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材料组合式生物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7828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6: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组合式生物床,包括浮床、浮床支架、沉床、沉床支架、曝气管;浮床由复合材料板组合拼接而成,中部开设透光孔,四角表面设有太阳能电池板;浮床表面除透光孔以及太阳能电池板区域外为种植区,种植区沿中线均匀设有若干第一种植孔,种植挺水植物;浮床支架一端与浮床连接,另一端支撑在水底;沉床由复合材料板组合拼接而成,表面均匀设有若干第二种植孔,种植沉水植物;沉床支架一端连接固定于透光孔周围,另一端垂直连接固定于沉床四角;曝气管通过曝气管支撑条固定。本装置采用复合材料浮床,通过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组合净化机制,相互促进,协同吸收处理水体以及淤泥中污染物,有效提高了生物床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的去除效率。的去除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材料组合式生物床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体生态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材料组合式生物床。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农业废水排放量越来越大。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对废水中氮磷的处理率只能达到30%~50%,大量的氮磷排放到江河湖泊中,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严重。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天然湖泊约910万hm2,其中85%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50%的湖面已经为中度以上的富营养化。由富营养化引起的“水华”现象越来越频繁,已经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湖泊淤积速度加快,水产资源破坏,水源污染而造成功能性缺水,使水体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等。
[0003]生物床修复技术是指人工把水生植物如挺水植物以及沉水植物栽种到生物床中,生长在生物床中的植物通过根系的吸收能力,将受污染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作为营养物质吸收供自身生长发育,能够有效去除水体污染,减轻并消除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目前有较多关于生物床去除水体污染的研究,但大多数生物床的床体材料为泡沫以及塑料,易造成水体二次污染,对水体污染物的吸附能力较弱且床体结构单一,去除效率低。因此,研究一种不造成水体二次污染,吸附能力强的组合式生物床装置,提高水体净化效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0004]公开日为2020年6月23日的中国技术CN210825630U公开了一种生物浮岛,该技术包括结构基板、种植结构、鼓风风机、悬浮结构,其中的结构基板呈环形设置,至少开设有一个上下方向贯通的固定孔,种植结构设有与固定孔相对应的种植篮,鼓风风机连接于结构基板并向结构基板几何中心处鼓风,悬浮结构链接结构基板并避让种植篮,用于起浮结构基板。该技术能够提高水体净化效率并提高生物浮岛稳定性。其不足之处在于:该装置为单层结构,主要用于净化水体上层污染物净化效率有限,没有较好的固定结构,易被风浪水流扰动发生位移。
[0005]公开日为2020年6月23日的中国技术CN208279377U公开了一种复合型生物浮岛,该技术包括浮岛本体,浮岛本体包括设有中空腔体的浮岛框架,中空腔体内设有复合净化层,复合净化层包括依次自上而下分布的植物净化层、生物净化层和淤泥净化层。采用三层式的复合净化层结构,从多方面对水质进行改善,从河底淤泥到河水中微生物,并且加上植物净化层对整个水生态形成一良好的循环系统,达到从多角度改善环境污染的问题。其不足之处在于:浮岛结构中的生物净化层和淤泥净化层主要靠物生物和生物膜作用净化水体,易受水流冲刷脱落,稳定性不足。且微生物对污染物的负荷不高,适用范围较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复合材料组合式生物床。本装置的床体采用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复合材料结构,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强,且整体生物床装置有三层结构,包括水面浮床、水下沉床以及水底曝气装置,采用复合材料浮
床,通过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组合净化机制,相互促进,协同吸收处理水体以及淤泥中污染物,有效提高了生物床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复合材料组合式生物床,包括浮床、浮床支架、沉床、沉床支架、曝气管;所述浮床由第一复合材料板组合拼接而成,在浮床中部开设正方形透光孔,浮床四角表面设有太阳能电池板,浮床表面除透光孔以及太阳能电池板区域外均为种植区;所述种植区沿中线均匀的设有若干第一种植孔,在所述第一种植孔中种植有挺水植物;所述浮床支架设有四组,四组浮床支架的一端分别与浮床四角连接,另一端支撑在水底;所述沉床由第二复合材料板组合拼接而成,在沉床表面均匀设有若干第二种植孔,所述第二种植孔内种植有沉水植物;所述沉床支架设有四组,四组沉床支架一端分别连接固定于透光孔四角,另一端垂直连接固定于沉床四角;所述曝气管设有四组,曝气管通过曝气管支撑条固定于浮床支架上。
