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阴虚体质穴位贴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91791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3 0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中医阴虚体质穴位贴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穴位贴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知母1份、黄柏1份、熟地1.5份、麦冬1份、山茱萸1份、茯苓1.5份、丹皮1份。全方共奏养阴润燥,清热凉血之功。选穴以三阴交、太溪、照海为主,三阴交为足三阴肝、脾、肾三经气血交会之处,太溪、照海均为为肾经之穴,三穴合用增强养阴润燥,清热凉血之功,从而改善阴虚体质偏颇人群的体质状态。结果表明该组方可有效改善阴虚体质。方可有效改善阴虚体质。方可有效改善阴虚体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医阴虚体质穴位贴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
,具体地说,是一种中医阴虚体质穴位贴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关于“体质”的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2009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上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中医研究认为,中医体质是指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固有特质,具有综合性、相对稳定性,往往决定着人体对生理反应的特异性,及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与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从而影响后天疾病的证候类型及病情转归。
[0003]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及体质类型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中医体质学中蕴含先进的“治未病”思想,“上工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贯思想。《素问2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而阴虚体质常因燥热之邪外侵、过食温燥之品、忧思过度、房事不节、久病之后等引起脏腑功能失调,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阴虚生内热,表现机体失去濡润滋养,虚热干燥、虚火躁扰不宁的证候。阴虚体质的人常出现阴液不足和阴虚生内热证候,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心烦易怒,口干,舌干红、少苔,甚至光滑无苔。五脏阴虚在临床上均可见,除上述临床表现,同时并见各脏的相应病变而见不同症状。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0004]所谓偏颇体质,即机体内阴阳气血失去平衡,但尚未发展成疾病,处于病与未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常表现为心身异常症候的特点,中医学心主神明理论、形神合一理论、藏象五志理论、七情理论、三因理论、气质类型理论等有着丰富的内涵。亚健康状态是国际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转向预防的一个根本性转变,预测性(predictive)、预防性(preven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与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理念契合。
[0005]中药外治疗法改善偏颇体质
[0006]中药外治是将中药实施于患部或穴位,使中药作用直接集中,增加了病灶部位中药有效的浓度,奏效迅速,不受胃肠道酶、消化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避免了肝脏和胃肠道的破坏。中药外治是目前所知起源最早的治疗疾病方法之一,最早在《山海经》中有云
“……
熏草、佩之可已疠”,并提出了佩、服、浴、席、养、搽6种药物外治法。另有《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肘后备急方》、《伤寒杂病论》等典籍均对中药外治法有所记载。发展至今,中药外治的剂型从传统的丸、散、膏、丹等演变成了气雾剂、灌肠剂、膜剂、乳剂、熨剂、注射剂等剂型。
[0007]中药穴位敷贴的机制:中药穴位敷贴是以针灸学与方药学为基础,《理瀹骈文》云“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故中药穴位敷贴先辨证选方,后利用腧穴
双向调节的特点,外用中药于穴位上,使药性循经脉到达体内,是目前常见的“针药结合”外治法之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外用中药的吸收主要依靠皮肤和粘膜,通过局部微循环进入体循环而发挥作用。此外,也有研究表面中药外用是通过调节局部失衡的微生态系统,以及对机体局部进行微调节而最终得以“扶正祛邪”,治疗疾病。
[0008]中药外用可避免内服可能导致的肝肾毒性,也不存在西药药效的半衰期残留体内。
[0009]中国专利申请:CN201610410116.1公开了一种治疗肺部阴虚、胃部阴虚的中药配方,以质量份数比包括如下组份:沙参8

15份,麦冬8

13份,百合10

13份,天花粉8

15份,扁豆15

20份,生地8

15份,桑叶7

9份,川贝7

13份,牛膝11

18份。将以上配方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将该混合物与水按照重量比1:8的比例混合在水中浸泡20分钟,然后将混合物及水煎煮50分钟后,过滤得到第一滤液及滤渣,将滤渣与水按照重量比1:5的比例混合,再煎煮30分钟,然后过滤得到第二滤液及滤渣,将第一滤液与第二滤液混合,获得药物的汤剂即可服用。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服用。但该专利中药组方药味数众多。
[0010]中国专利申请:CN201310152294.5公开了一种治疗阴虚型咳嗽的中药,该治疗阴虚型咳嗽的中药,由包括如下重量的原料药制成:生芪12

35g、当归10

40g、杭芍10

40g、川穹8

30g、生地黄15

40g、熟地黄15

40g、五味子6

35g、川贝10

30g、寸冬10

35g。其功能是补气润肺,养阴生津,止咳化痰,极大提高机体的免疫作用,对阴虚型咳嗽有很好的疗效,尤其针对晚间咳重和入睡时咳嗽治疗有独特的疗效,具有见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费用小的优点。但是该专利组方治疗症状单一。关于本专利技术一种中医阴虚体质穴位贴及其制备方法目前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中医阴虚体质穴位贴及其制备方法。
[001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13]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改善阴虚体质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知母0.5

1.5份、黄柏0.5

1.5份、熟地0.5

2份、麦冬0.5

1.5份、山茱萸0.5

1.5份、茯苓1

2份、丹皮0.5

1.5份。
[0014]优选地,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知母0.5

1份、黄柏0.5

1份、熟地1.5

2份、麦冬1

1.5份、山茱萸1

1.5份、茯苓1.5

2份、丹皮1

1.5份。
[0015]优选地,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知母1份、黄柏1份、熟地1.5份、麦冬1份、山茱萸1份、茯苓1.5份、丹皮1份。
[0016]进一步地,所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0017]优选地,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外用剂型。
[0018]优选地,所述外用剂型为散剂、膏剂、洗剂、喷雾剂、油剂、凝胶剂、涂膜剂、粉剂和贴剂。
[0019]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上所述的中药组合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善阴虚体质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知母0.5

1.5份、黄柏0.5

1.5份、熟地0.5

2份、麦冬0.5

1.5份、山茱萸0.5

1.5份、茯苓1

2份、丹皮0.5

1.5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知母0.5

1份、黄柏0.5

1份、熟地1.5

2份、麦冬1

1.5份、山茱萸1

1.5份、茯苓1.5

2份、丹皮1

1.5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知母1份、黄柏1份、熟地1.5份、麦冬1份、山茱萸1份、茯苓1.5份、丹皮1份。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天余承鸿唐嘉仪韦硕硕余佩思王莹朱蕴华王雪莹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