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沉降监测智能管理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3675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3 0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沉降监测智能管理平台,包括固定平台,固定平台上方可拆卸连接纵向收缩支撑架,纵向收缩支撑架上端可拆卸连接横向收缩支撑架,横向收缩支撑架一端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上设有第一限位孔,混凝土内预埋金属装配板,金属装配板中部设有检测孔,检测孔内插入检测杆,检测杆上方螺旋连接加长杆,加长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孔,第一连接板上方可拆卸连接第一支撑架,第一支撑架中部下方设有第一红外线测距仪,所述加长杆上端设有第一检测块,所述第一红外线测距仪感应连接所述第一检测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红外线测距仪和第二红外线测距仪感应连接第一检测块和第二检测块来实现对应的沉降监测。降监测。降监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沉降监测智能管理平台


[0001]本技术涉及沉降监测
,主要涉及一种新型的沉降监测智能管理平台。

技术介绍

[0002]建筑结构是指在房屋建筑中,由各种构件(屋架、梁、板、柱等)组成的能够承受各种作用的体系。所谓作用是指能够引起体系产生内力和变形的各种因素,如荷载、地震、温度变化以及基础沉降等因素。
[0003]现有的混凝土检测装置例如专利号为CN201920133405.0的一种新型建筑结构沉降监测装置,包括固定平台,所述固定平台的一侧安装有混凝土建筑结构,所述混凝土建筑结构上方的外表面安装有埋入式金属装配板,所述埋入式金属装配板的内侧安装有圆杆,所述圆杆有两个,所述圆杆的底端安装有限位原板,所述埋入式金属装配板的外侧安装有装配式监测模块,所述装配式监测模块的两侧均设置有转配侧板,所述装配式监测模块顶端的底面设置有条形槽,所述条形槽的内部安装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的内部安装有主转轴,所述转动块的底面安装有红外测距传感器,所述条形槽的一侧设置有电机保护仓。
[0004]但是,由于现有的检测装置通过纵向进行检测,此种方式会造成局部的倾斜,从而导致检测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主要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沉降监测智能管理平台,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由于现有的检测装置通过纵向进行检测,此种方式会造成局部的倾斜,从而导致检测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的沉降监测智能管理平台,包括固定平台,所述固定平台上方可拆卸连接纵向收缩支撑架,所述纵向收缩支撑架上端可拆卸连接横向收缩支撑架,所述横向收缩支撑架一端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第一限位孔,混凝土内预埋金属装配板,所述金属装配板中部设有检测孔,所述检测孔内插入检测杆,所述检测杆上方螺旋连接加长杆,所述加长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方可拆卸连接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中部下方设有第一红外线测距仪,所述加长杆上端设有第一检测块,所述第一红外线测距仪感应连接所述第一检测块。
[0007]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平台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呈类“凸台”型设置,环所述固定板一周设置有多个第一滑槽,多个所述第一滑槽下方均设有吸盘,所述吸盘上方轴承连接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上方设有螺纹结构,所述螺纹结构螺旋咬合连接所述第一滑槽上口,且所述第一连接杆中部两侧对称设有两个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对称设有两个第一限位条,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条滑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滑槽,且所述第一连接杆上端设有第一旋转块。
[0008]进一步的,所述纵向收缩支撑架包括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上端轴承连接第一旋转块,所述第一旋转块中部固定连接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上端转动连接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外侧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二连接杆一侧设有工字板,所述工字板一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滑槽。
[0009]进一步的,所述横向收缩支撑架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杆上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一侧下方,所述第二连接板一端转动连接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旋转块,所述第二旋转块一侧轴承连接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上方设有第四滑槽,所述第三连接板上方设有第二工字板,所述第二工字板一端滑动连接所述第四滑槽。
