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取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0418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式取暖装置,包括外壳,其竖立设置,该外壳具有一进风单元和出风单元,所述进风单元与出风单元之间形成有风道,该风道具有与初始进风风向一致的第一风道和与最终出风风向一致的第二风道;一风机单元一,该风机单元一设置在第一风道内,且固定在靠近进风单元的位置上;一风机单元二,该风机单元二设置在第二风道内,且固定在靠近出风单元的位置上,使热风改变风向从出风单元出风;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采用立式结构设计,不仅结构合理,占地面积小,而且第一风道配合第二风道的结构,可以进一步增强热风的出风效率,同时能够对壳体循环散热,达到在燃烧风筒燃烧时外部无明火状态的目的,提升了取暖装置的使用性能。用性能。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式取暖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取暖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立式取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顾名思义,取暖装置泛指用于取暖的设备。取暖装置有多种类型,如电取暖装置,其以电为能源进行加热供暖,多适用于室内,还有一种燃气取暖装置,其以燃气为能源进行加热供暖,多适用于一些无电源提供的场所。
[0003]燃气取暖器又可以分为卧式和立式。相比而言,立式燃气取暖器占地面积更小,出风高度适宜,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因此,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例如,申请公开号为CN104791885A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可360度出风的立式取暖器,然而,虽然其能360度旋转,进而增加加热面积,但是其结构复杂,且在燃烧时无法完全避免明火的出现,在用户体验和安全性上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同时在长时间工作状态下壳体温度较高,降低取暖器使用寿命。
[0004]为了解决上述立式取暖装置存在的技术问题,需要设计一种结构合理、能够保证无明火出现,同时可以对壳体循环散热、提升性能的立式取暖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立式取暖装置,其采用立式结构设计,不仅结构合理,占地面积小,而且能够对壳体循环散热,同时在燃烧时外部无明火状态,提升了取暖装置的使用性能。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立式取暖装置,包括外壳,其竖立设置,该外壳具有一进风单元和出风单元,所述进风单元与出风单元之间形成有风道,该风道具有与初始进风风向一致的第一风道和与最终出风风向一致的第二风道;一风机单元一,该风机单元一设置在第一风道内,且固定在靠近进风单元的位置上;一风机单元二,该风机单元二设置在第二风道内,且固定在靠近出风单元的位置上,使热风改变风向从出风单元出风;一燃烧风筒,该燃烧风筒固定在风机单元一上,能对第一风道内的风压降级,所述燃烧风筒与外壳之间形成循环风道对外壳降温;一点火单元,该点火单元固定在燃烧风筒内,用于对接入的燃气或燃油点火燃烧;一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的延长线与风机单元二的外缘之间形成切角,能引导风机单元二的出风方向,同时增强出风单元的风压。
[0007]作为改进,所述燃烧风筒包括外风筒、连接在外风筒内的隔热筒以及连接在外风筒内壁的导风单元,所述外风筒的外壁通过设有多根立架与风机单元一连接固定,在靠近
外风筒下端口的外缘上开设有若干出风孔,在风机单元一的作用下,所述出风孔风循环流至第一风道内。
[0008]再改进,所述外风筒的上端口具有高低差,所述外风筒的下端口与风机单元一之间具有燃烧间隙。
[0009]再改进,所述导风单元包括导风圈以及均设在导风圈内壁的折弯导风片,所述导风圈两侧连接有隔热板,所述导风片引导风向朝向外风筒上端口的低处,所述折弯导风片之间形成有导风流道。
[0010]再改进,所述导向板的底端连接有一用于减少反光的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在靠近风机单元二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0011]再改进,所述风机单元一包括风机固定架以及风机,所述风机固定架固定在外壳底部,使风机与进风单元之间留有进风间隙。
[0012]再改进,所述出风单元包括分设在外壳内壁两侧的固定支架以及若干个横向连接在固定支架之间的出风导板,所述出风导板均朝斜下方等距设置。
[0013]再改进,所述出风导板的延长线与地面的夹角范围在30到60度之间。
[0014]再改进,所述点火单元包括用于接入燃气的燃气管、连接在燃气管头部的电磁阀、与燃气管尾端配合连接的喷嘴组件、连接在喷嘴组件上的支架、连接在支架上的固定盘以及便于喷嘴组件穿过且与固定盘连接固定的挡风板,所述支架通过螺丝与固定盘连接。
