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引器的吸力自适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2605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引器的吸力自适应装置,包括通过导管与吸引器主体相连接的吸头,吸头的底部开合连接有多个单向阀板,单向阀板的底部具有弧形凸起,单向阀板的横截面为扇形,单向阀板内具有一弯折为“L”形的吸引孔,吸引孔一端具有一密封通孔的弧形挡罩,吸头内还设有设备板,设备板设有多个微型传感器,单向阀板的顶部具有触头,各微型传感器和吸引器主体内的控制器相电连接,吸引器主体的真空泵也与控制器相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吸引器吸力自适应的功能,可有效避免因操作者经验缺乏或误操作而导致医疗事故的产生。操作而导致医疗事故的产生。操作而导致医疗事故的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引器的吸力自适应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引器的吸力自适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吸引器是用于吸除手术中出血、渗出物、脓液或胸腔脏器表面的浑浊组织液,使手术清楚,减少污染机会。吸引器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通过一定方法制造其吸引头的负压状态,这样大气压就会将吸引头外的物质向吸引头挤压,从而完成"吸引"的效果,外科手术中的清除积血或积液、临床急救中的吸痰等,都离不开吸引器。
[0003]而现有技术中的吸引器由于其吸力强劲,因此在手术时要特别注意吸力大小的控制,需要操作者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在吸力调节不合适的情况下,一旦持续将吸引头贴在内脏或血管壁上,容易发生吸破组织和血管的情况,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造成医疗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吸引器的吸力自适应装置。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吸引器的吸力自适应装置,包括通过导管与吸引器主体相连接的吸头,所述吸头上设有吸力自适应机构;
[0006]所述吸头的底部固定有封板,所述封板上具有多个安装孔,各所述安装孔上开合连接有一单向阀板,所述单向阀板的底部具有弧形凸起,所述单向阀板的底部外周还固定有一圈弹性封闭环,所述单向阀板的一端与安装孔一侧的连接槽弹性连接,以使单向阀板保持向下开启的状态,所述弹性封闭环的外周边沿为弧形边沿;
[0007]所述单向阀板的横截面为扇形,所述单向阀板较细的一端与连接槽相连接,所述单向阀板内具有一弯折为“L”形的吸引孔,所述吸引孔横向部分其开口端与单向翻板和连接槽的连接处反向设置,所述吸引孔竖向部分其开口端位于单向阀板的顶部,所述吸引孔横向部分的开口端端部还具有一弧形挡罩,所述弧形挡罩上密布通孔,所述弧形挡罩的形状与单向阀板的弧形面相对应,所述吸引孔竖向部分的开口端上还具有一锥环形台;
[0008]所述吸头内还设有设备板,所述设备板位于封板的上方并与封板保持间距,所述设备板上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封板上还固定有多个微型传感器,所述单向阀板的顶部具有与微型传感器相对应的触头,各所述微型传感器和吸引器主体内的控制器相电连接,所述吸引器主体的真空泵也与控制器相电连接;
[0009]所述触头为一勾状触头,单向阀板开启时,触头与安装孔上端的封板相抵接,对单向阀板起到限位作用,单向阀板闭合时,触头向上翘起以抵接微型传感器;
[0010]所述设备板上具有多个固定凹孔,所述微型传感器复合于一密封壳内,所述微型传感器的传感膜片露出于密封壳底部,所述密封壳卡接在固定凹孔内,所述微型传感器的导线露出于密封壳的一侧,所述设备板内置电路,所述固定凹孔内具有接触片,所述接触片和设备板内的电路相连接,所述导线和接触片相抵接,所述设备板内的电路通过导线与控
制器相连接。
[0011]具体的,所述连接槽位于封板的底面上。
[0012]优选的,所述单向阀板有七块,所述微型传感器有七个。
[0013]具体的,所述通孔有两大孔和一小孔。
[0014]可选的,所述真空泵为滑片式真空泵或膜片式真空泵。
[0015]具体的,所述单向阀板顶面靠近连接槽一侧还设有一密封垫,单向阀板闭合时,密封垫位于单向阀板和连接槽之间。
[0016]进一步的,所述吸头内壁上具有一圈固定环,所述设备板固定在固定环上。
[0017]具体的,所述触头的端部为硅胶。
[0018]具体的,所述吸引孔的开口处及其内部的弯折处均为弧形过渡。
[0019]进一步的,所述吸头的顶端还设有快速接头。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1、实现了吸力自适应功能,可有效避免因操作者缺乏经验或误操作,导致吸引器的吸头吸入创口组织或血管而造成医疗事故;
