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开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4365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19: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开启装置,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螺接固定,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形成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中设有上转动板和下转动板,所述内腔内固定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上转动板和下转动板,所述上转动板内翻通过传动组件带动下转动板外翻形成开口。动板外翻形成开口。动板外翻形成开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开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开启装置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新型开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的门柜基本上都是通过门柜把手实现开合,而柜门把手往往是凸显在门柜表面即影响美观又不安全,而市面上出现一种可隐藏式的开启装置,而这种开启装置结构太复杂,上述开合装置在打开后往往会出现无法闭合的情况,因此设计一款可隐藏式且结构简单的开启装置十分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隐藏式且结构简单的新型开启装置。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这种新型开启装置,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螺接固定,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形成内腔,所述上壳体中设有上转动板和下转动板,所述内腔内固定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上转动板和下转动板,所述上转动板内翻通过传动组件带动下转动板外翻形成开口。
[0006]进一步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连杆、固定架、转动轴和复位弹簧,所述上转动板两端皆通过第一连接板与第一转动轴固定,所述第一转动轴与第一固定架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架内设有第一转杆,所述下转动板两端通过第二连接板与第二转动轴固定,所述的第二转动轴外端一体化固定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内设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分别与所述连杆的前端和后端铰接,所述复位弹簧套在所述第一转动轴外端,所述复位弹簧的前后两端分别延伸出第一复位条和第二复位条,所述第一复位条与上转动板抵触,所述第二复位条与下壳体抵触。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皆架设在架板上,所述架板上端设有用于放置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的放置槽。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与放置槽的连接处皆设有缓冲组件。
[0009]进一步的,所述缓冲组件为缓震胶,所述缓震胶涂在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与放置槽的连接处。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1]通过设置传动组件,上转动板内翻通过传动组件的带动下转动板外翻,形成开口使用者即可拉伸,而通过传动组件内的复位弹簧,在上传动板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上转动板和下转动板被复位弹簧带动自动复位闭合开口,避免出现使用者误碰而受伤。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的剖视图。
[0014]附图标记:1、上壳体;10、上转动板;100、第一连接板;101、复位弹簧;102、第一转动轴;103、架板;104、第一固定架;1040、第一转杆;105、连杆;11、下转动板;110、第二固定架;1100、第二转杆;111、第二转动轴;112、第二连接板;12、螺接柱;120、螺纹槽;2、下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0016]参照图1至2所示,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使用者通过将上转动板10向内腔翻转,通过传动组件带动下转动板11外翻,形成开口,供使用者向外拉伸,在使用者放开时,通过传动组件内的复位弹簧101,带动上转动板10和下转动板11一起复位,上转动板10和下转动板11闭合。
[0017]这种新型开启装置,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壳体1和下壳体2螺接固定,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形成内腔,上壳体1中设有上转动板10和下转动板11,内腔内固定有传动组件,传动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上转动板10和下转动板11,上转动板10内翻通过传动组件带动下转动板11外翻形成开口。
[0018]参照图2所示,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传动组件包括连杆105、固定架、转动轴和复位弹簧101,上转动板10两端皆通过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一转动轴102固定,第一转动轴102与第一固定架104一体化设置,第一固定架104内设有第一转杆,下转动板11两端通过第二连接板112与第二转动轴111固定,的第二转动轴111外端一体化固定第二固定架110,第二固定架110内设有第二转杆1100,第一转杆1040和第二转杆1100分别与连杆105的前端和后端铰接,复位弹簧101套在第一转动轴102外端,复位弹簧101的前后两端分别延伸出第一复位条和第二复位条,第一复位条与上转动板10抵触,第二复位条与下壳体2抵触。
[0019]使用者将上转动板10向内按压,而上转动板10通过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一转动轴102固定,第一转动轴102架设在架板103上且与第一固定架104固定,上转动板10向内翻转,带动第一固定架104向内翻转,第一固定架104在通过连杆105传动连接第二固定架110,第二固定架110被带动外翻,从而带动第二转动轴111在架板103上转动,同时带动第二连接板112和下转动板11外翻,形成开口,使用者在放开上转动板10时,通过复位弹簧101,带动上转动板10和下转动板11复位,将开口封闭。
[0020]参照图2所示,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转动轴102和第二转动轴111皆架设在架板103上,架板103上端设有用于放置第一转动轴102和第二转动轴111的放置槽。
[0021]放置槽将第一转动轴102和第二转动轴111限位,只能转动无法移动,因此第一固定架104和第二固定架110也只能翻转不能移动。
[0022]参照图2所示,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转动轴102和第二转动轴111与放置槽的连接处皆设有缓冲组件。
[0023]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缓冲组件为缓震胶,缓震胶涂在第一转动轴102和第二转动轴111与放置槽的连接处。
[0024]缓震胶的设置使第一转动轴102和第二转动轴111在被复位弹簧101带动复位的时候实现缓慢复位的效果,而不会由于迅速复位使上转板和下转板发生碰撞,增加使用寿命。
[0025]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开启装置,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2)螺接固定,所述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形成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中设有上转动板(10)和下转动板(11),所述内腔内固定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上转动板(10)和下转动板(11),所述上转动板(10)内翻通过传动组件带动下转动板(11)外翻形成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连杆(105)、固定架、转动轴和复位弹簧(101),所述上转动板(10)两端皆通过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一转动轴(102)固定,所述第一转动轴(102)与第一固定架(104)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架(104)内设有第一转杆,所述下转动板(11)两端通过第二连接板(112)与第二转动轴(111)固定,所述的第二转动轴(111)外端一体化固定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1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德钧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