[0015]再改进,所述外壳底端分设有一组脚轮以及一组脚垫。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采用立式结构设计,不仅结构合理,占地面积小,而且第一风道配合第二风道的结构,可以进一步增强热风的出风效率,同时能够对壳体循环散热,达到在燃烧风筒燃烧时外部无明火状态的目的,提升了取暖装置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也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燃烧风筒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点火单元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导风斜板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出风单元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1、外壳;2、风机单元一;3、风机单元二;4、燃烧风筒;5、点火单元;6、导向板;10、进风单元;11、出风单元;12、风道;13、脚轮;14、脚垫;110、固定支架;111、出风导板;140、脚架;141、脚垫;20、风机固定架;21、风机;40、外风筒;41、隔热筒;42、导风单元;400、立架;401、出风孔;402、穿孔;403、固定箱;420、导风圈;421、折弯导风片;422、导风流道;4200、隔热板;4210、竖向片;4211、延伸片;50、燃气管;51、电磁阀;52、喷嘴组件;53、支架;54、固定盘;55、挡风板;60、散热板;61、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0]如图1至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立式取暖装置,包括外壳1,其竖立设置,该外壳1具有一进风单元10和出风单元11,所述进风单元10与出风单元11之间形成有风道12,该风道12具有与初始进风风向一致的第一风道120和与最终出风风向一致的第二风道121;一风机单元一2,该风机单元一2设置在第一风道120内,且固定在靠近进风单元10的位置上;一风机单元二3,该风机单元二3设置在第二风道121内,且固定在靠近出风单元11的位置上,使热风改变风向从出风单元11出风;一燃烧风筒4,该燃烧风筒4固定在风机单元一2上,能对第一风道120内的风压降级,所述燃烧风筒4与外壳1之间形成循环风道对外壳1降温;一点火单元5,该点火单元5固定在燃烧风筒4内,用于对接入的燃气或燃油点火燃烧;一导向板6,所述导向板6的延长线与风机单元二3的外缘之间形成切角,能引导风机单元二3的出风方向,同时增强出风单元11的风压;所述进风单元10为设定在外壳1上的若干进风孔,分设在外壳1的底端及侧壁,可以有效增强进风量,而且所述出风单元11设定在外壳1的侧部,使得风道12形成集中式风道12,在取暖装置使用时,风机单元一2启动,从进风单元10会有冷风被送入第一风道120,再经过点火单元5点火在燃烧风筒4内燃烧使冷风被加热为热风,热分从燃烧风筒4出来时会被导风单元42改变流向,靠向出风单元11出风,此时风机单元二3启动会在导向板6的引导下横向送风,风机单元一2产生的第一风道120与风机单元二3产生的第二风道121之间的会形成小于90度夹角的风向,最终将热风送至出风单元11出风,在出风单元11出风时由于两个风道12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配合导向板6的引导,使得风量能够得到大幅度增强,提升对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其竖立设置,该外壳具有一进风单元和出风单元,所述进风单元与出风单元之间形成有风道,该风道具有与初始进风风向一致的第一风道和与最终出风风向一致的第二风道;一风机单元一,该风机单元一设置在第一风道内,且固定在靠近进风单元的位置上;一风机单元二,该风机单元二设置在第二风道内,且固定在靠近出风单元的位置上,使热风改变风向从出风单元出风;一燃烧风筒,该燃烧风筒固定在风机单元一上,能对第一风道内的风压降级,所述燃烧风筒与外壳之间形成循环风道对外壳降温;一点火单元,该点火单元固定在燃烧风筒内,用于对接入的燃气或燃油点火燃烧;一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的延长线与风机单元二的外缘之间形成切角,能引导风机单元二的出风方向,同时增强出风单元的风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风筒包括外风筒、连接在外风筒内的隔热筒以及连接在外风筒内壁的导风单元,所述外风筒的外壁通过设有多根立架与风机单元一连接固定,在靠近外风筒下端口的外缘上开设有若干出风孔,在风机单元一的作用下,所述出风孔风循环流至第一风道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式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风筒的上端口具有高低差,所述外风筒的下端口与风机单元一之间具有燃烧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式取暖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军枢廖样生黄建栋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宝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