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离体上皮黏液层实验的样本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3488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4: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适用于离体上皮黏液层实验的样本夹,所述样本夹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上夹片和下夹片,所述上夹片上开设有贯通的上室,所述下夹片开设有贯通的下腔室,所述上夹片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对称上夹片灌流孔以及上夹片电极孔,所述上夹片灌流孔与上夹片电极孔均与上室相通;所述下夹片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对称下夹片灌流孔以及两个对称下夹片电极孔,所述下夹片灌流孔与下夹片电极孔均与下腔室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上室和下腔室模拟了肠上皮的肠腔面和浆膜面,上室可通过灌流孔直接刺激肠上皮细胞进行多种黏液相关实验操作,下腔室可通过灌流孔灌流培养基,充分维持肠上皮组织活性,上下的电极孔可测量跨上皮电压或电流,即时监测组织活性。即时监测组织活性。即时监测组织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离体上皮黏液层实验的样本夹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离体上皮黏液层实验的样本夹。

技术介绍

[0002]上皮黏液层由组织黏膜上皮中的杯状细胞分泌,是上皮黏液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构成体内防御外来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黏液层的多种指标,如成分、厚度和通透性的变化出现于多种疾病的进程中。对这些指标的研究,是研究这些疾病机制的重要环节。现有黏液检测方法有两种:
[0003]1)将黏膜组织冰冻切片,用阿新蓝使黏液显色,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该方法操作繁琐,样本固定、切片染色耗时长,另外固定切片和染色漂洗等步骤会使黏液层成分部分损失,影响测定结果。
[0004]2)用棉签或玻璃棒直接从新鲜取材的组织上刮取黏液,收集并进行分析,但该方法对黏液层造成较大损伤,无法观察黏液生长过程。
[0005]目前,市面上没有用于直接检测黏液的装置,只有实验过程中自制的简易夹片,将黏膜张开固定于夹片上,用探针进行黏液厚度的测量,该方法的缺陷在于样本保持活性的时间较短,同样不能有效观察黏液的生长过程。
[0006]而有的改进夹片虽然可以进行上述操作,在维持活性情况下实时检测黏液层厚度变化,也无法即时监测黏膜活性,需借助尤斯灌流室系统测量跨上皮电压或电流判断活性,该方法的缺陷在于,夹片需与尤斯灌流室装置完美契合,且仪器需要较长时间的调试。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离体上皮黏液层实验的样本夹,解决现有黏液实验技术操作步骤多、耗时长、不能实时测量、检测并维持活性、操作过程中黏液层损失的技术问题。该样本夹优点在于操作方法简单,可长时间维持组织活性并进行实时测量,还可即时监测组织活性,快速改变实验条件,简化实验操作。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一种适用于离体上皮黏液实验的样本夹,所述样本夹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上夹片和下夹片,所述上夹片上开设有贯通的上室,所述下夹片上开设有贯通的下腔室,所述上室与下腔室对应设置,所述上夹片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对称上夹片灌流孔以及上夹片电极孔,所述上夹片灌流孔与上夹片电极孔均与上室相通;所述下夹片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对称下夹片灌流孔以及两个对称下夹片电极孔,所述下夹片灌流孔与下夹片电极孔均与下腔室相通。
[0009]所述上室呈外高内低的斜面凹槽,底面以上皮黏膜面封闭,用以模拟肠腔,可通过上夹片灌流孔灌流不同溶液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并对黏液厚度成分等指标进行测量和提取;下腔室可承载肠上皮浆膜面的培养基;
[0010]下夹片灌流孔可插入相应灌流管用以更换下腔室内的培养基,模拟肠道血供。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上室和下腔室分别设置在上夹片和下夹片中央,所述上室和下腔室的横截面为圆形。
[0012]再进一步地,所述上夹片和下夹片的边缘设置有两个对称螺丝孔,可使用螺丝固定夹紧。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适用于黏液实验的样本夹,利用上室和下腔室模拟了肠上皮的肠腔面和浆膜面,上室为外高内低的斜面凹槽,并设有灌流孔,可进行多种黏液相关实验操作,下腔室设有灌流孔,可通过灌流培养基,充分保持组织活性。上室和下腔室的电极孔可插入电极测量跨上皮电压或电流,即时监测组织活性,相比结构适配难度高的尤斯灌流室,操作非常简便,且不需要长时间调试仪器。
[0015]本技术适用于离体上皮黏液实验的样本夹在维持组织活性的同时,实时地对黏液进行测量和提取等多种实验;其能有效固定黏膜,操作步骤简单。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适用于离体上皮黏液实验的样本夹的立体透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适用于离体上皮黏液实验的样本夹的立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上夹片1、上室1.1、上夹片灌流孔1.2、上夹片电极孔1.3、下夹片2、下腔室2.1、下夹片灌流孔2.2、下夹片电极孔2.3、螺丝孔3。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0020]如图1

