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万光军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轨道系统的捷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4228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4: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轨道系统的捷变装置涉及一种轨道变道装置,尤其是一种能实现快速、自如切换的轨道线路捷变装置。包括前端、旋接器和后端,前端与后端通过旋接器进行串联,前端和后端分别与现有轨道系统相连、或直接采用现有轨道;前端与后端均包括单端轨和/或多端轨、以及端部固定件;旋接器为一可以旋转的装置,旋接器具有旋接件本体,在旋接件本体的侧面根据需要均可设有旋接件轨道;旋接件本体中部纵向开有安装轴孔。具有占用空间小、切换速度快、可进行自动或手动控制、可远程操作、安全性高、可在一个装置上实现进行一对多、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切换、结构简单易维护、可以提高载具通过时的运行速度等优点。载具通过时的运行速度等优点。载具通过时的运行速度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轨道系统的捷变装置


[0001]本技术一种用于轨道系统的捷变装置涉及一种轨道变道装置,尤其是一种能实现快速、自如切换的轨道线路捷变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轨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娱乐游艺、设备制造等各个领域。轨道技术具有线路稳定、抗干扰强、可以集中控制、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对地质条件要求相对较低、造价适中、承载能力可以灵活选择等优点。但现有的轨道技术也有着一些不足,从而影响了轨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其线路固定、线路扩展困难、线路切换速度慢切换设备体积大、建造成本仍然偏高等。尤其是线路切换设备(道岔)占用空间巨大,使得除了在铁路、地铁方面采用成本高昂、占用空间巨大的道岔技术来实现线路切换外,其他轨道技术应用领域多采用封闭单线轨道的方式,轨道通行效率受到极大影响,且难以扩大轨道应用的地域覆盖面。比较常见的如游艺场所的轨道车,只能在一个单线的轨道系统中运行,各站点只能进行串联设置,当前载具停留在轨道上或轨道需要进行维护时,后方的载具只能等待,导致全轨道上的运行均需要暂停,即使一些项目采用了变轨技术,也因为速度慢、安全性差难以提升轨道系统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轨道系统的捷变装置,是一种应用于轨道系统的快速轨道线路切换装置,具有占用空间小、切换速度快、可进行自动或手动控制、可远程操作、安全性高、可在一个装置上实现进行一对多、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切换、结构简单易维护、可以提高载具通过时的运行速度等优点。
[0004]本技术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用于轨道系统的捷变装置包括前端、旋接器和后端,前端与后端通过旋接器进行串联,前端和后端分别与现有轨道系统相连、或直接采用现有轨道;
[0006]前端与后端均包括单端轨和/或多端轨、以及端部固定件。所述单端轨由单个轨道本体构成,所述多端轨由多个轨道本体排列组成,轨道本体的纵向为曲线形或直线形;前端与后端根据使用需求,均可以设有一个或多个单端轨和/或多端轨。
[0007]端部固定件根据轨道不同形式(承载、骑坐、悬吊),设置在轨道本体一端的上部或下部,端部固定件可以与轨道合为一体或单独设置,在端部固定件端部开有固定孔,用以安装旋接件轴承。
[0008]所述前端与后端的轨道本体可以采用单轨道,截面为工字型或其他形式;也可以采用互相平行的常规双轨道或多轨道。轨道可以采用承载式、骑坐式或悬吊式等。
[0009]旋接器为一可以旋转的装置,旋接器具有旋接件本体,在旋接件本体的侧面根据需要均可设有旋接件轨道;旋接件本体中部纵向开有安装轴孔;所述旋接件轨道为直线形和/或曲线形。
[0010]所述旋接件本体为三菱柱、长方体、多边柱形,根据需要切换的轨道数量决定采用具体形式。
[0011]本技术使用时,通过旋接件轴承将前端、旋接器和后端进行串联,配合使用控制系统和动力能源及其接入系统,当载具从前端或后端向旋接器行进时,通过控制器中的传感器感应相关载具的运行数据,并由通讯器向控制中枢发送,由控制中枢再通过通讯器发送操作指定到控制器的执行机构,使旋接器旋转到合适的角度并锁止固定,利用其上的轨道将前端与后端上的相应轨道连通,让载具得以按原定线路继续运行。
[0012]本技术可以应用于双轨轨道、多轨轨道、骑坐式单轨轨道、悬吊式单轨轨道等各种类型的轨道系统,因此根据需要,前端与后端可以是双线路、三线路或更多,仅受限于装置体积与轨道布置。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如下方面:
