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框架柱用角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5751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5: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框架柱用角钢,包括有角钢本体,所述角钢本体包括有至少两个相互可拆卸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有相互垂直布置的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所述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的内侧通过第三固定臂连接,所述第一固定臂、第二固定臂和第三固定臂一体成型,所述第三固定臂的内侧左右对称的设置有两个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延伸至与第三固定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齐平,所述连接臂的一端通过第一弯折部与第三固定臂连接,连接臂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两个连接臂、第一弯折部和第三固定臂之间形成能够容纳柱钢筋的弧形容纳空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传统角钢与柱钢筋之间存在较大缝隙、固定不牢靠的技术问题。牢靠的技术问题。牢靠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框架柱用角钢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框架柱用角钢。

技术介绍

[0002]框架柱是在墙架中承受轴向压力的长条形构件,通常应用于房屋、桥梁等建筑中。在构建框架柱时通常需要在其模板面的四个顶角处增设角钢。如申请号为2016201061882的一种新型角钢结构,具体公开了“所述角钢本体的中部外侧设置有凹形边槽,所述角钢本体中部内侧和凹形边槽对称设置有倒角结构”。由于在安装过程中,柱钢筋与该倒角结构形成线接触,从而不能保证该角钢和框架柱的模板面紧密贴合,存在较大缝隙导致固定不牢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框架柱用角钢,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传统角钢与柱钢筋之间存在较大缝隙、固定不牢靠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框架柱用角钢,包括有角钢本体,所述角钢本体包括有至少两个相互可拆卸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有相互垂直布置的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所述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的内侧通过第三固定臂连接,所述第一固定臂、第二固定臂和第三固定臂一体成型,所述第三固定臂的内侧左右对称的设置有两个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延伸至与第三固定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齐平,所述连接臂的一端通过第一弯折部与第三固定臂连接,连接臂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两个连接臂、第一弯折部和第三固定臂之间形成能够容纳柱钢筋的弧形容纳空腔。
[0005]进一步,所述连接臂的自由端上固设有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向第三固定臂方向弯曲。
[0006]进一步,所述两个连接部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分别位于两个连接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相互重合,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上具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上插设有固定杆。
[0007]进一步,所述固定杆包括有从左至右依次布置的螺纹部、第一形变部和第二形变部,所述螺纹部上旋设有固定螺母,所述第一形变部的直径小于第二形变部的直径,第一形变部和第二形变部的外表面具有多个与通孔配合使用的形变槽,所述形变槽沿固定杆的轴向方向布置。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连接处的外侧上具有防撞条,所述防撞条沿第一固定臂的长度方向布置。
[0009]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两个连接臂、第一弯折部和第三固定臂之间形成弧形的可容纳柱钢筋的容纳空腔,该容纳空腔与柱钢筋的外表面相适配,从而使得将传统的线接触替换为柱钢筋与容纳空腔内壁的面接触,使角钢与容纳空腔的内壁紧密贴合,避免角钢与框架柱之间存在过大的缝隙而影响其牢固性。此外,由于传统的角
钢为线接触,因此需要将角钢焊接到框架柱上,工序繁多,但本角钢能够直接将柱钢筋插入至容纳空腔内进行固定,无需与柱钢筋焊接固定。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一;
[0011]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12]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图二;
