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苏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提高钢质冷作模具尺寸稳定性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90207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3: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钢质冷作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钢质冷作模具尺寸稳定性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通过模拟模具服役工况的受力处理状况,对冷作模具处理一定的次数,促进钢材中残留奥氏体的分解转变为马氏体,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模具的尺寸稳定性。度提高了模具的尺寸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钢质冷作模具尺寸稳定性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钢质冷作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提高钢质冷作模具尺寸稳定性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冷作模具钢用于制造使金属冷变形的模具。由于服役过程中模具会受到拉伸、压缩、冲击、疲劳、摩擦等机械力的作用,由于持续受到来自一定方向、一定大小的力冲击,冷作模具钢通常会出现因尺寸变化而导致模具失效的情况。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冷作模具尺寸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但其在服役期间的尺寸变化问题依然存在。
[0003]模具在使用过程中的尺寸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模具钢微观组织中的残留奥氏体没有完全去除,残留的奥氏体导致该种组织在服役过程中发生了马氏体相变,进而导致模具材料宏观尺寸的变化。通常情况下,本领域主要采用热处理工艺来尽可能地去除钢材中残留的奥氏体。目前,采用的热处理工艺主要是通过深冷处理以及2~3次高温回火;有些情况下,甚至需要在热处理工艺中最后一次高温回火之后再添加一次尺寸稳定化热处理工艺。但是,上述处理工艺仍然不能彻底解决模具在服役期间的尺寸变化问题。为了解决模具尺寸变形的问题,还可以采用硬质合金替代冷作模具钢的方式,虽然硬质合金可以较好地解决模具尺寸变形的问题,但是若采用硬质合金代替冷作模具钢,其制造成本至少是模具钢的两倍以上。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钢质冷作模具尺寸稳定性的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适应性处理工艺,不但解决了钢质冷作模具变形的问题,而且无需大量增加设备投入或者制造成本。
[0005]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冷作模具尺寸稳定性的方法,对热处理后的钢质冷作模具进行适应性处理;
[0007]所述适应性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0008]在工况模拟力作用下,使所述热处理后的钢质冷作模具至少工作100次;所述工况模拟力≥模具服役时所需力。
[0009]优选地,将所述热处理后的钢质冷作模具安装到与之配套的材料成型设备上,并加载待被加工材料,进行所述适应性处理。
[0010]优选地,所述工况模拟力不超过模具服役时所需力的120%。
[0011]优选地,所述冷作模具包括板状落料模具、冲孔模具、圆刀模切模具、弯折模具、修边模具、冷镦模、冷挤压模、冲头模具、压弯模、拉丝模或剪刀模具。
[0012]优选地,当冷作模具为板状落料模具时,所述模具服役时所需力为1~200吨;当冷作模具为冲孔模具时,所述模具服役时所需力为1~300吨;当冷作模具为圆刀模切模具时,
所述模具服役时所需力为2000~10000公斤;当冷作模具为弯折模具时,所述模具服役时所需力为0.5~100吨。
[0013]优选地,制备所述冷作模具的钢材的种类为碳素钢或合金钢。
[0014]优选地,制备所述冷作模具的钢材中的残留奥氏体在适应性处理前的含量为5~10%时,模具工作100~1000次;含量为10%~35%时,模具工作1000~10000次。
[0015]优选地,制备所述冷作模具的钢材中的残留奥氏体在经过适应性处理后的含量为1%~3%。
[0016]优选地,所述热处理包括依次进行的加热、保温、淬火、深冷处理以及一次以上回火处理。
