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保护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7812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6: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菌保护膜,其包括保护层、第一粘胶层、抗菌层、防刮层、第二粘胶层和离型层,所述保护层、第一粘胶层、抗菌层、防刮层、第二粘胶层和离型层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通过保护层有效保护抗菌层在使用前不被外力作用刮伤或损伤,保证产品质量。抗菌层具有消毒和杀菌作用,有效防止接触传染,使用卫生、安全;所述防刮层的韧性强,不易拉断,且耐磨,抗刮伤。通过第二粘胶层能较好平整吸附在需被贴物的表面上,方便操作、贴粘,同时离型层能保持第二粘胶层的表面干净,避免粘上其它杂物,且易于剥离,给使用带来方便,实用性强,利于广泛推广应用。应用。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菌保护膜


[0001]本技术涉及保护膜
,特别涉及一种抗菌保护膜。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显示装置越来越多的运用了触摸面板,但触摸面板的被动磨损会导致使用性能、美观度的降低,最终导致其失去使用价值,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可用于涂覆于基材表面的硬质涂层就成了当前的研究。
[0003]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液晶保护膜虽然有很好的防刮花效果,但是其长期与人手接触,在使用手机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热量,这些热量为细菌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温床,另外人体皮肤会产生汗液,这也为细菌成长提供了一个潮湿的环境,所以细菌很容易在手机上滋生,可能会通过操作触摸屏传染病菌,危害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不足,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抗刮伤,具有抗菌效果的抗菌保护膜。
[0005]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抗菌保护膜,其包括保护层、第一粘胶层、抗菌层、防刮层、第二粘胶层和离型层,所述保护层、第一粘胶层、抗菌层、防刮层、第二粘胶层和离型层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贴合。通过抗菌层能有效杀死附着的病菌,防止接触传染,提升卫生效果。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保护层为厚度为40~60微米的PET膜。通过保护层有效保护抗菌层在使用前不被外力作用刮伤或损伤,保证产品质量。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粘胶层为厚度为8~15微米的亚克力胶层。贴合平整性好。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抗菌层为厚度为1~3微米的纳米银离子涂层。具有较强的消毒和杀菌作用,提高抗菌效果。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防刮层为厚度为75~100微米的PET膜,韧性强,不易拉断,且耐磨,抗刮伤。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粘胶层为厚度为2~4微米的硅胶层。能较好平整吸附在需被贴物的表面上,且能自动排气,方便操作、贴粘。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离型层为厚度为15~50微米的PET膜、PP膜或TPU膜。离型层能保持第二粘胶层的表面干净,避免粘上其它杂物,且易于剥离,给使用带来方便,实用性强。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通过保护层有效保护抗菌层在使用前不被外力作用刮伤或损伤,保证产品质量。抗菌层具有消毒和杀菌作用,有效防止接触传染,使用卫生、安全;所述防刮层的韧性强,不易拉断,且耐磨,抗刮伤。通过第二粘胶层能较好平整吸附在需被贴物的表面上,方便操作、贴粘,同时离型层能保持第二粘胶层
的表面干净,避免粘上其它杂物,且易于剥离,给使用带来方便,实用性强,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实施例: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抗菌保护膜,其包括保护层1、第一粘胶层2、抗菌层3、防刮层4、第二粘胶层5和离型层6。
[0016]所述保护层1优选为PET膜,厚度为40~60微米,优选为50微米,保护层1有效保护抗菌层3在使用前不被外力作用刮伤或损伤,保证产品质量。所述第一粘胶层2优选为亚克力胶层,厚度为8~15微米,优选为10微米,贴合平整性好。所述抗菌层3为纳米银离子涂层,厚度为1~3微米的,具有较强的消毒和杀菌作用,提高抗菌效果。通过抗菌层3能有效杀死附着的病菌,防止接触传染,提升卫生效果。还可以在防刮层4的下表面通过OCA胶贴合有防蓝光PET膜层(图中未视),即该防蓝光PET膜层在防刮层4和第二粘胶层5之间。加设有防蓝光PET膜层后,具有防蓝光效果,有效保护视力。在防刮层4的上表面涂覆有丙烯酸清漆形成丙烯酸清漆层,起到硬化防刮层4表面作用,进一步提升耐磨和抗刮伤效果,延长使用寿命。所述丙烯酸清漆层位于抗菌层3和防刮层4之间。所述防刮层4优为PET膜,厚度为75~100微米,优选为85微米,韧性强,不易拉断,且耐磨,抗刮伤。所述第二粘胶层5优选为硅胶层,厚度为2~4微米,能较好平整吸附在需被贴物的表面上,且能自动排气,方便操作、贴粘。所述离型层6可以为PET膜、PP膜或TPU膜,厚度为15~50微米。通过离型层6能保持第二粘胶层5的表面干净,避免粘上其它杂物,且易于剥离,给使用带来方便,实用性强。
[0017]所述保护层1、第一粘胶层2、抗菌层3、防刮层4、第二粘胶层5和离型层6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贴合。
[0018]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通过保护层1有效保护抗菌层3在使用前不被外力作用刮伤或损伤,保证产品质量。使用时,先撕开离型层6,通过第二粘胶层5平整粘贴在被贴物的表面上。然后再撕开保护层1,使第一粘胶层2与抗菌层3相剥离。让抗菌层3外露,由于抗菌层3具有消毒和杀菌作用,有效防止接触传染,使用卫生、安全。
[0019]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技术构成任何限制,采用与其相同或相似的其它保护膜,均在本技术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保护膜,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保护层,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第一粘胶层、抗菌层、防刮层、第二粘胶层和离型层,所述保护层、第一粘胶层、抗菌层、防刮层、第二粘胶层和离型层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为厚度为40~60微米的PET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胶层为厚度为8~15微米的亚克力胶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保护膜,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上玫廖文胜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鑫博仕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