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5004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包括:空腹型钢束,包括多个腹板和相对设置的两受力型钢构件,受力型钢构件竖向设置且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两受力型钢构件的两侧之间分别连接有多个腹板,多个腹板沿受力型钢构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及素混凝土,包覆于两个受力型钢构件和多个腹板以固结形成固结体,空腹型钢束的外侧的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建筑工程中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有:受力体系差,尤其是节点受力、抗震性能不足,高度因此受限;只能采用预制墙板、楼板及楼梯板等构件,基本上是为了装配而装配,竖向受力体系尚不完善,限制了装配式的发展和推广;套筒注浆不能保证连接密实,成为极大的隐患;现有的钢混组合结构体系加工复杂、现场连接复杂;需要防火涂料、造价偏高;工期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以解决现有建筑工程中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存在的受力体系差,尤其是节点受力、抗震性能不足以及钢混组合结构体系中需要防火涂料、工期长、造价高及不易装修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包括:
[0005]空腹型钢束,包括多个腹板和相对设置的两个受力型钢构件,所述受力型钢构件竖向设置,所述受力型钢构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相邻的两所述受力型钢构件的第一侧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所述受力型钢构件的第二侧之间分别连接有多个所述腹板,多个所述腹板沿所述受力型钢构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及素混凝土,包覆于两所述受力型钢构件和多个所述腹板以固结形成固结体,所述空腹型钢束的外侧的素混凝土厚度为20

50mm,所述受力型钢构件的两端分别延伸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伸至所述固结体的外部。
[0006]进一步的,所述受力型钢构件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形成有翼缘板,所述腹板连接于相邻的两所述受力型钢构件的翼缘板之间。
[0007]进一步的,所述受力型钢构件为等翼缘宽度的H钢、不等翼缘宽度的H钢、带横向加劲肋和纵向加劲肋的H钢中的任意一种
[0008]进一步的,所述空腹型钢束的外侧的素混凝土厚度为25mm。
[000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的长度为300mm~500mm。
[0010]进一步的,所述空腹型钢束的外侧包覆有防开裂钢丝网,所述素混凝土包覆于所述钢丝网。
[0011]进一步的,所述固结体的内部形成有竖向设置的二次浇筑通孔,所述二次浇筑通孔位于所述空腹型钢束的内侧。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通过受力型钢构件和其两侧的腹板形成内部镂空的空腹型钢束,型钢束完全替代钢筋。由于多个腹板间隔设置形成连通空腹型钢束的内侧和外侧的间隙,在空腹型钢束浇筑包覆素混凝土后形成固结体,固结体未被空腹型钢束断隔,所以素混凝土固结体的整体性好,无需设置额外的钢筋以提高固结体的强度,使得空腹型钢束的外侧的素混凝土厚度较小。本技术的
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的空腹型钢束与素混凝土协同配合以提高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的承载力及抗震性能,受力型钢构件的连接部能快速安装连接,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001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的俯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腹型钢束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二次浇筑孔的设置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受力型钢构件为H型钢带加劲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受力型钢构件为槽钢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受力型钢构件为H型钢且H型钢的翼缘板伸至素混凝土的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受力型钢构件为H型钢带加劲肋且H型钢的翼缘板及加劲肋伸至素混凝土的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技术,而非对该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技术相关的部分。
[00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24]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包括:空腹型钢束1和素混凝土。
[0025]具体的,空腹型钢束1包括多个腹板12和两根受力型钢构件11。每一根受力型钢构件11竖向设置,并且,两根受力型钢构件相对设置。其中,受力型钢构件11具有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以及在其厚度方向上的第三侧和第四侧。两根受力型钢构件的第三侧相对设置。相邻的两受力型钢构件11的第一侧之间连接有多个腹板12。两受力型钢构件11的第二侧之间连接有多个腹板12。受力型钢构件的每一侧(即受力型钢构件的第一侧或第二侧)的多个腹板12沿受力型钢构件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0026]素混凝土包覆于两根受力型钢构件11和多个腹板12以固结形成固结体2。受力型钢构件11的两端分别延伸形成连接部111。连接部111伸至固结体2的外部。空腹型钢束的外侧的素混凝土厚度为20

50mm。较佳的,空腹型钢束的外侧的素混凝土厚度为25mm。
[0027]本技术的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通过受力型钢构件和其两侧的腹板形成内部镂空的空腹型钢束,型钢束完全替代钢筋。由于多个腹板间隔设置形成连通空腹型钢束的内侧和外侧的间隙,在空腹型钢束浇筑包覆素混凝土后形成固结体,固结体未被空腹型钢束断隔,所以素混凝土固结体的整体性好,无需设置额外的钢筋以提高固结体的强度,使得空腹型钢束的外侧的素混凝土厚度较小。本技术的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的空
腹型钢束与素混凝土协同配合以提高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的承载力及抗震性能,受力型钢构件的连接部能快速安装连接,提高了施工效率。
[0028]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固结体的内部形成有竖向设置的二次浇筑通孔20。二次浇筑通孔位于空腹型钢束的内侧,二次浇筑通孔的直径为100mm左右。本技术的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的固结体的内部预留的二次浇筑通孔,解决了现场对接后采用各种套筒注浆不能保证浇筑密实的问题。
[0029]此外,本技术的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不同于传统型钢混凝土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0030]一、传统型钢混凝土柱内的型钢构件为实腹式钢构件,而本技术的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采用空腹型钢束。
[0031]二、传统型钢混凝土柱的型钢构件外侧的保护层按照《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的要求≥120mm,而本技术的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在采用空腹型钢束后,空腹型钢束外侧的保护层的厚度仅20

50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腹型钢束,包括多个腹板和相对设置的两个受力型钢构件,所述受力型钢构件竖向设置,所述受力型钢构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相邻的两所述受力型钢构件的第一侧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所述受力型钢构件的第二侧之间分别连接有多个所述腹板,多个所述腹板沿所述受力型钢构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及素混凝土,包覆于两所述受力型钢构件和多个所述腹板以固结形成固结体,所述空腹型钢束的外侧的素混凝土厚度为20

50mm,所述受力型钢构件的两端分别延伸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伸至所述固结体的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钢束混凝土组合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型钢构件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形成有翼缘板,所述腹板连接于相邻的两所述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公荣钮叶新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金构智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