[0017]优选地,对冷作模具进行所述适应性处理后,还包括对冷作模具进行精加工处理。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冷作模具钢尺寸稳定性的方法,对热处理后的钢质冷作模具进行适应性处理;所述适应性处理包括以下步骤:在工况模拟力作用下,使所述热处理后的钢质冷作模具至少工作100次;所述工况模拟力≥模具服役时所需力。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通过模拟模具服役工况的受力处理状况,对冷作模具钢处理一定的次数,促进钢材中残留奥氏体的分解转变为马氏体,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模具的尺寸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一种提高钢质冷作模具尺寸稳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热处理后的钢质冷作模具进行适应性处理;
[0020]所述适应性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0021]在工况模拟力作用下,使所述热处理后的钢质冷作模具至少工作100次;所述工况模拟力≥模具服役时所需力。
[0022]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工况模拟力≥模具服役时所需力。在本专利技术中,模具服役时所需力根据正常生产时的设定力进行确定,模具服役时所需力不低于设定力的90%,不高于设定力的120%;所述设定力根据加工零件的厚度、材料等计算得到,本专利技术对设定力的具体计算方法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计算方法即可。进一步,所述工况模拟力不超过模具服役时所需力的120%。本专利技术通过适当提高工况模拟力的大小,可以缩短处理时间,降低模具的生产周期。但过度提高工况模拟力的大小会增加设备的负荷和企业的经济负担。
[0023]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冷作模具优选包括板状模具、冲孔模具、圆刀模切模具、修边模具、冷镦模、冷挤压模、冲头模具、压弯模、拉丝模或剪刀模具。在本专利技术中,对上述种类冷作模具的来源没有特殊要求,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模具。在本专利技术中,更优选为板状模具、冲孔模具或圆刀模切模具。
[0024]本专利技术优选根据模具类型调整模具服役时所需最小力。在本专利技术中,当冷作模具为板状落料模具时,所述模具服役时所需力优选为1~200吨,进一步优选为1~100吨,更优选为1~60吨;当冷作模具为冲孔模具时,所述模具服役时所需力优选为1~300吨,进一步优选为10~200吨,更优选为10~100吨;当冷作模具为圆刀模切模具时,所述模具服役时所需力优选为2000~10000公斤,进一步优选为2000~8000公斤,更优选为2000~5000公斤;当冷作模具为弯折模具时,所述模具服役时所需力优选为0.5~100吨,进一步优选为2~30
吨,更优选为2~10吨。
[0025]本专利技术对冷作模具热处理后进行适应性处理。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热处理包括:将粗加工的钢质冷作模具依次进行加热、保温、淬火、深冷处理以及回火处理。在本专利技术中,对所述钢质冷作模具进行所述热处理时,所述钢质冷作模具至少已进行过一次尺寸粗加工,其形状和尺寸至少接近但未达到模具后期服役时的标准,以能够安装在与之配套的材料成型设备上进行使用为准。通过将钢质冷作模具在适应性处理前进行一次以上的粗加工,有利于在适应性处理后,预留合理的加工余量,便于后续对冷作模具进行精加工,保证模具开始服役时的尺寸精度。
[0026]在本专利技术中,制备所述冷作模具的钢材的种类优选为碳素钢或合金钢,所述碳素钢优选为T10、T11、T12、T10A、T11A或T12A,更优选为T10A,所述合金钢优选为Cr8系列钢或Cr12系列钢,其中,所述Cr8系列钢优选为Cr8Mo2V1或DC53,更优选为DC53,所述Cr12系列钢优选为Cr12,Cr12MoV、Cr12Mo1V1、SKD11或DC11,更优选为SKD11。在本专利技术中,制备所述冷作模具的钢材均为本领域熟知的钢材,可通过购买或自制得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钢质冷作模具尺寸稳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热处理后的钢质冷作模具进行适应性处理;所述适应性处理包括以下步骤:在工况模拟力作用下,使所述热处理后的钢质冷作模具至少工作100次;所述工况模拟力≥模具服役时所需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热处理后的钢质冷作模具安装到与之配套的材料成型设备上,并加载待被加工材料,进行所述适应性处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况模拟力不超过模具服役时所需力的1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作模具包括板状落料模具、冲孔模具、圆刀模切模具、弯折模具、修边模具、冷镦模、冷挤压模、冲头模具、压弯模、拉丝模或剪刀模具。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冷作模具为板状落料模具时,所述模具服役时所需力为1~200吨;当冷作模具为冲孔模具时,所述模具服役时所需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志钟王梦飞段旭斌李表敏杨海峰龚雪玲罗锐鞠玉琳曹甫洋彭敬敦程晓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