2所示一种适用于离体上皮黏液实验的样本夹,样本夹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上夹片1和下夹片2,上夹片1和下夹片2的边缘设置有两个对称螺丝孔3,通过螺丝固定夹紧;
[0021]上夹片1中央上开设有贯通的上室1.1为外高内低的斜面凹槽,其横截面为圆形,上夹片1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对称上夹片灌流孔1.2以及上夹片电极孔1.3,上夹片灌流孔1.2与上夹片电极孔1.3均与上室1.1相通;所述下夹片2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对称下夹片灌流孔2.2以及两个对称下夹片电极孔2.3,下夹片灌流孔2.2与下夹片电极孔2.3均与下腔室2.1相通。
[0022]上室1.1呈外高内低的斜面凹槽,底面以上皮黏膜面封闭,用以模拟肠腔,可通过上夹片灌流孔1.2灌流不同溶液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并对黏液厚度成分等指标进行测量和提取;下腔室2.1可承载肠上皮浆膜面的培养基;
[0023]下夹片灌流孔2.2可插入相应灌流管用以更换下腔室2.1内的培养基,模拟肠道血供。
[0024]上夹片1和下夹片2的边缘设置有两个对称螺丝孔3,可使用螺丝固定夹紧。
[0025]利用上述适用于离体上皮黏液实验的样本夹对待测离体黏液上皮组织进行组装固定的方法:
[0026]1)取新鲜离体黏膜上皮组织,黏膜面朝上,浆膜面朝下,张开平铺在下夹片的下腔
室2.1开口上,
[0027]2)将上夹片1与下夹片2贴合,用螺丝旋入螺丝孔,使上夹片1与下夹片2夹紧,
[0028]3)将上夹片1的两个灌流孔1.2和上夹片电极孔1.3以及下夹片2的下夹片电极孔2.3用适宜大小的塞子塞住,将带有蠕动泵的灌流管分别与下夹片2中的两个下夹片灌流孔2.2相连,启动蠕动泵,通入预充氧的培养基,使培养基在下腔室2.1中循环流动以保持黏膜活性;
[0029]4)此时上室1.1中加入少量培养基,使黏膜面保持湿润。
[0030]以下针对黏液的实验中,均以上述方法组装,
[0031]黏液厚度测量方法:将组装好的夹片放置于带垂直测量功能的显微镜上,利用测量探针分别接触黏液表层和底层,其中相对透明的黏液表层可用如下方法清楚地标记:将少量碳粉混悬于组织缓冲液中滴入上室1.1,碳粉即沉降于密度较大的黏液表层。黏液表层和底层的垂直位置相减,即为黏液厚度;
[0032]黏液成分分析:用微量进样器或移液枪插入上室1.1,贴近黏膜层即可抽吸黏液进一步分析;
[0033]黏液屏障功能分析:受损的黏液屏障可使大分子物质如葡聚糖等更多地穿过黏膜,将荧光标记葡聚糖,加入上室1.1,静置段时间后,取下腔室2.2培养基进行荧光强度定量分析,计算穿透的葡聚糖浓度,即可反映黏液屏障的受损情况;
[0034]黏膜活性检测:将万用表两电极分别插入上室1.1或下腔室2.2侧壁的上夹片电极孔1.3或者下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离体上皮黏液层实验的样本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样本夹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上夹片(1)和下夹片(2),所述上夹片(1)上开设有贯通的上室(1.1),所述下夹片(2)上开设有贯通的下腔室(2.1),所述上室(1.1)与下腔室(2.1)对应设置;所述上夹片(1)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对称上夹片灌流孔(1.2)以及上夹片电极孔(1.3),所述上夹片灌流孔(1.2)与上夹片电极孔(1.3)均与上室(1.1)相通;所述下夹片(2)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对称下夹片灌流孔(2.2)以及两个对称下夹片电极孔(2.3),所述下夹片灌流孔(2.2)与下夹片电极孔(2.3)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涛熊艺琳钱伟侯晓华宋军向雪莲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