[0009]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第二复合材料板均为三层材料板结构,由上层竹纤维材料板、中层活性炭材料板和下层竹纤维材料板组成,三层材料板通过塑胶粘结工艺组合拼接;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底部四角设有第一固定螺丝孔。
[0010]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为长度与种植区宽度相等的正方形;共设有四块太阳能电池板,分别固定于浮床四角表面。
[0011]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浮床支架采用硬聚氯乙烯材料制备,浮床支架上均匀设有若干第一卡扣式调节孔,用于调节浮床高度;浮床支架的一端设有第一螺丝栓,所述第一螺丝栓与复合材料板底部的第一固定螺丝孔相连接,浮床支架的另一端固定于水底。
[0012]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顶部四角摄设有第二固定螺丝孔,所述浮床透光孔四角周围设有第三固定螺丝孔。
[0013]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沉床支架采用硬聚氯乙烯材料制备,沉床支架上均匀设有若干第二卡扣式调节孔,用于调节沉床入水深度;沉床支架的两端设有第二螺丝栓,一端与第二复合材料板顶部四角第二固定螺丝孔连接,另一端与浮床透光孔四角周围的第三固定螺丝孔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曝气管设有四组,曝气管表面设有若干曝气孔,曝气管通过曝气管支撑条固定。
[0015]进一步的,所述曝气管支撑条设有两组,两组曝气管支撑条平行放置,曝气管支撑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邻近的两组浮床支架上。
[0016]板板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1)本专利技术装置中的浮床和沉床均采用复合材料板,上下两层的竹炭纤维板具有稀疏多孔的特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的附着。中间活性炭层主要用于吸附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且颗粒状结构和多孔性质也利于微生物的附着。活性炭与植物根系和微生物之间存在一个污染物的吸附

降解循环。即活性炭吸附污染物质的同时,植物根系以及微生物也在吸收降解污染物质,因此不必更换饱和活性炭,达到循环使用活性炭节约成本的目的。且本复合材料板为天然材料不产生二次污染。
[0018](2)本专利技术装置分为浮床以及沉床两层种植区,分别栽种挺水植物以及沉水植物,沉床上方开有同等大小的透光孔,不会阻碍沉水植物的光合吸收作用,两种植区植物互不
干扰,协同促进水体污染物的降解去除。
[0019](3)本专利技术装置底部设有曝气管,浮床表面设有太阳能电池板给曝气管提供电能,以确保曝气管的正常运行。底部曝气管提供氧气,有利于微生物的呼吸降解作用。同时能够扰动底泥,释放底泥中的污染物以供植物微生物去除,进一步净化污染水体。
[0020](4)本专利技术装置中的浮床和沉床的支撑采用可调节支架,支架材料采用硬聚氯乙烯,该材料不易溶出有害物质,安全性高。相较于传统的采用浮性材料使床体悬浮于水体表面的生态浮床装置,本装置具有支撑性能好稳定性高的优点,床体不易受水流扰动以及风力冲击等情况而移位。且支架具有可调节高度的特性,能够适应水体水位以及污染情况合理调节浮床和沉床高度。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材料组合式生物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浮床(1)、浮床支架(2)、沉床(3)、沉床支架(4)、曝气管(5);所述浮床(1)由第一复合材料板(111)组合拼接而成,在浮床(1)中部开设正方形透光孔(12),浮床(1)四角表面设有太阳能电池板(13),浮床(1)表面除透光孔(12)以及太阳能电池板(13)区域外均为种植区(14);所述种植区(14)沿中线均匀的设有若干第一种植孔(15),在所述第一种植孔(15)中种植有挺水植物;所述浮床支架(2)设有四组,四组浮床支架(2)的一端分别与浮床(1)四角连接,另一端支撑在水底;所述沉床(3)由第二复合材料板(112)组合拼接而成,在沉床(3)表面均匀设有若干第二种植孔(31),所述第二种植孔(31)内种植有沉水植物;所述沉床支架(4)设有四组,四组沉床支架(4)一端分别连接固定于透光孔(12)四角,另一端垂直连接固定于沉床(3)四角;所述曝气管(5)设有四组,曝气管(5)通过曝气管支撑条(6)固定于浮床支架(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组合式生物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111)、第二复合材料板(112)均为三层材料板结构,由上层竹纤维材料板(16)、中层活性炭材料板(17)和下层竹纤维材料板(18)组成,三层材料板通过塑胶粘结工艺组合拼接;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111)底部四角设有第一固定螺丝孔(1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材料组合式生物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3)为长度与种植区(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月香张毅敏韩可欣朱月明张志伟赖秋英陈婷毛晓文于江华
申请(专利权)人: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