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及其散热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9031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散热机构,包括开设于壳体上的进风口及出风口、与发热元件相连并用于发散其热量的散热器,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通过气流对所述散热器进行强制对流散热的风冷组件,且所述风冷组件的抽风口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风冷组件的排风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因此,通过散热器对发热元件的热量进行发散,再通过风冷组件从进风口处将外界冷空气抽入到壳体内对散热器进行快速散热,最后通过风冷组件将吸热后的热空气从出风口处排出至外界,能够将热量及时散发至外界,防止热量在壳体内蓄积,同时无需额外增大壳体的表面积,进而避免壳体的体积增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其有益效果如上所述。其有益效果如上所述。其有益效果如上所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及其散热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可穿戴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散热机构。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头戴显示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头戴显示设备已得到广泛使用。
[0003]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广泛运用了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跟踪及注册、智能交互、传感等多种技术手段,将计算机生成的文字、图像、三维模型、音乐、视频等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应用到真实世界中,两种信息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
[0004]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技术产生的电子信号,将其与各种输出设备结合使其转化为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的现象。
[0005]在头戴式显示设备领域,越来越多的产品已经上市,各种各样的头戴式、眼镜式产品形态不断出现。目前,头戴显示设备大多数采用被动散热的方式,其解决散热的思路基本都是将发热元件的热量传递至壳体上,然后通过壳体和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进而把热量散发到空气中去。
[0006]然而,一方面由于用户在使用头戴显示设备时会经常触摸壳体,壳体的温度过高时会对皮肤会产生热烫等不舒适感,导致产品佩戴体验不佳;另一方面,由于常规壳体有密封性要求,发热元件在壳体内产生的热量容易蓄积,无法快速散发至外界,导致散热效率不佳,且壳体与空气的自然换热效率不高,若要提高换热效率,则必须额外增大壳体的散热面积,导致体积变大。
[0007]因此,如何将热量及时散发至外界,防止热量在壳体内蓄积,同时避免壳体体积增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面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机构,能够将热量及时散发至外界,防止热量在壳体内蓄积,同时避免壳体体积增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头戴显示设备。
[00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机构,包括开设于壳体上的进风口及出风口、与发热元件相连并用于发散其热量的散热器,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通过气流对所述散热器进行强制对流散热的风冷组件,且所述风冷组件的抽风口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风冷组件的排风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0010]优选地,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底壁和/或顶壁,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侧壁。
[0011]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前壳与后壳,且所述进风口为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之间的
底部连接缝隙和/或顶部连接缝隙,所述出风口为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之间的侧部连接缝隙。
[0012]优选地,还包括贴附于所述发热元件表面并用于吸收其热量的吸热板,且所述吸热板与所述散热器相连。
[0013]优选地,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吸热板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用于将所述吸热板所吸收的热量传递至所述散热器的导热管。
[0014]优选地,所述风冷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沿横向并列分布的风扇,且相邻两个所述风扇的抽风口互相正对,各所述风扇的排风口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散热器分别设置于各所述风扇的排风口处。
[0015]优选地,所述风冷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各所述风扇的排风口处、用于限制气流排出流向的导流板,且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导流板上,所述导流板的末端与所述出风口连接。
[0016]优选地,所述风冷组件还包括遮盖于所述导流板的顶部、用于对各所述风扇的排风口形成密闭排风通道的密封盖板。
[0017]优选地,所述导流板及所述密封盖板均为与所述壳体的弧形侧壁配合的弧形板。
[001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散热机构,其中,所述散热机构具体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散热机构。
[0019]本技术所提供的散热机构,主要包括进风口、出风口、散热器和风冷组件。其中,进风口与出风口均开设在壳体上,主要用于使外界冷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壳体内部,以及使内部热空气通过出风口排出至外界。散热器设置在壳体内,并与发热元件相连,主要用于利用散热器的较大散热表面积对发热元件的热量进行发散,防止热量蓄积。风冷组件设置在壳体内,其上设置有抽风口和排风口,其中,抽风口与壳体上开设的进风口连通,而排风口与壳体上开设的出风口连通,主要用于将外界冷空气从进风口处抽入,通过抽风口后吹入到散热器上,通过冷空气气流对散热器的散热表面进行强制对流散热,再将吸收了散热器所发散的热量的热空气从排风口处排出,并经过出风口排出至外界,如此实现对发热元件的风冷散热。因此,本技术所提供的散热机构,通过散热器对发热元件的热量进行发散,再通过风冷组件从进风口处将外界冷空气抽入到壳体内对散热器进行快速散热,最后通过风冷组件将吸热后的热空气从出风口处排出至外界,能够将热量及时散发至外界,防止热量在壳体内蓄积。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图1的剖视图。
[0024]图4为进风口在壳体上的开设位置示意图。
[0025]图5为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图5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图1—图6中:
[0028]发热元件—a,PCB—b,电池—c;
[0029]壳体—1,进风口—2,出风口—3,散热器—4,风冷组件—5,吸热板—6,导热管—7,散热板—8;
[0030]前壳—11,后壳—12,抽风口—51,排风口—52,
[0031]风扇—501,导流板—502,密封盖板—503。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请参考图1、图2、图3,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剖视图。
[0034]在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散热机构主要包括进风口2、出风口3、散热器4和风冷组件5。
[0035]其中,进风口2与出风口3均开设在壳体1上,主要用于使外界冷空气通过进风口2进入壳体1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开设于壳体(1)上的进风口(2)及出风口(3)、与发热元件(a)相连并用于发散其热量的散热器(4),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用于通过气流对所述散热器(4)进行强制对流散热的风冷组件(5),且所述风冷组件(5)的抽风口(51)与所述进风口(2)连通,所述风冷组件(5)的排风口(52)与所述出风口(3)连通;所述进风口(2)开设于所述壳体(1)的底壁和/或顶壁,所述出风口(3)开设于所述壳体(1)的侧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前壳(11)与后壳(12),且所述进风口(2)为所述前壳(11)与所述后壳(12)之间的底部连接缝隙和/或顶部连接缝隙,所述出风口(3)为所述前壳(11)与所述后壳(12)之间的侧部连接缝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贴附于所述发热元件(a)表面并用于吸收其热量的吸热板(6),且所述吸热板(6)与所述散热器(4)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吸热板(6)与所述散热器(4)之间、用于将所述吸热板(6)所吸收的热量传递至所述散热器(4)的导热管(7)。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飞刘焕洲黄继硕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