[0014]1)在一个部件上即可实现一对多及多对多的切换,占用空间远小于道岔技术;只需要对本技术的一个装置监测就可以有效检查工作状态是否正常而不需要像传统道岔技术需要检查多个部件;旋转式部件可以方便实现动作机构封闭而防止杂物卡入;在无载具通过时,旋转式部件可以由控制系统进行旋转测试从而实现卡滞预警;即使因被卡住或装置故障而不能让旋接器旋转到位,轨道也会处于封闭状态,载具只需要面对撞击风险而不需面对脱轨风险,而只要载具能提前减速就可以避免这两个风险。
[0015]2)完全克服了现有理论中轨道分岔技术的缺陷。
[0016]分岔技术理论只能应用于门型轨道,同时选择行进方向由载具执行,在分岔口有脱轨风险,因此目前尚未被采用。
[0017]本技术应用于铁路与地铁系统时,可以减少道岔占用的空间,降低多道岔联动时指令复杂度、减少因道岔失灵带来的事故风险,且维护工作量也较小,切换速度快,可以加大车辆运行密度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同时也为铁路或地铁的网络化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支持,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尤其是在轨道需要检修或者事故时,可以灵活安排车辆绕行而不需要停运或低速运行。
[0018]本技术应用于城市公共交通时,可以配合采用轻量化的轨道系统与车厢(每车只载1

4人不等)。轻量化的轨道系统具有对建设的地质地貌要求小,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城市的优点,可以在城市内进行网络化建设从而逐步覆盖整个城市。由于设立站点容易,可以大量设置而不过于增加建设成本与难度,用户可以在轨道网络中到达任一站点而不需换乘,大大提升了交通效率,可以减少在公交汽车系统和地铁上的投入,也降低了私家车出行的数量,消除城市拥堵的根本原因。从建设规模上来看,可根据需求设定大小,灵活机动且将来扩建、调整容易且成本低;从建设成本上来看,在考虑到道路投资等情况下,它是现有所有交通手段中综合成本最低的方案,既利于投资人建设,也利于降低用户使用成本,是真正的惠民项目;从建设过程影响来看,对现有交通系统的影响极小,不会因为建设加剧城市现有的交通拥堵情况;从安全上来看,可以极大减小交通事故带来的损失;从环保上来看,将极大减少交通工具的生产、使用、废弃等全过程的污染物;从能源利用效率上来看,它不会出现像现有公共交通中的空载、运送量不足及运行中的等待浪费等弊端;从科技角度来看,可以实现全面无人驾驶,自动调度,降低全系统工作人员数量。
[0019]本技术应用于娱乐游艺时,可以通过建设覆盖景区或园区的轨道网络系统,
可以在各个主要地点设置站点,为游客提供可以轻松游完整个景区或园区的便利,降低疲劳程度,从而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各项景区园区设施的使用率,进而除了增加本技术直接产生的车票收益外,也提高了区内设施的收益率。此外通过轨道路线的设计,还可以为游客提供观景游玩功能,其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娱乐设备。
[0020]本技术应用于运输领域时,可以在诸如大型的厂区内,提供厂区内的人员代步、货物运输功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0021]本技术应用于设备制造时,可以应用于诸如物流分拣系统、自动售货机等,可以减小设备体积、提高设备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采用的旋接件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轨道系统的捷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旋接器和后端,前端与后端通过旋接器进行串联,前端和后端分别与现有轨道系统相连、或直接采用现有轨道;前端与后端均包括单端轨和/或多端轨、以及端部固定件;所述单端轨由单个轨道本体构成,所述多端轨由多个轨道本体排列组成;多个前端与后端均设有一个或多个单端轨和/或多端轨;端部固定件设置在轨道本体一端的上部或下部;旋接器为一可以旋转的装置,旋接器具有旋接件本体,在旋接件本体的侧面根据需要均能设有旋接件轨道;旋接件本体中部纵向开有安装轴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轨道系统的捷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本体的纵向为曲线形或直线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轨道系统的捷变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光军
申请(专利权)人:万光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