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直径密封圈装配装置及其装配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7094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直径密封圈装配装置及其装配方法,属于非标自动化装配的技术领域。包括:本体,其顶部自上而下形成有至少一个收容部;所述收容部内至少设置有张紧机构、转移机构和脱料机构;其中,所述张紧机构被设置为将原密封圈扩撑到预定大小后得到撑开后的密封圈,转移机构将撑开后的密封圈以套接的形式悬挂在收容部的收容口处,脱料机构用于将悬挂的撑开后的密封圈装配在产品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大直径密封圈装配装置兼容性较强且自动化程度高的,并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了大直径密封圈自动装配以及自动化装配前后序衔接的行业难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直径密封圈装配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非标自动化装配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大直径密封圈装配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自动化装配行业内小直径的密封圈整体形状较为稳定,可以采取自动设备筛选,通过机械夹爪自动抓取套用,成功应用在自动化装配方向的较多。但是对于较大直径的密封圈自动装配显得较为困难,尤其在密封圈容易变形,无法直接筛选抓取的情况下,应用在自动化装配行业显得尤为困难。
[0003]在实际生产装配过程中,密封圈装配工序往往是穿插在整个工艺装配的中间工序,如果该处采用人工装配,则前后序需要增加自动化装配的话,则生产线自动化装配连贯性不好,达不到自动装配线的要求;再者人工装配密封圈工作量较为简单且单一,对于工人的工作情况不饱和,企业老板会采取减少前后序自动化装配的设备来增加人工作业内容。如此一来限制了工厂生产装配的自动化程度,也限制了各行业的智能制造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如何解决这单点自动化装配的困难可帮助企业实现自动化装配提供了可能性。一种大直径密封圈装配对生产自动化装配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特别在需要批量装配的情况下。工厂自动化程度提高对于企业可实现用工数量减少,提升生产装配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优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大直径密封圈装配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大直径密封圈装配装置,包括:本体,其顶部自上而下形成有至少一个收容部;所述收容部内至少设置有张紧机构、转移机构和脱料机构;其中,所述张紧机构被设置为将原密封圈扩撑到预定大小后得到撑开后的密封圈,转移机构将撑开后的密封圈以套接的形式悬挂在收容部的收容口处,脱料机构用于将悬挂的撑开后的密封圈装配在产品上。
[0006]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张紧机构包括:张紧动力源,设于所述收容部内;伸缩件,传动连接于所述张紧动力源;所述伸缩件的外壁具有若干个沿径向向外延伸预定厚度的凸起部;弹性件,安装于所述本体上且位于收容口处;张紧件,连接于所述弹性件;所述张紧件背离弹性件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凸起部相适配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顶部设置有台阶,且所述台阶的顶端高于所述限位部的上表面。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当张紧动力源处于回缩状态时,伸缩件位于张紧
件的下方,弹性件为正常长度,张紧件处于聚拢状态;反之,当张紧动力源处于顶出状态时,伸缩件与张紧件相抵,弹性件压缩,张紧件处于撑开状态。
[0008]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的外侧面至伸缩件之间的距离从下至上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形成第一倾斜面;所述限位部的内侧面至张紧件之间的距离从下至上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形成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相适配。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受力均匀,且将伸缩件缓慢外推,实现对密封圈的缓慢撑开。
[0010]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转移机构包括:转移动力源,设于所述收容部内;转移环,传动连接于所述转移动力源;所述转移环的顶部具体若干个用于套接撑开后的密封圈的插齿;在转移动力源的作用下,插齿插入撑开后的密封圈的内侧。
[0011]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插齿的内壁设置有向外凸起的顶升块;在转移动力源的作用下,顶升块上表面所在的最高位置高于张紧机构的最高点。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后期放置产品时,避免因产品的位置过低造成伸缩件无法正常恢复至初始状态。
[0013]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脱料机构包括:脱料动力源,设于所述收容部内;脱料环,传动连接于所述脱料动力源;所述脱料环的顶部设置有若干个向上延伸预定高度的脱料件,所述脱料件的顶端具有将撑开后的密封圈顶起的脱料台;所述脱料台为向内延伸预定宽度的凸起。
