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多种热传递方式的3D打印塑料件再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0992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多种热传递方式的3D打印塑料件再加热装置,为由第一加热结构和第二加热结构组成的一体式集成结构,其外表面设有电子触摸屏;第一加热结构和第二加热结构内分别设有第一工作腔室和第二工作腔室,第一工作腔室内设有油液加热结构,内部油液与待加热物体接触,对待加热物体进行热传导加热;第二工作腔室设有红外加热结构和通风加热结构,对待加热物体进行热辐射和/或热对流加热,实现多热传递形式耦合加载。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使制件受热更加均匀,可为大尺寸物品提供更加高效的加热方式;整个装置可以提供多种加热方法,对应3D打印件可能出现的多种不同复杂形貌的结构给出更加灵活的退火后处理热传递形式,提高退火效率及效果。率及效果。率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多种热传递方式的3D打印塑料件再加热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3D打印制品退火加热设备
,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种热传递方式的3D打印塑料件再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当前主要的烘箱为热对流型烘箱。风扇将热空气吹入烘箱内,形成热对流。短波红外加热灯发射的红外光可穿透到物体内部。
[0003]热对流型烘箱加热升降温误差较大且加热形式单一,对于较大的物体,不能很好的加热到物体内部;待加热的物体大多置于架子之上,会造成物体四周受热不均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根据上述提出的热对流型烘箱加热升降温误差较大且加热形式单一,对于较大的物体,不能很好的加热到物体内部;待加热的物体大多置于架子之上,会造成物体四周受热不均的情况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多种热传递方式的3D打印塑料件再加热装置。本专利技术主要利用油液加热结构中的油液可以使待加热物体与加热介质更均匀全面的接触,进而使制件受热更加均匀;红外加热结构的加热内壁由可反射红外光的材料制成,使红外光聚焦于圆形中心,且红外光线可以穿透到塑料制品内部,为大尺寸物品提供更加高效的加热方式;再结合通风加热结构的热对流加热方式,整个烘箱可以提供多种加热方法,对应3D打印件可能出现的多种不同复杂形貌的结构可以给出更加灵活的退火后处理热传递形式,提高退火效率及效果。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0006]一种具有多种热传递方式的3D打印塑料件再加热装置,所述再加热装置为由第一加热结构和设置在第一加热结构下方的第二加热结构组成的一体式集成结构,其外表面设有电子触摸屏,控制各加热结构的运行;第一加热结构和第二加热结构内分别设有第一工作腔室和第二工作腔室,第一工作腔室内设有油液加热结构,内部油液与待加热物体接触,对待加热物体进行热传导加热;第二工作腔室设有红外加热结构和通风加热结构,对待加热物体进行热辐射和/或热对流加热,实现多热传递形式耦合加载。
[0007]进一步地,所述油液加热结构为设置在第一工作腔室底部的油液加热电阻,用于对注入第一工作腔室内的高沸点油液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油液与待加热物体的接触形成热传导加热。
[0008]进一步地,所述油液的沸点超过300℃。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工作腔室的内侧壁上设有内部冷却管路,内部冷却管路通过外部冷却管路与外部制冷机相连,对油液进行降温;所述内部冷却管路呈蛇形管路排布。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工作腔室的顶盖设置透明玻璃盖,使操作者观察内部情况以防危险发生。
[0011]进一步地,所述红外加热结构采用红外加热方式,包括置于第二工作腔室内的壳
体,壳体外部设有把手,内部设有容纳腔室,容纳腔室的底部设有用于放置待加热物体的载物台,容纳腔室的内壁为加热内壁,内壁上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短波红外加热灯以及间隔设置的内部进风口和内部出风口,通过短波红外加热灯向容纳腔室内发射短波红外光,并通过加热内壁对短波红外光进行反射至待加热物体上,实现对待加热物体进行热辐射加热;
[0012]内部进风口所处壳体的外壁与第二工作腔室内壁间形成热风区,内部出风口所处壳体的外壁与第二工作腔室内壁间形成出风区,热风区和出风区之间通过隔断隔开,隔断的一侧连接壳体的外壁,另一侧与第二工作腔室的内壁相接触;
[0013]所述通风加热结构采用通风加热方式,包括安装在再加热装置外部的鼓风机箱以及设置在第二工作腔室内壁的用于对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电阻丝和风扇,鼓风机箱的一侧设有外部进风口,外部进风口连接在通风管路的一端,通风管路的另一端与开设在壳体上的外部出风口相连,外部出风口与出风区相连通,加热电阻丝和风扇位于热风区,鼓风机箱为风扇提供空气,风扇将加热电阻丝在热风区产生的热空气通过内部进风口吹进容纳腔室内,对待加热物体进行热对流加热,并通过内部出风口排出至出风区,在鼓风机箱的作用下,将出风区的热空气经外部出风口、通风管路抽出,再通入至热风区中;
[0014]红外加热的方式和通风加热的方式可分开进行也可同时进行,实现多热传递形式耦合加载。
[0015]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内壁为正圆形,由可反射红外光的材料制成,多个短波红外加热灯均匀分布在加热内壁上,使反射的短波红外光最终汇聚在正圆形中心,实现高效加热。
[0016]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内壁上涂有喹吖啶酮有机颜料以有效反射红外射线。
