口相连,所述第三支管和所述第四支管的出口均与所述第四主管的进口相连,所述第四主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吸收塔相连,其中,所述第一热回收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一支管上,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在所述第二支管上,所述第二热回收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三支管上,所述第四换热器连接在所述第四支管上。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分别与所述第二转化器和所述第四换热器连通。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分别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五换热器以及第二转化器连通。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还包括第五换热器,所述第五换热器分别与第二吸收塔、第二转化器和第三换热器连通。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热回收装置和所述第二热回收装置为余热锅炉或过热器。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1、第一转化器10、第一热回收装置20、第一调节阀21、第一换热器30、第二调节阀31、第二转化器40、第二热回收装置50、第三调节阀51、第四换热器60、第四调节阀61、第二换热器70、第三换热器80、第五换热器90、第一主管101、第二主管102、第三主管103、第四主管104、第一支管111、第二支管112、第三支管113、第四支管114、第一吸收塔2、第二吸收塔3、风机4。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申请是基于技术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
[0020]新建大型铜冶炼多采用的“闪速熔炼+闪速吹炼”工艺、“侧吹熔炼+炼吹”工艺,冶炼工艺烟气稳定,波动小,二氧化硫浓度高,制酸装置中高浓度转化技术逐步推广。
[0021]“非衡态”高浓度转化技术作为一种高浓度转化制酸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该工艺相较于常规浓度转化工艺,烟气量减少了33%,转化余热回收量提高了41%,在维持热平衡的基础上,多余反应热被两台余热锅炉或过热器回收,产出饱和蒸汽或者过热蒸汽。
[0022]目前运行的“非衡态”高浓度转化工艺均采用
“ⅣⅡ‑ⅤⅢⅠ”
换热流程,其中1号余热锅炉串联在I热交换器之后,2号余热锅炉串联在IV热交换器之后。正常运行时,“非衡态”转化器出口来的烟气先经过I热交换器管程后,进入1号余热锅炉进行余热回收,再进入主转化器进行转化;第4层转化出来烟气经过IV热交换器管程后,进入2号余热锅炉进行余热回收,再进入吸收塔进行吸收。
[0023]“非衡态”高浓度转化工艺正常设计工况下,一吸塔出来的工艺烟气经过

、Ⅲ热
交换热后已经达到第五层转化所需起燃温度,I热交基本不用换热,III热交壳程至I热交烟气全部走I热交旁路。转化一层出口高温烟气经过I热交换热管走管程,不换热进入1号余热锅炉进行余热回收,这个过程中烟气必须全部经过I热交换热管程,浪费风机压头,增加系统运行电耗。
[0024]正常设计工况下,从风机出来的工艺烟气经过IV、II热交壳程被第二、四层反应后烟气加热后进入转化一层进行反应;转化四层出口烟气经过IV热交换热量后,仍需IV热交后串联的2号余热锅炉回收余热,才能将烟气温度降至进入一吸塔所需温度,在这个换热及热回收过程中全部烟气必须经过IV热交管程,才能进入2号余热锅炉,浪费风机压头,增加系统运行电耗。
[002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转化器;第一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一热回收装置与所述第一转化器的出口连通;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转化器的出口连通且所述第一热回收装置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并联;第二转化器,所述第二转化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一热回收装置和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第二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二热回收装置与所述第二转化器的出口连通;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第二转化器的出口连通且所述第二热回收装置与所述第四换热器并联后与第一吸收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一调节阀连接在所述第一热回收装置的出口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调节阀,所述第三调节阀连接在所述第二热回收装置的出口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调节阀,所述第四调节阀连接在所述第四换热器的出口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并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主管、第二主管、第三主管、第四主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和第四支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瑞郭智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瑞林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