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太阳能辅助的海洋温差能冷热电及淡水多联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83060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低品位热源高效转换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基于太阳能辅助的海洋温差能冷热电及淡水多联产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以太阳能集热后的海洋表层温海水作为热源,对从工质泵出来的低沸点工质加热汽化,同时换热后的海水进入单极闪蒸罐闪蒸产生淡水。汽化后的工质进入膨胀机做工,从膨胀机排出的乏汽进入分流器,分流器将其分成两路,一路为喷射制冷子循环中喷射器的工作流体提供热量;另一路为蒸汽压缩热泵子循环中的工质提供热量,使之汽化进入压缩机后温度升高向外界供热。换热后的两路工质进入混合器混合,经工质泵加压后再次进入发生器,往复循环。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基于太阳能辅助的海洋温差能的低品位热能的回收利用,能够同时输出电能、冷量、热量及淡水。热量及淡水。热量及淡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太阳能辅助的海洋温差能冷热电及淡水多联产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低品位热源高效转换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太阳能辅助的海洋温差能冷热电及淡水多联产系统,是一种利用太阳能及海洋温差能进行发电、制冷、供热及海水淡化的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愈加迫切,我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其中矿物能源占据总量的92%。在这些矿物能源中,煤炭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随着矿物能源储量濒临枯竭以及在其利用过程中所导致的严重的环境危害,我们急需开发太阳能、海洋温差能等可再生能源,以转变能源结构。因此,发展低品位热能高效转换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系统,对能源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0003]海洋温差能是极具开发价值与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在部分地区的海洋表层温海水全年都在25℃以上,深海水温在5℃左右,海洋温差能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温差能发电主要利用不同深度海水温度的温差,通过工作介质在管道内运行吸收热量、驱动发电机叶片发电,然后通过冷却以后再吸收热量的循环获取持续大电能的活动。海洋温差能发电循环主要分为开式、闭式和混合式。由于海洋温差能发电循环的温差较小,热效率较低,一直以来很难实现商业化。
[0004]南方地区受夏季高温影响,夏季空调的耗电量及需水量占比很大,且沿海地区渔业资源丰富,海鲜的保存及加工都需要冷量、热量及电力的输入。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太阳能辅助的海洋温差能冷热电及淡水多联产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太阳能辅助的海洋温差能冷热电及淡水多联产系统,实现同时为用户提供电能、冷量、热量和淡水的目的。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基于太阳能辅助的海洋温差能冷热电及淡水多联产系统,包括温海水泵1、太阳能板2、发生器3、膨胀机4、发电机5、可调节流量分流器6、制热子循环热交换器7、制冷子循环热交换器8、混合器9、工质泵10、闪蒸罐11、冷凝器12、浓盐水输出通道13、压缩机14、制热子循环蒸发器15、需要热量的场所16、制热子循环节流阀17、制冷子循环工质泵18、制冷子循环节流阀19、制冷子循环蒸发器20、需要冷量的场所21、喷射器22、制冷子循环冷凝器23和冷海水泵24。
[0008]所述的温海水泵1通过温海水输送管道与太阳能板2相连接,经过太阳能集热后的温海水再通过管道与发生器3的温海水入口端相连,用于将温海水的热量传递给循环工质;发生器3的温海水出口端与闪蒸罐11的温海水入口端相连,使温海水进入闪蒸罐11内闪蒸从而产生水蒸气与浓盐水,由冷海水泵24抽出的冷海水经冷海水输送管道与冷凝器12的冷
海水入口端相连,用于冷凝水蒸气以产生淡水,冷凝器12的冷海水出口端与冷海水排水管相连,同时闪蒸罐11内产生的浓盐水通过浓盐水输出通道13排出;发生器3的工质出口端与膨胀机4的工质入口端相连,膨胀机4与发电机5相连,驱动发电机5运转产生电力,形成发电子循环,且发电机5与压缩机14、温海水泵1、冷海水泵24、工质泵10及制冷子循环工质泵18相连,对压缩机14、温海水泵1、冷海水泵24、工质泵10及制冷子循环工质泵18进行供电;膨胀机4的工质出口端与可调节流量分流器6的工质入口端相连,可调节流量分流器6的两个工质出口端分别与制热子循环热交换器7的工质入口端与制冷子循环热交换器8的工质入口端相连,从制热子循环热交换器7和制冷子循环热交换器8换热后出来的液态循环工质分别与混合器9的两个工质入口端相连,混合器9的工质出口端与工质泵10的工质入口端相连,工质泵10的工质出口端与发生器3的工质入口端相连;