[0017]进一步地,所述红外加热结构为抽屉式结构,从第二工作腔室中手动或自动拉出和推进,其中,自动拉出和推进时,红外加热结构连接有丝杠导轨结构,通过电机控制丝杠导轨结构带动红外加热结构进行拉出和推进。
[0018]较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9]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有多种热传递方式的3D打印塑料件再加热装置,其油液加热箱中的油液可以使待加热的物体与加热介质更均匀全面的接触,进而使制件受热更加均匀。
[0020]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有多种热传递方式的3D打印塑料件再加热装置,加热抽屉中,红外加热波长为短波,红外加热腔的内壁由可反射红外光的材料制成,使红外光聚焦于圆形中心,且红外光线可以穿透到塑料制品内部,为大尺寸物品提供更加高效的加热方式;再加上热对流加热方式,整个烘箱可以提供多种加热方法,对应3D打印件可能出现的多种不同复杂形貌的结构可以给出更加灵活的退火后处理热传递形式,提高退火效率及效果。
[0021]综上,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热对流型烘箱加热升降温误差较大且加热形式单一,对于较大的物体,不能很好的加热到物体内部;待加热的物体大多置于架子之上,会造成物体四周受热不均的情况的问题。
[0022]基于上述理由本专利技术可在3D打印塑料制品的后处理等领域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
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三方式热传递烘箱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三维视图。
[0026]图3为图2的透视图。
[0027]图4为本专利技术拉出加热抽屉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专利技术油液加热腔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本专利技术通风加热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本专利技术红外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本专利技术烘箱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9为本专利技术下加热腔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中:1、顶盖;2、透明玻璃;3、加热抽屉;4、电子触摸屏;5、鼓风机箱;6、内部冷却管路;7、油液加热电阻;8、加热电阻丝;9、风扇;10、外部出风口;11、外部进风口;12、加热内壁;13、短波红外加热灯;14、内部进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多种热传递方式的3D打印塑料件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再加热装置为由第一加热结构和设置在第一加热结构下方的第二加热结构组成的一体式集成结构,其外表面设有电子触摸屏(4),控制各加热结构的运行;第一加热结构和第二加热结构内分别设有第一工作腔室和第二工作腔室,第一工作腔室内设有油液加热结构,内部油液与待加热物体接触,对待加热物体进行热传导加热;第二工作腔室设有红外加热结构和通风加热结构,对待加热物体进行热辐射和/或热对流加热,实现多热传递形式耦合加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种热传递方式的3D打印塑料件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液加热结构为设置在第一工作腔室底部的油液加热电阻(7),用于对注入第一工作腔室内的高沸点油液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油液与待加热物体的接触形成热传导加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多种热传递方式的3D打印塑料件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液的沸点超过300℃。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多种热传递方式的3D打印塑料件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腔室的内侧壁上设有内部冷却管路(6),内部冷却管路(6)通过外部冷却管路(18)与外部制冷机相连,对油液进行降温;所述内部冷却管路(6)呈蛇形管路排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种热传递方式的3D打印塑料件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腔室的顶盖(1)上设置透明玻璃(2),使操作者观察内部情况以防危险发生。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种热传递方式的3D打印塑料件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加热结构采用红外加热方式,包括置于第二工作腔室内的壳体,壳体外部设有把手,内部设有容纳腔室,容纳腔室的底部设有用于放置待加热物体的载物台(17),容纳腔室的内壁为加热内壁(12),内壁上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短波红外加热灯(13)以及间隔设置的内部进风口(14)和内部出风口(15),通过短波红外加热灯(13)向容纳腔室内发射短波红外光,并通过加热内壁(12)对短波红外光进行反射至待加热物体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肇贵刘熙睿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海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