[0010]进一步的,所述检测孔两侧、所述金属装配板上对称设有两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螺旋连接检测杆,所述第一限位孔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第二限位孔,两个所述检测杆滑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孔,两个所述检测杆上端设有第二检测块,所述第一支撑架上对称设有两个第二红外线测距仪,所述第二红外线测距仪感应连接所述第二检测块。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两个第四连接板,两个所述第四连接板上端可拆卸连接第五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两侧对称设有两个第五滑槽,两个所述第四连接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五滑槽,两个所述第四连接板一侧均设有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一端设有半球块,所述第五滑槽下方一侧设有第三限位孔,所述第一连接板外侧对称设有四个第二伸缩杆,单侧两个所述第二伸缩杆一端可拆卸连接第六连接板,所述第六连接板内侧设有挤压杆,所述挤压杆挤压连接所述半球块。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3]本技术通过设置有固定平台,利用固定平台来实现对应的支撑,然后在通过设置有纵向收缩支撑架和横向收缩支撑架,利用纵向收缩支撑架和横向收缩支撑架来实现高度和横向位置的调节,然后,在通过设置第一红外线测距仪和第二红外线测距仪感应连接第一检测块和第二检测块来实现对应的沉降监测。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固定平台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的纵向收缩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技术的横向收缩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本技术的第一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固定平台;11、固定板;12、第一滑槽;121、第一限位条;13、吸盘;131、第一旋转块;14、第一连接杆;15、第二滑槽;2、纵向收缩支撑架;21、第二连接杆;22、第四旋转块;23、第一丝杆;24、第三连接杆;241、第三滑槽;242、第一转动杆;243、第一连接条;25、工字板;3、横向收缩支撑架;31、第二连接板;311、第四滑槽;32、第二丝杆;33、第二旋转块;34、第三连接板;341、第二连接块;342、第二转动杆;343、第二连接条;344、第三旋转块;345、第三丝杆;35、第二工字板;4、第一连接板;41、第一限位孔;42、第二限位孔;43、第五滑槽;44、第三限位孔;45、第二伸缩杆;46、第六连接板;47、挤压杆;5、金属装配板;51、检测孔;52、安装孔;53、第二检测杆;54、第二检测块;6、检测杆;61、加长杆;62、第一检测块;7、
第一支撑架;71、第一红外线测距仪;72、第二红外线测距仪;73、第四连接板;74、第五连接板;75、第一伸缩杆;751、半球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技术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沉降监测智能管理平台,包括固定平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平台(1)上方可拆卸连接纵向收缩支撑架(2),所述纵向收缩支撑架(2)上端可拆卸连接横向收缩支撑架(3),所述横向收缩支撑架(3)一端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板(4),所述第一连接板(4)上设有第一限位孔(41),混凝土内预埋金属装配板(5),所述金属装配板(5)中部设有检测孔(51),所述检测孔(51)内插入检测杆(6),所述检测杆(6)上方螺旋连接加长杆(61),所述加长杆(6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孔(41),所述第一连接板(4)上方可拆卸连接第一支撑架(7),所述第一支撑架(7)中部下方设有第一红外线测距仪(71),所述加长杆(61)上端设有第一检测块(62),所述第一红外线测距仪(71)感应连接所述第一检测块(6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沉降监测智能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平台(1)包括固定板(11),所述固定板(11)呈类“凸台”型设置,环所述固定板(11)一周设置有多个第一滑槽(12),多个所述第一滑槽(12)下方均设有吸盘(13),所述吸盘(13)上方轴承连接第一连接杆(14),所述第一连接杆(14)上方设有螺纹结构(141),所述螺纹结构(141)螺旋咬合连接所述第一滑槽(12)上口,且所述第一连接杆(14)中部两侧对称设有两个第二滑槽(15),所述第一滑槽(12)内对称设有两个第一限位条(121),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条(121)滑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滑槽(15),且所述第一连接杆(14)上端设有第一旋转块(13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沉降监测智能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收缩支撑架(2)包括第二连接杆(21),所述第二连接杆(21)上端轴承连接第四旋转块(22),所述第四旋转块(22)中部固定连接第一丝杆(23),所述第一丝杆(23)上端转动连接第三连接杆(24),所述第三连接杆(24)外侧设有第三滑槽(241),所述第二连接杆(21)一侧设有工字板(25),所述工字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圣斋高照星刘建岭董慧君高照祥郝学舜蔡雷蒙刘刚
申请(专利权)人:东营市勘察测绘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