[0009]液态循环工质经过制热子循环节流阀17的节流减压作用后,进入制热子循环热交换器7与从可调节流量分流器6流入的循环工质进行换热,变成饱和或过饱和蒸汽状态,从制热子循环热交换器7出来的汽态循环工质与压缩机14的工质入口端相连,压缩机14的工质出口端与制热子循环蒸发器15的工质入口端相连,制热子循环蒸发器15的热量输出端与需要热量的场所16相连,制热子循环蒸发器15的工质出口端与制热子循环节流阀17的工质入口端相连,由此形成制热子循环;
[0010]制冷子循环工质泵18的工质出口端与制冷子循环热交换器8的工质入口端相连,循环工质经制冷子循环热交换器8换热与可调节流量分流器6流入的工质进行换热后,作为喷射器22的工作流体流入喷射器22的引射流端,制冷子循环节流阀19的工质出口端与制冷子循环蒸发器20的工质入口端相连,制冷子循环蒸发器20的冷量输出端与需要冷量的场所21相连,制冷子循环蒸发器20的工质输出端与引射器22的被引射流端相连,引射器22的工质出口端与制冷子循环冷凝器23的工质入口端相连,由冷海水泵24抽出的冷海水经冷海水输送管道与制冷子循环冷凝器23的冷海水入口端相连,制冷子循环冷凝器23的冷海水出口端与冷海水排水管相连,从制冷子循环冷凝器23流出的液态循环工质分别流入制冷子循环节流阀19和制冷子循环工质泵18中,由此形成制冷子循环。
[0011]所述的需要热量的场所16为生活供热区。
[0012]所述的需要冷量的场所21为冷库。
[0013]所述的可调节流量分流器6通过自动控制或人为的方式调节两个出口端流量的大小。
[0014]所述的循环工质为R123、R134a、R141b或R600a制冷剂。
[0015]所述的压缩机14和外界供电设备通过机械装置连接,从外界获取额外的机械能。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1、将有机朗肯循环、蒸汽压缩热泵循环、喷射制冷循环及单极闪蒸海水淡化进行了有机集成,实现了基于海洋温差能的低品位热能回收利用,可以同时为用户供电、供冷、供热及淡水。
[0018]2、利用喷射制冷子循环产生冷量,其中喷射器代替了压缩机,使制冷子循环除泵外无其他运动部件,设备简单,运行稳定且节约电能。
[0019]3、将发生器中与工质换热后的温海水用于闪蒸海水淡化,充分利用了太阳能及表层温海水余热,使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得到提升。
[0020]4、对比普通制冷循环以处于环境温度下的空气进行冷却,该循环以冷海水作为冷源,使其制冷能效比远高于普通循环。
[0021]5、采用可调节流量分流器,使循环输出的制冷量和制热量可通过调节分流器进行调节。
[0022]6、本专利技术不仅可以用太阳能集热后的温海水作为热源,还可利用废热、余热等其他热源。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于太阳能辅助的海洋温差能冷热电及淡水多联产系统的示意图。
[0024]图中:1温海水泵、2太阳能板、3发生器、4膨胀机、5发电机、6可调节流量分流器、7制热子循环热交换器、8制冷子循环热交换器、9混合器、10工质泵、11闪蒸罐、12冷凝器、13浓盐水输出通道、14压缩机、15制热子循环蒸发器、16需要热量的场所、17制热子循环节流阀、18制冷子循环工质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太阳能辅助的海洋温差能冷热电及淡水多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于太阳能辅助的海洋温差能冷热电及淡水多联产系统包括温海水泵(1)、太阳能板(2)、发生器(3)、膨胀机(4)、发电机(5)、可调节流量分流器(6)、制热子循环热交换器(7)、制冷子循环热交换器(8)、混合器(9)、工质泵(10)、闪蒸罐(11)、冷凝器(12)、浓盐水输出通道(13)、压缩机(14)、制热子循环蒸发器(15)、需要热量的场所(16)、制热子循环节流阀(17)、制冷子循环工质泵(18)、制冷子循环节流阀(19)、制冷子循环蒸发器(20)、需要冷量的场所(21)、喷射器(22)、制冷子循环冷凝器(23)和冷海水泵(24);所述的温海水泵(1)通过温海水输送管道与太阳能板(2)相连接,经过太阳能集热后的温海水再通过管道与发生器(3)的温海水入口端相连,用于将温海水的热量传递给循环工质;发生器(3)的温海水出口端与闪蒸罐(11)的温海水入口端相连,使温海水进入闪蒸罐(11)内闪蒸从而产生水蒸气与浓盐水,由冷海水泵(24)抽出的冷海水经冷海水输送管道与冷凝器(12)的冷海水入口端相连,用于冷凝水蒸气以产生淡水,冷凝器(12)的冷海水出口端与冷海水排水管相连,同时闪蒸罐(11)内产生的浓盐水通过浓盐水输出通道(13)排出;发生器(3)的工质出口端与膨胀机(4)的工质入口端相连,膨胀机(4)与发电机(5)相连,驱动发电机(5)运转产生电力,形成发电子循环,且发电机(5)与压缩机(14)、温海水泵(1)、冷海水泵(24)、工质泵(10)及制冷子循环工质泵(18)相连,对压缩机(14)、温海水泵(1)、冷海水泵(24)、工质泵(10)及制冷子循环工质泵(18)进行供电;膨胀机(4)的工质出口端与可调节流量分流器(6)的工质入口端相连,可调节流量分流器(6)的两个工质出口端分别与制热子循环热交换器(7)的工质入口端与制冷子循环热交换器(8)的工质入口端相连,从制热子循环热交换器(7)和制冷子循环热交换器(8)换热后出来的液态循环工质分别与混合器(9)的两个工质入口端相连,混合器(9)的工质出口端与工质泵(10)的工质入口端相连,工质泵(10)的工质出口端与发生器(3)的工质入口端相连;液态循环工质经过制热子循环节流阀(17)的节流减压作用后,进入制热子循环热交换器(7)与从可调节流量分流器(6)流入的循环工质进行换热,变成饱和或过饱和蒸汽状态,从制热子循环热交换器(7)出来的汽态循环工质与压缩机(14)的工质入口端相连,压缩机(14)的工质出口端与制热子循环蒸发器(15)的工质入口端相连,制热子循环蒸发器(15)的热量输出端与需要热量的场所(16)相连,制热子循环蒸发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卞永宁杨童赟王博张宇彤马骏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