[0014]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底座,其上表面的边缘处垂直固定有至少两组支撑立柱;面板,其底面与所述支撑立柱固定连接;所述面板的顶部自上而下形成一个柱状槽体;所述收容部是由底座、至少两组支撑立柱以及面板构成的收容空间;还包括:环绕在支撑立柱外侧的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嵌入与面板、底座构成密封连接。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围包覆的防护罩可以作为周边结构安全防护,同样有防止环境异物掉入而引起的卡死情况。防护罩上端也有较为严密的防护,不仅不影响装配的实际使用,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上部运动机构的安全。使得设备不仅满足自动化使用,同样也适合人工组装使用。
[0016]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气转接单元,安装于所述本体上;所述电气转接单元用于分别控制所述张紧机构、转移机构和脱料机构。
[0017]使用如上所述的大直径密封圈装配装置的装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装置全部设置为初始状态:张紧机构、转移机构和脱料机构中的张紧动力源、转移动力源及脱料动力源均处于回缩的状态;步骤2、利用张紧机构将原密封圈撑开得到撑开后的密封圈;具体包括:步骤201、将原密封圈放置在张紧机构中的张紧件上,并通过每个张紧件上的台阶套住;步骤202、张紧动力源驱动伸缩件向上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伸缩件上的凸起部推动张紧件,使得张紧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均匀向四个方向扩展伸缩,此时靠张紧件的套接
拉动密封圈,使密封圈撑开张紧呈撑开后的密封圈;步骤3、利用转移机构将撑开后的密封圈套接从张紧机构上转移并套接在转移机构上,张紧机构恢复初始状态;具体包括:步骤301、转移动力源驱动转移换向上移动,并使得转移环上的插齿嵌入撑开后密封圈的内圈;步骤302、张紧动力源缩回,带动伸缩件下移;张紧件失去伸缩件的斜向力,再通过弹性件的弹力回缩,使的此时张紧件收缩至转移环的内侧,撑开后的密封圈的支撑面低于转移环位置,并高于顶升块;撑开后的密封圈收缩成功套在转移环上;步骤303、将待装配的产品夹取到转移环的内侧放置在顶升块上;步骤4、利用脱料机构使转移机构上的撑开后的密封圈从转移机构上脱离并套接在产品上;具体表现为:步骤401、脱料动力源驱动脱料环上升,直至脱料台将套在转移环上的撑开后的密封圈顶起,并脱离转移环,撑开后的密封圈自动回缩装配在产品上;装配有密封圈的产品被取走;步骤402、脱料动力源和转移动力源回缩,装置恢复至初始状态;步骤5、重复步骤1至4。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大直径密封圈装配装置兼容性较强且自动化程度高的,并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了大直径密封圈自动装配以及自动化装配前后序衔接的行业难点。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大直径密封圈装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大直径外密封圈装配装置除去外部防护罩的轴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大直径密封圈装配装置的俯视图。
[0022]图4为大直径外密封圈装配装置的半剖示意图。
[0023]图5为伸缩件和张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脱料环和转移环的结构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直径密封圈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其顶部自上而下形成有至少一个收容部;所述收容部内至少设置有张紧机构、转移机构和脱料机构;其中,所述张紧机构被设置为将原密封圈扩撑到预定大小后得到撑开后的密封圈,转移机构将撑开后的密封圈以套接的形式悬挂在收容部的收容口处,脱料机构用于将悬挂的撑开后的密封圈装配在产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直径密封圈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机构包括:张紧动力源,设于所述收容部内;伸缩件,传动连接于所述张紧动力源;所述伸缩件的外壁具有若干个沿径向向外延伸预定厚度的凸起部;弹性件,安装于所述本体上且位于收容口处;张紧件,连接于所述弹性件;所述张紧件背离弹性件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凸起部相适配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顶部设置有台阶,且所述台阶的顶端高于所述限位部的上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直径密封圈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外侧面至伸缩件之间的距离从下至上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形成第一倾斜面;所述限位部的内侧面至张紧件之间的距离从下至上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形成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相适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直径密封圈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机构包括:转移动力源,设于所述收容部内;转移环,传动连接于所述转移动力源;所述转移环的顶部具体若干个用于套接撑开后的密封圈的插齿;在转移动力源的作用下,插齿插入撑开后的密封圈的内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大直径密封圈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齿的内壁设置有向外凸起的顶升块;在转移动力源的作用下,顶升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翔李松高卢翠林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尚景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