[0013]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0014]图5为固定杆的立体图;
[0015]附图标号说明:
[0016]1、角钢本体;11、连接部;111、第一固定臂;112、第二固定臂;113、第三固定臂;2、连接臂;3、第一弯折部;4、容纳空腔;5、第二弯折部;6、第一连接块;7、第二连接块;8、通孔;9、固定杆;91、螺纹部;92、第一形变部;93、第二形变部;94、形变槽;10、固定螺母;12、防撞条。
[0017]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9]参见图1至图5,一种框架柱用角钢,包括有角钢本体1,角钢本体1包括有两个相互可拆卸连接的连接部11,从而能够根据施工需要增减连接部11以达到调节角钢本体1长度的目的。连接部11包括有相互垂直布置的第一固定臂111和第二固定臂112,第一固定臂111和第二固定臂112的内侧通过弧形的第三固定臂113连接,第一固定臂111、第二固定臂112和第三固定臂113一体成型,第三固定臂113的内侧左右对称的设置有两个连接臂2,连接臂2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延伸至与第三固定臂11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齐平,连接臂2的一端通过第一弯折部3与第三固定臂113连接,连接臂2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两个连接臂2、第一弯折部3和第三固定臂113之间形成能够容纳柱钢筋的弧形容纳空腔4。在安装时,柱钢筋能够贴着容纳空腔4的内壁滑动直至将容纳空腔4完全填充,从而实现容纳空腔4与柱钢筋的面接触,使角钢固定更牢靠,且使角钢与框架柱之间的缝隙更小;另外,由于容纳空腔4能够将柱钢筋包裹住,因此无需将其两者焊接在一起,减少工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
[0020]连接臂2的自由端上固设有第二弯折部5,第二弯折部5向第三固定臂113方向弯曲。第二弯折部5能够更好的将柱钢筋固定在容纳空腔4内,增大其与柱钢筋的接触面积,使柱钢筋固定其间后不易产生晃动。
[0021]两个连接部11上分别固设有第一连接块6和第二连接块7,第一连接块6和第二连接块7分别位于两个连接部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一连接块6和第二连接块7相互重合,第一连接块6和第二连接块7上具有一个通孔8,通孔8上插设有固定杆9。以实现两个连接部11的可拆卸连接。
[0022]固定杆9包括有从左至右依次布置的螺纹部91、第一形变部92和第二形变部93,螺
纹部91上旋设有固定螺母10,旋转固定螺母10直至其与第一连接块6相抵靠,能够避免固定杆9倒退出通孔8,进而将固定杆9固定在通孔8上;第一形变部92的直径小于第二形变部93的直径,第一形变部92和第二形变部93的外表面具有四个圆周阵列的与通孔8配合使用的形变槽94,形变槽94沿固定杆9的轴向方向布置。当固定杆9插入通孔8内时,第二形变部93和第一形变部92依次进入到通孔8内,受通孔8内壁的挤压,形变槽94开始收缩,同时不断的推动固定杆9直至第二形变部93被推出通孔8,第二形变部93由于无外力作用下恢复形变后将其卡设在第二连接块7上,再通过旋转固定螺母10,从而通过固定杆9将两个连接部11连接在一起,便于增加角钢本体1的长度。
[0023]第一固定臂111和第二固定臂112连接处的外侧上具有防撞条12,防撞条12沿第一固定臂111的长度方向布置。
[0024]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使用时(根据需要增减连接部11,此处为使用两个连接部11的操作方式),将两个连接部11上下对齐后通过固定杆9将其连接固定,然后将柱钢筋穿入容纳空腔4内即可。
[0025]本实施例通过弧形的容纳空腔4实现柱钢筋与角钢本体1的面接触,替换掉了传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框架柱用角钢,包括有角钢本体(1),所述角钢本体(1)包括有至少两个相互可拆卸连接的连接部(11),所述连接部(11)包括有相互垂直布置的第一固定臂(111)和第二固定臂(112),所述第一固定臂(111)和第二固定臂(112)的内侧通过第三固定臂(113)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臂(111)、第二固定臂(112)和第三固定臂(113)一体成型,所述第三固定臂(113)的内侧左右对称的设置有两个连接臂(2),所述连接臂(2)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延伸至与第三固定臂(11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齐平,所述连接臂(2)的一端通过第一弯折部(3)与第三固定臂(113)连接,连接臂(2)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两个连接臂(2)、第一弯折部(3)和第三固定臂(113)之间形成能够容纳柱钢筋的弧形容纳空腔(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框架柱用角钢,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2)的自由端上固设有第二弯折部(5),所述第二弯折部(5)向第三固定臂(113)方向弯曲。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框架柱用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雪梅范永林徐海波谢建松杨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建工第九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