[0022]2、七级吸力调控,在吸引器整体吸力吸力变化的前提下,可保持单个安装孔的吸力相对恒定,便于操作,避免因单个安装孔吸力变化而导致难以操控;
[0023]3、吸头通过位于单向阀板上的吸引孔进行侧吸,避免吸引孔直面创口组织或血管,进一步保证操作过程中安全性;
[0024]4、单向阀板的结构及连接方式简单、可靠,闭合后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在扭簧作用下,除非受外界压力,可保持常开,保障吸引器的正常运作;
[0025]5、传感器密封固定在封板上方的设备板上,设备板内置电路,保证传感器的可靠性,且传感器为可更换结构,有利于提高本专利技术的使用寿命;
[0026]6、整个吸头及单向阀板外形整体圆润,避免划伤患者的创口组织、血管或内脏。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仰视图;
[0029]图3是本专利技术移除封板后的仰视图;
[0030]图4是本专利技术单向阀板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是本专利技术单向阀板开启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6是本专利技术微型传感器和设备板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7是本专利技术单向阀板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35]结合图1

3所示,一种吸引器的吸力自适应装置,包括通过导管与吸引器主体相连接的吸头1,所述吸头1上设有吸力自适应机构;
[0036]具体的,所述吸头1的底部固定有一封板2,所述封板2上具有多个安装孔3,各所述安装孔3上开合连接有一单向阀板4,所述单向阀板4的底部具有弧形凸起5,所述单向阀板4
的底部外周还固定有一圈弹性封闭环6,所述单向阀板4的一端通过连接轴和扭簧与安装孔3一侧的连接槽7相连接,以使单向阀板4保持向下开启的状态,所述弹性封闭环6的外周边沿为弧形边沿;
[0037]上述结构中,吸头1与患者的创口处或血管相靠近时,弧形凸起5或弹性封闭环6的边沿会先与创口处的组织或血管接触,弧形凸起5或弹性封闭环6较为平滑的面不易刮伤组织或血管,且该弧形凸起5的设计可使单向阀板4提前闭合,避免有部分组织或血管被夹入安装孔3和单向阀板4之间,导致安装孔3无法彻底闭合而使医疗事故继续发生;
[0038]当将吸头1持续贴近患者的创口组织或血管时,单向阀板4被创口组织或血管压迫向上收拢,直至封闭该安装孔3,停止该安装孔3吸力的产生,避免组织或血管被破坏,而弹性封闭环6贴合在安装孔3外周的封板2上对该安装孔3进行进一步的封闭;而当吸头1离开患者的创口组织或血管时,单向阀板4会在扭簧的作用下复位;
[0039]需要说明的是,单向阀板4也可通过如簧片等其他结构与安装孔3相弹性连接,目的仅在于使单向阀板4未受到压迫时保持开启状态,以维持吸引器的正常吸引工作;
[0040]具体的,所述连接槽7位于封板2的底面上,以使单向阀板4闭合时可获得更佳的封闭性;
[0041]考虑到部分安装孔3被封闭时,吸头1内部的负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引器的吸力自适应装置,包括通过导管与吸引器主体相连接的吸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头上设有吸力自适应机构;所述吸头的底部固定有封板,所述封板上具有多个安装孔,各所述安装孔上开合连接有一单向阀板,所述单向阀板的底部具有弧形凸起,所述单向阀板的底部外周还固定有一圈弹性封闭环,所述单向阀板的一端与安装孔一侧的连接槽弹性连接,以使单向阀板保持向下开启的状态,所述弹性封闭环的外周边沿为弧形边沿;所述单向阀板的横截面为扇形,所述单向阀板较细的一端与连接槽相连接,所述单向阀板内具有一弯折为“L”形的吸引孔,所述吸引孔横向部分其开口端与单向翻板和连接槽的连接处反向设置,所述吸引孔竖向部分其开口端位于单向阀板的顶部,所述吸引孔横向部分的开口端端部还具有一弧形挡罩,所述弧形挡罩上密布通孔,所述弧形挡罩的形状与单向阀板的弧形面相对应,所述吸引孔竖向部分的开口端上还具有一锥环形台;所述吸头内还设有设备板,所述设备板位于封板的上方并与封板保持间距,所述设备板上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封板上还固定有多个微型传感器,所述单向阀板的顶部具有与微型传感器相对应的触头,各所述微型传感器和吸引器主体内的控制器相电连接,所述吸引器主体的真空泵也与控制器相电连接;所述触头为一勾状触头,单向阀板开启时,触头与安装孔上端的封板相抵接,对单向阀板起到限位作用,单向阀板闭合时,触头向上翘起以抵接微型传感器;所述设备板上具有多个固定凹孔,所述微型传感器复合于一密封壳内,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美翠金余瑜方丽敏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