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结合型双层埋地油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7120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结合型双层埋地油罐,包括外壳体和设置在外壳体内的内壳体,外壳体周向外壁上间隔均布有若干插孔,插孔从内向外插接配合有结合板,结合板呈T型结构、包括横向部和纵向部,纵向部通过插孔并向外凸出插入土壤,横向部则压接在插孔对应的外壳体内壁上,且横向部覆盖在插孔端面上,纵向部呈柱形结构,且柱形结构的外端面为锥形,柱形外周面上外凸具有结合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通过结合板和结合线的设计,有效增加结合面积,增加的了油罐与土壤的结合能力,同时内壳体设置外壳体内,不与土壤直接接触,减少了土壤、水源对内壳体的侵蚀,有效延长使用寿命并便于内壳体的整体维护。并便于内壳体的整体维护。并便于内壳体的整体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结合型双层埋地油罐


[0001]本技术涉及油气储藏
,尤其涉及一种高结合型双层埋地油罐。

技术介绍

[0002]埋地油罐是相对于地上油罐来说的,埋地油罐安装在地下,具有可靠的防火防爆能力。埋地油罐埋藏在地下需要承受覆土的压力、地下水的浮力等。在设计埋地油罐时,需要考虑如何平衡埋地油罐的受力。如果油罐安装不稳固,油罐罐体内外压力,罐体受压泄漏的可能性则会大大增加。当罐体泄漏时,罐内介质会对土壤、水源造成污染,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如何提高埋地油罐的安装稳定性,成为埋地油罐设计和安装中继续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油罐与土壤结合里好,可有效分散受力,机械性能好且便于更换维修的高结合型双层埋地油罐。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结合型双层埋地油罐,包括外壳体和设置在外壳体内的内壳体,所述的外壳体周向外壁上间隔均布有若干插孔,所述的插孔从内向外插接配合有结合板,所述的结合板呈T型结构、包括横向部和纵向部,所述的纵向部通过插孔并向外凸出插入土壤,所述的横向部则压接在插孔对应的外壳体内壁上,且横向部覆盖在插孔端面上,所述的纵向部呈柱形结构,且柱形结构的外端面为锥形,所述的柱形外周面上外凸具有结合线。
[0005]在上述方案中,巧妙地设计了分体式的外壳体和内壳体,并通过结合板的设计,可有效增加外壳体与土壤的接触面积,通过结合线则可进一步提高与土壤的结合能力。同时内壳体不与土壤直接接触,减少了土壤、水源对内壳体的侵蚀,减少侵蚀引发泄漏的可能。
[0006]进一步的,所述的内壳体底部与外壳体内壁通过螺栓锁紧固定。
[0007]进一步的,所述的结合线为螺旋环绕外凸在柱形结构的外周面上。
[0008]优选的,所述的结合线沿柱形结构的径向截面呈等腰梯形结构,其中等腰梯形的下底与柱形结构外周面重合。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高结合型双层埋地油罐,结构设计合理,将油罐设计为外壳体和内壳体的分体式结构,外壳体上设计插孔,并对应插接设计结合板,通过结合板与土壤接触,有效增加结合面积,增加的了油罐与土壤的结合能力,同时内壳体设置外壳体内,不与土壤直接接触,减少了土壤、水源对内壳体的侵蚀,有效延长使用寿命并便于内壳体的整体维护。
附图说明
[001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最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技术最优实施例中结合线的截面示意图。
[0013]图3是本技术最优实施例中结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外壳体 2、内壳体 3、插孔 4、横向部 5、纵向部 6、结合线 7、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15]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16]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高结合型双层埋地油罐,是本技术最优实施例,包括外壳体1和设置在外壳体1内的内壳体2。所述的内壳体2底部与外壳体1内壁通过螺栓7锁紧固定。
[0017]内壳体2与外壳体1为分体式结构设计,外壳体1外表面与土壤直接接触,而内壳体2则不与土壤直接接触,避免了土壤、水源对内壳体2的侵蚀,减少了侵蚀造成的泄漏风险。同时内壳体2的维护检修更换便捷,如若外壳体1发生腐蚀损坏,则可取出内壳体2,单独更换外壳体1即可,内壳体2可重复利用,减少原料损耗。
[0018]所述的外壳体1周向外壁上间隔均布有若干插孔3。所述的插孔3从内向外插接配合有结合板,所述的结合板呈T型结构、包括横向部4和纵向部5,所述的纵向部5通过插孔3并向外凸出插入土壤,所述的横向部4则压接在插孔3对应的外壳体1内壁上,且横向部4覆盖在插孔3端面上,所述的纵向部5呈柱形结构,且柱形结构的外端面为锥形。该柱形结构在实际设计中,平行于水平面的截面可设计为如图3所示的矩形状的结构,用于在水平面上增加与土壤的结合面积。
[0019]所述的柱形外周面上外凸具有结合线6。所述的结合线6为螺旋环绕外凸在柱形结构的外周面上。插孔3内壁则与螺旋的结合线6配合,在插孔3处,通过纵向部5和结合线6密封。所述的结合线6沿柱形结构的径向截面呈等腰梯形结构,其中等腰梯形的下底与柱形结构外周面重合。
[0020]如此设计的高结合型双层埋地油罐,结构设计合理,将油罐设计为外壳体1和内壳体2的分体式结构,外壳体1上设计插孔3,并对应插接设计结合板。通过结合板的设计,可有效增加外壳体1与土壤的接触面积,通过结合线6则可进一步提高与土壤的结合能力。同时内壳体2设置外壳体1内,内壳体2不与土壤直接接触,减少了土壤、水源对内壳体2的侵蚀,有效延长使用寿命并便于内壳体2的整体维护。
[0021]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结合型双层埋地油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和设置在外壳体(1)内的内壳体(2),所述的外壳体(1)周向外壁上间隔均布有若干插孔(3),所述的插孔(3)从内向外插接配合有结合板,所述的结合板呈T型结构、包括横向部(4)和纵向部(5),所述的纵向部(5)通过插孔(3)并向外凸出插入土壤,所述的横向部(4)则压接在插孔(3)对应的外壳体(1)内壁上,且横向部(4)覆盖在插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国良王佳成王新坤吴洁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安普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